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考古人奇思妙想挖出张献忠宝藏|华西都市报
揭秘考古人奇思妙想挖出张献忠宝藏
刘志岩做客“名人大讲堂”,分享江口沉银的考古经历。
“石龙对石虎,金银万万五。谁人识得破,买下成都府。”这句关于张献忠宝藏的民谣流传了数百年,随着彭山数万件出水文物,张献忠江口沉银由传说变成了现实。5月17日晚7点30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科技考古中心主任、江口沉银遗址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刘志岩做客“名人大讲堂”,在四川省图书馆星光大厅以“折戟沉沙银未销——江口沉银遗址考古发掘亲历记”为题,分享了考古工作者发掘“张献忠宝藏”的种种幕后故事。
历史轮回
在张献忠登基的地方讲张献忠
刘志岩不仅是业内有名的考古专家,同时还是在微博上坐拥300万粉丝的超级大V。作为历史爱好者,很多人不知道他的本名,但都知道大名鼎鼎的历史博主“考古君”。刘志岩常常以“考古君”身份在微博上分享他的考古笔记,他认为这是公众考古工作的内容之一,以此让考古走出“学术的象牙塔”,被公众理解和认可。
5月17日晚,“考古君”把揭秘历史的“战场”从线上转移到了线下。这次他演讲的话题是他非常熟悉的历史人物——张献忠。历史总有奇妙之处,“考古君”刘志岩作为江口沉银考古挖掘的参与者站在省图的讲台,或许300多年前张献忠也曾在同一个地方狼顾中原。因为四川省图书馆位于天府广场,这就是当年蜀王宫的所在地。公元1644年,张献忠攻入四川,就是在这里登基称帝,最后也是从这里卷走了大量蜀王室的金银,从水路遁逃。
江口遗址的考古发掘前后历经四期,刘志岩和他的团队总共发现了数万件珍贵文物,最重要的就是验证了历史记载和传说中“张献忠江口沉银”的真实性。考古人还在尝试用文物去帮助人们理解张献忠的经历、大西政权的更多细节,比如后宫制度、税收政策和行军路线等等。
揭秘宝藏
张献忠宝藏的数量难以估算
一开始,刘志岩就抛出一个大家非常关注的问题:张献忠的宝藏数量到底有多少?对此,“考古君”拿出自己在微博上喜欢引经据典的风格,给观众列举了几本书,这些古籍都对张献忠宝藏进行了“大数据”梳理。
比如《明史·张献忠传》写道:金宝亿万计。
《绥寇纪略》记载:黄金瑶宝,累亿万。
《蜀难纪实》:府库民兵之银,载盈百艘。
《蜀碧》:装金宝数千艘。
《蜀警录》:金银山积。
《蜀龟鉴》:金银山集,盛木鞘数万。
刘志岩介绍,根据《平寇志》《记事略》等书所写,张献忠宝藏大多都是从明代楚王宫、蜀王宫劫掠而来,“搜刮合城郡王、宗室、乡绅、商贾之家金银宝玩,锱铢不遗”。
此外,张献忠除了大肆搜刮贵族阶层的金银财宝,连普通百姓的家财也不放过,比如《蜀龟鉴》就写道:“有金银必缴,藏一两者斩,十两剥皮”。
藏宝方式
“锦江埋宝”和“江口沉银”
张献忠在败亡之际,是如何转移自己囤积多年的巨额财富的?刘志岩表示,根据文献记载,张献忠有可能通过规模浩大的工程将宝藏埋藏于锦江之下。文献中称为“锢金”或“水藏”,一般认为埋藏的地点在成都锦江的望江楼附近。
讲到这里,刘志岩还聊到了一桩民国逸事。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举国抵抗侵略,四川号召百姓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当时成都一位读书人杨白鹿找到第88军师长范绍增。范绍增以藏宝图为线索,出资两万大洋,于1939年成立了“锦江淘江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派人在锦江挖了三年,最后除了几箩筐铜钱,根本没有挖到任何真金白银。
