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素之问 | 伪书“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灵素之问

还原古人观察视角和中医经验理法的演进。

栏主

忆忘先生,从事临床工作,研习传统文化和中医经典,索求源流,力图还原古人的观察视角和经验及理法的演进。

辅行诀之伪,在于歪曲杜撰历史,自娱自嗨。

藏府大小补泻诸方,如果参考南北朝《删繁》的藏府补泻诸方,是完全不同的规则,没有后世的五行生克,更没有“五五二十五”的药法,这是宋代以后的理论,也就谈不上真实的“传承”。

用五苦欲补泻作为大小补泻的理论基础,但是辅行诀作者不清楚这一套来自《养生经》,指的是食疗方。无论是《千金》《太素》还是《素问》的引用,列举都是食材,如五果、五菜、五畜等等。并且五苦欲补泻讲的是“急食”某某“味”的食物,来进行食疗补泻。关键在于,辅行诀作者更不知何谓经方,妄论仲景“经方体系”的由来,本是凭空想象杜撰。

辅行诀:隐居曰:凡学道辈,欲求永年,先须祛疾。或有夙痼,或患时恙,一依五脏补泻法例,服药数剂,必使脏气平和,乃可进修内视之道。不尔,五精不续,真一难守,不入真景也。服药祛疾,虽系微事,亦初学之要领也。诸凡杂病,服药汗吐下后,邪气虽[难]平,精气被夺,致令五脏虚疲,当即据证服补汤数剂以补之。不然,时日久旷,或变为损证,则生死转侧耳。谨将五脏虚实证候悉列于左,庶几识别无误焉。

汗吐下之后当据证服补汤,这个有没有?至少在仲景体系中没有明确的说法。能看到的是“糜粥自养”之类。实际疾病的定义法,在经方和医经是存在差异的。五藏的概念,经脉的概念,通通都不是经方,而是医经。经方以寒热水火祛邪,注重寒温,不在于五藏结构分形,这种分形对于疾病与症状而言,必然成为过度失效分形。

所以,经方本寒温、量浅深,以苦辛攻邪,以水火标榜寒热,其短板是无补法。辅行诀作者根本上不知何为经方。

另外医经中的五藏,在汉代根本不是核心定义,更不可能成为疾病的一般定义方式。比如皇家有密室之府,官员包括太常太史有“博士之藏”,因此府藏在汉代的地位,泾渭分明。礼记王制曰六府,而非藏。

比如仓公传中的五藏五气脉法,并不是普遍的诊断,而仅仅是一部分,有多种疾病无法冠以五脏。因为汉代的观念是延续先秦 “天六地五”,府的地位高于藏,六府的地位高于五脏。因此天地之道是五加六等于十一,因此经方是十一家。经脉是十一条,直到被《脉经》《千金》引用的《删繁》的十一经脉、十一藏府针药补泻诸方,依然是以十一为天地之道。

只有五行成为天道,成为绝对的至高以后甚至高于阴阳,其标志是以五行分类阴阳,以五划分时间使得四季变为五季,然后从汉代“六情扶成五性”颠倒为“六气因五行生”之后,才可能有以五藏为核心的观念。

辅行诀:陶云:经方有救诸劳损病方,亦有五首,然综观共要义,盖不外虚候方加减而已,录出以备修真之辅,拯人之危也。然其方意深妙,非俗浅所识,缘诸损候,藏气互乘,虚实杂错,药味寒热并行,补泻相参,先圣遗奥,出人意表,汉晋以还,诸名医辈,张机、卫汜 [汛]、华元化、吴普、皇甫玄晏、支法师、葛稚川、范将军等,皆当代名贤,咸师式此《汤液经法》,愍救疾苦,造福含灵,其间增减,虽各擅其异,或致新效,似乱旧经,而其旨趣,仍方圆之于规矩也。

救劳损诸方,不是经方,而是经方之外的和剂汤法。辅行诀为代表的观念,是延续汉晋以后对张仲景体系的误会,因为张仲景把经方变为表里之治,把医经变为虚实补泻融合经方与医经和剂为一体,被南北朝之后误称为经方,一直误会到现在。实际经方早已被仲景淘汰,医经的内治法也无法单独成为完整理论,也就是说,历史上根本没有“经方派”“医经派”的事实,而仅仅是无知的误会。

皇甫谧关于内治法,主要体现在寒食散论(见载于《隋志》),与什么“汤液经法”八竿子打不着。皇甫并没有体现出对于整个经方或医经理论其他的内容,传说他写了三部针经,到底是不是还两说。也就是皇甫论的主要是五石散,五石散分为水火之剂,而寒食散是温性的属水剂,也即是皇甫谧专攻五石散之中的水剂,与汤液经法没有任何关系,更不能与其他医家相提并论。

