黑龙江红辽古玉博物馆,是陈列中国历代古玉器的专业性博物馆,这里展示了代表着五千年中华文明曙光的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包括代表性文物C字型玉龙、玉猪龙等珍贵文物。红山文化玉器,大多采用辽宁的透闪石玉作为红山文化玉器的原材料。这种玉石它的密度是非常的高,而且它的硬度也不低,色泽方面是十分的均匀。用来制作器件是非常的合适。而且,红山文化玉器它的质地都是十分的细密。红山文化玉器它的造型基本上都是以动物的形状来制作玉器,或者是将玉器制作成圆形的状态。相比较于良渚文化当中的的玉器而言,红山文化玉器的造型要显得更加生动,不呆板。红山文化玉器的形制也比较规范,造型非常的深厚、凝重,既能够凸显出重要的部位,还能赋予红山文化玉器一种独特的魅力。
3、雕琢技巧:
红山文化玉器玉石原料硬度虽然很高,但是由于当时人们已经掌握了对玉器的加工方法,所以他们能够对玉石原料进行熟练的切割以及钻孔和雕刻等技巧。让玉石原料成为了一个个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物品。特别是在钻孔以及镂空技术方面,它能够让动物的形体变得更加的有立体感。许多玉器它的制作技巧方面有很多都是不输于现代的工艺。红山文化玉器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灿烂的文化历史瑰宝。白玉,玉质温润,包浆饱满,可见黄白沁,上下各钻一孔,内外均呈刃状,此器小巧玲珑,造型甚佳。现收藏于黑龙江红辽古玉博物馆。白玉,玉质温润,未盘摸,镜下可见沁坑及沁斑和沁洞,器表见散雾状黃沁及散点状白沁和灰黑沁,片状,最厚处约0.6厘米。两面纹饰相同,边缘呈刃状,梭形目,加边,两侧目稍有不同。翘嘴,端头一孔不圆,由阴线连接,腹下宽阴文,衬出三道棱线,尾部边缘较锐,似有使用痕迹。现收藏于黑龙江红辽古玉博物馆。青白玉,玉质温润,油性好,包浆饱满,似猪龙形,蛙形眼,有鼻纹,中开一孔,背亦开一孔,均为两面钻,可见钻痕,开口处不整齐,为线切割,有类似水银沁,器表有使用磨损痕迹。现收藏于黑龙江红辽古玉博物馆。
红山文化时期玉鸟
长5厘米,宽2.6厘米
黄玉泛绿,玉质温润,包浆饱满,柔光内敛,见土黄色浅,呈片及云雾状,有沁点及绺,沁色自然,未见较深之孔洞,橘皮纹,镜下可见砣痕。蛙形眼,尖勾喙,首羽附在颈后,琢三道瓦沟纹,棱线凸出,自然有力,尖尾鼓腹,腹中间双面钻孔,孔带尾,躯呈刃状,片雕,最厚处约1厘米。现收藏于黑龙江红辽古玉博物馆。
红山文化时期玉猪龙之二
高9.9厘米,最宽11.3厘米,厚0.3厘米
青黄玉,褐色沁,整体扁圆厚重,猪首肥头大耳、大眼,鼻间有多道阴线皱纹。兽身光素无纹,首尾相接。器背有一小孔,器中有一大孔,背孔由两面对钻而成,通体琢磨光洁圆润。沁色比较鲜艳,神态自然优美。现收藏于黑龙江红辽古玉博物馆。
红山文化时期C字龙之一
高11厘米,宽10厘米,厚2厘米
黄玉,龙的整体呈“C”字形,似环,身前蜷,尾部接近于头,头部稍大,嘴前部齐平颈部有较长的鬃,鬃下方有一穿孔,有褐色沁。唇部前伸,嘴上翘、紧闭,双眼凸起,棱形眼一头尖一头圆。光滑自然,油质光泽,身体光素无纹,神态自然优美,器物通体厚重。现收藏于黑龙江红辽古玉博物馆。
红山文化时期勾云形玉器之三
高8.7厘米,宽25.5厘米
玉呈青黄色,带黄褐色沁。该器形以双龙凤组合的勾云佩,呈现出早在6千年就固有的龙在上凤在下的文化学说。此器厚重,沁色真实自然有包浆。器物可见绺裂斑,整体磨光,工艺精湛。现收藏于黑龙江红辽古玉博物馆。
红山文化时期玉环
外直径8.8厘米,内圈7.4厘米
玉质岫岩玉,环体扁厚壁,不规则圆环形,弧凸,凸面刮推削磨成多面体的圆凸面,内壁见有旋转琢成的螺旋纹,是加工时钻带动解玉砂旋转时留下的痕迹。器物通体沁色,呈油质光泽。现收藏于黑龙江红辽古玉博物馆。
红山文化时期太阳神之一
高10厘米,宽2.6厘米,厚1.2厘米
黄玉,局部有褐色沁,神人呈蹲坐式,头上长有双角,棱形眼一头尖一头圆,其眼部凸起部位光滑自然,面部俊美,长嘴大耳,双手叉在腹前,蹲坐在地上目视前方,若有所思,身材丰腴不失美感。玉质为透闪石为红山地方玉,器物细腻光滑,油质光泽,艳丽无比,有如凝脂一样光泽油亮,抚之如三岁婴儿嫩肤,观之如少女娇艳。现收藏于黑龙江红辽古玉博物馆。
红山文化玉器是中国史前玉器发展史上,第一个高峰期的时代,它全面反映了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特征和内涵。红山文化玉器的成就,可视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形成的重要标志。声明:玉器圈以传播古玉文化为宗旨,文源网络,版权归属原作,转发请注明来源玉器圈。
平台发布的内容作为分享、研讨之用,内容仅供参考,玉器圈传播需要您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