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不是乱来,角度有讲究
一、定针刺方向
定针刺方向的方法,是把人体任何部位的皮肤面都作为平面,用它来量直、斜、横三种方向
1.直刺(垂直刺)是针与穴位所在的皮肤平面成直角进针。
2.斜刺是针与穴位所在皮肤平面约成45度角进针。
3.横刺(地平刺、皮下刺)是针与穴位所在的皮肤平面约成15度角进针。
直刺时,因体位不同,原来是水平进针的,可以变成垂直的。如平坐位针鼻尖上的素髎穴是水平进针,仰卧位时即变成在鼻尖上向下直刺;取侧卧位水平针哑门穴,坐位的俯伏位即变成向下直刺。
二、正确掌握针刺方向
上述三种针刺的方向,主要是用于毫针。它可以一针针一穴,也可以一针针数穴。
直刺方向进针,可以针一个穴透到另一穴,两个穴都是深刺。
斜刺方向进针透穴时,进针的穴是浅刺,透到的穴是深刺。
横刺方向进针,所有被针到的穴都是浅刺。
有些穴位,必须严格掌握针刺方向,尤其在深刺时更要注意,如针颈后区的哑门穴,只能采取直刺或向下斜刺,千万不能向上方斜刺,以防进入枕骨大孔损伤延髓,发生生命危险。针胸部的穴只能斜刺。针背部的穴直刺进针后即斜刺,不能始终直刺深刺,以防损伤肺脏或大血管,发生气胸或血胸。
我国古代针灸医书上说:“背如饼、腹如井”,意思是背部较薄,不得任意深刺,腹部较厚,可以较深刺。这是传统的临床经验,值得参考。我们针一般成年人背部的穴位,在第一侧线取穴,先直刺下针后,立即向脊柱方向斜刺;在第二侧线取穴,先直刺下针后,立即向肩胛骨内缘方向斜刺;针胸部肋间的穴,凡超过1厘米深的都用斜刺和横刺;针上腹部两侧的穴,大多数用横刺;针腹部其他穴都用直刺,但也不能过深。在这方面,要重视祖国医学遗产的发掘,总结前人的好经验,又要注意现代医学生理解剖的学习,把两者结合起来,按不同部位和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针刺方向。
三、直刺、斜刺和横刺的应用
直刺较为通用,只要善于掌握进针的深度,除禁针穴外,各个穴位都可以用。一般用于一针一穴,有些穴位,在同一肢体的不同的在线,但用一定长度的毫针,可以从这个穴透到另一个穴。例如在前臂部位,针曲池穴透少海穴,针支沟穴透间使穴,针外关穴透内关穴。小腿部位,针条口穴透承山穴,针阳陵泉穴透阴陵泉穴,针附阳穴透交信穴,等等。上述这些穴位,反过来进针也可以。用直刺深刺从这个穴透那个穴时,要注意不要使针从对侧穿透出来。
斜刺是比较常用的,凡背部、胸部的穴需要较深刺的,必须用斜刺。进针部位上有血管或瘢痕,可以利用斜刺避开。直刺寻找不到应有的感觉时,也可以用斜刺来辅助,斜刺一般用于一针一穴,但有的部位在同一条在线,也可以从这个穴透到另一个穴。例如针外关穴透支沟穴,针足三里穴透上巨虚穴。但斜刺使用不得当时容易产生皮肤牵扯的刺痛,也常常使针弯曲。
横刺是在皮下接近平面进针,一般用逐段推进的方法。在肌肉薄的部位,如头面和胸部等处,横刺可以透两个以上的穴位例如针地仓穴透颧髎穴,针攒竹穴透鱼腰穴,针外关穴透支沟穴与三阳络穴。总之,针透穴位的多少,需要看取用穴位的距离和针体的长短。例如针耳门穴透听宫穴与听会穴,可用较短的毫针;针足三里穴透上巨虚、条口穴,甚至透到下巨虚穴,要用长的毫针。不过对于一般疾病的针治,我们不主张多用穴而强调掌握好患者的感觉,所以透穴的办法也只在一定情况下应用。
神奇的人体自愈力
自愈力,是我们人体原本就天生拥有、与生俱来的自我防御、自我修复、自我复原的能力。它可以及时自我诊断、自我修复、自我维护,不仅能令疾病自我康复好转,更能保护身体免受侵害。
自愈力来自于人体先天“本能的”精准而完备的自愈系统,它除了通常所说的免疫能力外,还应包括修复(愈合和再生)、排异、内分泌调节、应激等多种现代人们所认知或不知的能力。人体神奇而强大的自愈力,是无法用文字完整地描述出来的,聪明的古代先贤形象地把它称作“正气”,概而言之,从人生命形成的那刻起,我们人体固有的“随身医生”——自愈防护系统,便同时与之形成并在我们身体里安家落户了。
人既有自愈力为何还会生病?