汤液经法究竟为何物,众说纷纭。位列经方十一家之一,并且排名第十,后面紧接的是“神农黄帝食禁”。如果明确经方是水火之剂,本寒温苦辛祛邪,则汤液经法为“经方汤液之所宜”,而必然与经方食禁对称。也即是食物寒热之宜忌。也就是食宜、食禁的另名。而食宜根本不是经方之祖。宋改千金,犹把“汤方”改为“汤液”,与散、膏等并列,可见宋代也没有丝毫将“汤液”视为诸方之祖的概念。

退一万步说,即便汤液是组方的起源,也与仲景体系的来源毫无关系。何况不是呢?素问中汤液十日,治疗轻浅之疾,必齐毒药攻邪,醪醴百日养病,实质是汉以前经方与和剂不分家的用法。

所谓“似乱旧经”是根本不知所云的含糊其辞,丝毫不清楚水火之齐如何变为表里之治。

和剂补泻以平性食物五果五菜五黍五畜等等 皆以食物补虚为核心 而与经方水火祛邪相区别,故仅仅强调“五味”补泻,而丝毫不强调其寒热属性,因为总体偏于性平,食物必须是“无毒”,趋于平性补益。而经方强调的是寒温与苦辛,食物强调的是甘平甘滋。二者相结合,才能成为完整的内治法。

所谓的“似乱旧经”“方圆规矩”,可谓大言不惭,以己昏昏之鬼话连篇。

陶云:经云:毒药攻邪,五菜为充,五果为助,五谷为养,五畜为益,尔乃大汤之设。今所录者,皆小汤耳。若欲作大汤者,补有汤内加羊肝,补心加鸡心,补脾加牛肉,补肺加犬肉,补肾加猪肾,各一具,即成也。

如果,小心一点,对比一下《千金》与《素问》同样的内容,就会发现“毒药攻邪”四个字,在《千金》中是没有的。这是唐代之后,无眼无知之辈增改。为什么没有,因为五苦欲补泻讲的是五果五菜五黍……全食品,与“毒药攻邪”没有关系。

大小如果是加不加肉,请看伤寒论。大青龙加肉?大承气加肉?还是大柴胡加肉?还是有哪个名“大”的方子要加肉?

辅行诀:陶隐居云:“依《神农本经》及《桐君采药录》,上中下三品之药,凡三百六十五味,以应周天之度,四时八节之气,商有圣相伊尹,撰《汤液经法》三卷,为方亦三百六十首:上品上药,为服食补益方者百二十者;中品中药,为疗疾祛邪之方,亦百十十首;下品毒药,为杀虫辟邪痈疽等方,亦百二十首。凡共三百六十首也,实万代医家之规范,苍生护命之大宝也。今检录常情需用者六十首,备山中预防灾疾之用耳。检用诸药之要者,可黩契经方之旨焉。经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有五气,化生五味,五味之变,不可胜数。”

这一段更是胡扯了,因为陶弘景注本草时,根本没有冠以“神农”,本草全都是世家作品各自冠以人名,如蔡邕、李当之、吴普、秦承祖等等。冠以神农是陶弘景之后。而上中下三品之说,在唐以前除了陶的说法,还有雷公之三品,完全是不同的理论。

雷公云:“药有三品,病有三阶;药有甘苦,轻重不同;病有新久,寒温亦异。重热腻咸(重热腻滑咸醋)药石饮食等,于风病为主治,余病非对。轻冷甘苦涩(轻冷粗涩甘苦)药草石饮食等,于热病为主治,余病非对。轻热辛苦淡药物饮食等,于冷病为主治,余病非对。其大纲略显其源流,自余睹状可知。临事可制宜,当识斯要。”(按括号中为宋改,据真本《千金》)。这段论述反映了南北朝以前西汉经方对于风寒热三类疾病的“三阶”治疗和药法特点,并据此将药物分为三品,是指病有新久(浅深)、轻重(虚实)、寒温三类不同,与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所论的上中下三品有别。

弘景曰:“外感天行,经方之药,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汤。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写为《伤寒论》一部,疗治明悉,后学咸尊奉之。山林僻居,仓卒难防外感之疾,日数传,生死往往在三五日间,岂险之虞也,今亦录而识之。”

二旦首先是对于《千金》《外台》的抄改之误,阳旦汤本为桂枝加饴糖,阴旦汤本为桂枝加黄芩汤,是桂枝汤基础上的病传与合并病,仅仅是小得不能再小的一个分支,代表合并太阳或太阴中风的寒热与补泻的局部。

阳旦汤与阴旦汤的对称,并不能概括对称的完全性。因为除了寒热及表里的对称,还存在虚实补泻的对称,如麻黄汤脉紧无汗与桂枝汤脉缓有汗的虚实对称。如果把桂枝汤理解为温补表位津液,则其对称可以是清热而补津液如白虎汤,也可以是清热而利水、祛湿如黄芩汤,还可以是后乃攻里的承气辈,那么其对称又为什么不可以是当先温里的甘草干姜汤或者四逆辈呢?而这些情况在《伤寒论》中都有体现。如果把桂枝汤命名为阳旦,则与之对称的几类情况,用阴阳无法标识和区别。对称多重性所导致的歧义,必须采用其他方法。