对于彭山江口沉银,文献中则有不同记载:一种记载认为是张献忠有意沉银于岷江内;一种记载则认为张献忠兵败,船上所载宝物随之沉入江底。刘志岩还在现场展示了一幅地图,他指出,张献忠藏宝地点由北到南至少六处:青城山、成都、新津、彭山、青神、峨眉山。
对于发现沉银的江口,刘志岩说:“这里的地理位置很重要,自秦汉开始,就是长江由水路进入成都的必经之地,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在这里除了发现张献忠的宝藏之外,在岷江河道的最底层,还意外发现了更古老时期的巴蜀青铜兵器。”
围堰考古
水下发掘取得了“三项第一”
2017年1月5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眉山市彭山区文物保护管理所,对江口沉银遗址进行科学的考古发掘。回顾江口考古正式开始的那天,刘志岩觉得不可思议。“一个在民间流传多年的传说,就这样一点点在我们的手下成为了历史。这种穿越时空,与文物和历史的对话,足以震撼到每一个人的心灵。”
来到江口,考古人这才发现,传统的考古神器“洛阳铲”在这里全无用武之地。聊到这儿,刘志岩在大银幕上展示了一张洛阳铲的照片,他笑着说:“这就是考古神器——洛阳铲,也是你们经常在'叉叉小说’里看到的。”他所说的“叉叉小说”其实暗指“盗墓小说”,如此“有趣”的称呼,引来现场观众哄堂大笑。
在江里挖掘文物,洛阳铲当然派不上用场,而且在测试过潜水发掘的各种不靠谱后,考古人员最终决定围堰抽干江水,在干燥区域上进行探方挖掘。刘志岩回忆,由于江水的流量具有季节性的特点,发掘只能选择在岷江的枯水期进行。这是四川省首次进行水下考古发掘,其围堰面积之大,开创了内陆河流考古的先河。
围挡搭好后,10台高功率抽水机同时启动,2000多平方米区域内的水终于抽干了,露出一颗颗鹅卵石,形成了一个“江中小岛”。如今,江口沉银遗址在第一阶段的水下考古发掘中取得了“三项第一”重大突破,这既是国内第一次内水围堰考古,国内第一次考古发掘直接与民间传说相印证的最高级别沉宝遗址发掘,也是国内第一次发现张献忠册封嫔妃金册。
科技进步
三维成像和航拍技术齐上阵
刘志岩介绍,江口沉银遗址的考古工作,是一次现代化工作方法和最新科技手段的结合,可以说是一次考古界新技术的大实践,比如给考古现场绘制3D“藏宝图”。这些科技手段的运用,如果放在20年前,考古人想都不敢想。
此次考古,可以说是四川考古界的一次创新:一是通过临时围堰工程解决考古发掘平台,二是通过金属探测仪确定重点发掘区域,三是在发掘过程中采用全站仪精确定位出水文物坐标,同时利用三维成像和航拍技术采集文物信息。“全站仪定位,通俗地说,就是在发现文物后,以详细坐标的形式,把这个文物标出来。”刘志岩告诉记者,“这样一来,所有出土文物都有确切位置,其伴生关系清清楚楚,对于我们还原历史很有帮助。”
刘志岩还通过PPT给大家分享了大量江口遗址出土的金银文物照片,包括明王朝分封藩王及张献忠分封嫔妃的金银册、蜀世子宝、西王赏功钱币、大顺通宝、金锭、银锭等,还有成筐的戒指、耳环、发簪等金银首饰及部分残存兵器,这些高清文物大图屡屡让现场观众发出一阵阵欢呼。
真情流露
夹在幸运和不幸之间的考古人
考古人致力于把最真实的历史、最震撼的文物展示给观众,但他们幕后的付出是非常艰苦的,比如刘志岩讲了他的一对考古队员情侣在江口沉银现场举行婚礼,他自己也在四年前和一只小狗在遗址同过除夕之夜。
刘志岩说:“回首江口沉银遗址的考古发掘,真是一次有趣且难忘的经历。在我们的眼前,在我们的手里,张献忠江口沉银就这样从传说变成了历史。看起来传说和历史之间似乎只隔了一次考古发掘,但这背后却是数十个考古人上百个日夜的艰辛工作。”
他还说:“考古人是幸运的,因为我们可以亲手触摸历史;但考古人又是不幸的,因为我们所见证的历史总是残缺。今天,我们关于张献忠、关于江口沉银的认识必定不是全貌,也许仅仅是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