人体不可思议的自愈力与生俱来,但却有强弱之分。自愈力的强弱受先天遗传禀赋和后天环境及年龄、生活模式的影响。
01
先天遗传禀赋
自愈力先天禀赋的不足,注定出生下来身体就“弱”,容易得病且生病后不易好转,比如有的孩子经常感冒、发烧,在传染病高发季节,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就会被传染,而有的同龄孩子中自打出生后就不易生病,这就是自愈力的先天差异。
02
年龄的增长
自愈力的强弱还受增龄的影响,即中医所讲的“人过四十,肾气自半”。这里的肾气泛指的就是人体的抗御疾病和自我复原修复的能力(即自愈力)。自愈力虽然先天禀赋充足,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愈力也会逐渐下降,一般40岁左右是个转折点,就是自愈力的自然下降,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愈来愈明显。
03
过度消耗自愈力
人体借助自身的自愈力,即使偶尔有致病因素影响,也可以保持一种良好的状态而不生病;只有当身体的消耗和损害程度超过了个人自愈力的承受强度,身体才会生病。有的人总是浑身毛病,或者得了病不容易好转和痊愈,说明此人自愈力较低。
现实生活中,自愈力的降低是我们不知不觉地、人为的过度消耗导致的。比如,不健康的生活模式:经常熬夜、贪凉、无节制和不规律的饮食、吸烟酗酒、生气着急情绪波动不稳等等,都会过度消耗人体的“正气”,降低人体的自愈力从而产生疾病。
02
依赖或滥用药物
医学专家给出的结论是:过度依赖医生与药物,让我们身体的自愈力成了“软脚蟹”,人体的免疫系统在外力的干扰下门户洞开。于是,健康和医学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医学越发达——健康难题越多……所以,要想中止这种循环,我们应该尊重身体自己的规律,充分发挥我们自愈力的潜能,使它成为我们健康的真正保护神。
健康之本,提高人体自愈力
中医有言“三分治,七分养”,指的是:在病人康复过程中,医生和药物所起的作用只占百分之三十,身体的恢复更多依赖于自我调节,也就是修复自愈力的过程。尽量依靠自愈力来治愈疾病,这是中医的根本宗旨,也是医疗的至高层次。无论你现在受困于何种疑难杂症,只要相信身体的自愈力,改变生活方式,并积极寻求天然替代疗法,就可以重获健康。
自愈力既是天生的,也是可以被激发提高的。就跟人的某些潜质一样,需要被激发,自愈力才能充分发挥它的神奇,有效抵抗疾病;反之,弃它于不顾,一味寻医问药追着疾病跑,它就会越来越弱,被放逐于身体的角落。病体痊愈归根结底靠人体自愈力,日常保健更要靠自愈力。
中医针灸可以提高人体自愈力
有没有一种方法能够增强和复原人体原本的自愈能力呢?答案是肯定的。
中医几千年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唯有针灸这种方法具有这种增强、提高和复原人体自愈力的能力。比如颈肩病、腰膝病、失眠、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症、脾胃虚寒等等,这些都是利用了针灸疏通经络、促进气血的原理作用的结果,但是,更为神奇的是往往我们在利用针灸“调治”一种疾病的时候,却出现了许多其他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我们给一个患者针灸治腰痛时,意外发现自己的尿频比原来有了明显改善。
其实,这并不是针灸有多么的神奇,主要是通过针灸激发复原了人体自愈力系统,这些“神奇”的效果反映其实是人体机体内部自己为自己治疗的结果。
总之,针灸的作用,本质上就是提高、复原我们人体原本就有的、与生俱来的“自愈力”。通过针灸神奇的能量释放,短期可消除我们能够感知到的病痛,长期可提高、复原、保护我们体内的“随身医生”,使之最大化地发挥作用,让我们少生病、不生病。
肾气——指肾精所化之气,反映了肾的功能活动,对人体生命活动尤为重要。若肾气不足,不仅早衰损寿,还会引发各种症状。
寒与肾五行相应,最易耗伤肾的阳气,容易发生:腰膝冷痛、容易脱发、易感风寒、失眠多梦、夜尿频多、阳痿遗精等病症。
肾气不足,该怎么做!