也就是说伤寒体系不来自二元展开,更非来自什么“二旦四神大小补泻”。《辅行诀》能骗到无数学者专家,令人吃惊之余,应该正视的是,中医界对中医史的歪曲导致误解和盲从,由来已久,原因是六朝误会,再加上唐宋改篡,直接导致辅行诀作者这类无知无畏冒充陶弘景,大发狂论邪说,无疑是对中医学术史的无知与破坏。


灵素之问:

灵素之问 | 体温断言的歪曲与节气养生的夸张

灵素之问 | 经方与医经的药味

灵素之问 | 四逆散解析

灵素之问 | 九针十二原:遗失的秘史

灵素之问 | 治神,治的哪个神

灵素之问 | 经脉理论两大问题

灵素之问 | 张仲景区分刚痉、柔痉,是在暗示什么?

灵素之问 | 文化对于医学的扭曲

灵素之问

灵素之问 |【少阴篇】《伤寒论》之门

灵素之问 | 论杂病

灵素之问 | 中医的黑暗时代

灵素之问 | 伤寒论九大误会

灵素之问 | 先别阴阳,虚实为纲

灵素之问 |  张仲景是一个新学派吗?

灵素之问 | 仲景神功非阴阳

灵素之问 | 扁仓时代的终结

灵素之问 | 汤液经法与和剂汤法

灵素之问 | 推陈致新与六要素层叠

灵素之问 | 伤寒论与汤液经法

灵素之问 |黄帝代表的两个符号

灵素之问 |  金匮五邪

灵素之问 | 伤寒与张仲景伤寒论

灵素之问 | 伤寒与温病灵素之问

灵素之问 | 热病阴阳交并释义

灵素之问|阳旦汤与阴旦汤之千年谜局

灵素之问 | 六病还是八病

灵素之问|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

(0)

相关推荐

  • 【小柴胡汤:七药八法,寒热、收散、升降、补泻】

    小柴胡汤: 既是泻药也是补药,既是凉药也是热药,既是升药也是降药,既是收药也是散药. 寒热.收散.升降.补泻作用均有. 柴胡升,半夏降,黄芩寒,生姜热,甘草泻,党参补,柴胡散,大枣敛. 七药八法,成为 ...

  • 病有寒热虚实,药有补泻凉温。寒者热之,热...

    病有寒热虚实,药有补泻凉温.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劳者温之,逸者行之,内者内治,外者外治,此大法也.但人事万有不齐,所谓寒热虚实,又很少单纯出现.而有合并为病,错综复杂情况的.就是虚 ...

  • 从阳旦再论《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是伪书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是一本伪书,这是毫无疑问的,该书抄录<素问>,<伤寒论>以及<金匮要略>等内容,因而书中文体明显不统一,譬如说,<素问> ...

  • 再谈《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是伪书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是一本伪书,不谦真人以前就说过,本篇再谈谈此问题. 该书的编辑方式,完全仿照了宋本<伤寒论>的模式.譬如说,该书以"辨肝脏病证文并方" ...

  •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是伪书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是张大昌所献,这本书的出现离奇古怪,现摘录马继兴先生的<敦煌古医籍考释>中记述: 关于<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卷子的再发现过程 十九世纪末,河北 ...

  • 揭秘《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组方法则之千古密(连载之一)

    卷 首 语 无论<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是否为伪书,但自其书经考古发掘整理行世以来,对中华医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特别是书中所附之<汤液经法图>,乃中国古典哲学之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 ...

  • 敦煌遗书《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五脏病症治疗方药解析_249780912(3)

    敦煌遗书《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五脏病症治疗方药解析_249780912(3)

  • 上乘: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梁华阳隐居陶弘景撰 隐居曰:凡学道辈,欲求永年,先须祛疾.或有夙痼,或患时恙,一依五脏补泻法例,服药数剂,必使脏气平和,乃可进修内视之道.不尔,五精不续,真一难守,不入真景也.服药祛疾,虽系微事,亦初 ...

  • 手抄本: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梁·华阳隐居陶弘景撰 隐居曰:凡学道辈,欲求永年,先须祛疾.或有夙痼,或患时恙,一依五脏补泻法则,服药数剂, 必使脏气平和,乃可进修内视之道.不尔,五精不续,真一难守,不入真景也. ...

  •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梁华阳隐居陶弘景撰 隐居曰:凡学道辈,欲求永年,先须祛疾.或有夙痼,或患时恙,一依五脏补泻法例,服药数剂,必使脏气平和,乃可进修内视之道.不尔,五精不续,真一难守,不 ...

  •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校对参考书目: 1.<敦煌古医籍考释> 2.<敦煌石窟秘藏医方> 3.<敦煌中医药精萃发微> 在<敦煌古医籍考释>中有(一方作某某,当从).(一方无某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