中医认为:人的生命是由气血构成,而经络是连接五脏六腑,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人之所以生病,就是经络不通,气血受阻导致的。
因此在临床上,中医通过针灸来刺激穴位、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平衡阴阳,从而改善多种症状,起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足三里
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
功效:健脾益胃、补益气血。
主治:消化道疾病、心血管疾病、免疫功能下降、疲劳早衰等,为保健要穴。
腰眼穴
定位: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约3.5寸凹陷中。
功效:固精益肾、延年益寿。
主治:腰酸背痛、促进血液循环、修复病损组织、腰间盘突出、坐骨神经病痛等。
三阴交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
功效:温肾健脾、祛湿利水、调经止痛。
主治:肠鸣腹胀、失眠、月经不调、白带异常、遗精阳痿、小便不利、遗尿等。
关元穴
定位:腹正中线上,脐下3寸处。
功效:温肾健脾、补益固脱、散寒止痛、调经养血、保健延年。
主治:生殖系统疾病、女性妇科疾病、肠胃系统疾病,中风及一切虚劳损伤。
气海穴
定位:腹正中线上脐下1.5寸处。
功效:培补元气、回阳益阴、调和营卫、延年益寿、抗衰防疾。
主治:身体衰弱、羸瘦、四肢逆冷、脾胃虚弱、精血亏损、五劳七伤、诸般虚损等。
肾俞穴
定位: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效:补肾助阳,调节生殖功能。
主治:精力减退、遗尿遗精、阳痿早泄、月经不调、白带异常、水肿、耳鸣耳聋、腰部疼痛。
太溪穴
定位: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
功效:滋阴益肾,壮阳强腰。
主治:肾脏病、牙痛、喉咙痛、支气管炎、手脚冰凉、关节炎、精力不济、手脚无力、风湿痛等。
感冒的针灸拔罐疗法
感冒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主要表现为恶寒(或恶风)、头痛、全身酸痛、乏力、鼻塞流涕、打喷嚏、咳嗽、脉浮。本病归属于中医学“伤风”“感冒”等病证范畴。根据邪气及临床表现的不同,主要分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伤风感冒。
风寒感冒 主要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流涕、无汗、头痛、身痛、鼻塞声重,或咳嗽、痰稀白、脉浮紧。
风热感冒 表现为恶寒轻、发热重、咽痛、汗出、口渴、发热,恶风寒、头痛目胀,咽喉肿痛、口干欲饮、自汗出或咳嗽、痰稠黄、苔薄黄、脉浮数。
伤风感冒 表现为头痛、鼻塞、流涕、恶风。若挟时疫之邪且有传染性的感冒时,为时行感冒(流行性感冒)。比之伤风感冒,流行性感冒尤重。
【诊断及选穴】
诊断
①一年四季皆可发病,尤以冬、春季节为多见。
②容易在气候骤变时发生,如感受风寒、淋雨等可诱发。
选穴 主穴 大椎至腰阳关督脉循行线;膀胱经循行线及风门、肺俞;委中、曲池。
配穴 风热者加曲池、尺泽;暑湿者加足三里、阴陵泉;头痛者加印堂、太阳;对久病体虚的感冒患者,除辨别风寒、风热外,如兼气虚者加气海穴、足三里;血虚者加血海、三阴交;阳虚者加关元、命门。
【操作方法】
方法一
①嘱患者取俯卧位或坐位,充分暴露背部,在督脉及膀胱经穴沿线上,涂适量凡士林,然后用大小适宜的火罐吸拔于背部。沿着背上的太阳膀胱经循行线,来回推拉几次,至皮肤出现潮红为止。起罐后将背部皮肤上的凡士林擦净。
②热重者以三棱针点刺大椎等穴位出血后加罐。先在大椎、风门、肺俞进行常规消毒,用三棱针点刺局部2、3下,立即在针刺部位拔火罐,拔出适量血液,留罐5~10分钟,起罐后将血迹擦净,以自觉症状消除,决定拔罐次数。
③每日1次,3日为1个疗程。
方法二
①用梅花针沿着督脉及膀胱经循行线叩刺,微微出血,用闪火法将罐吸拔于大椎、风门、肺俞等背部督脉及膀胱经穴位上,留罐5~10分钟。
②热重者取委中、曲池,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出血适量,用闪火法,将罐吸拔于穴位上,留罐5~10分钟,起罐后将血迹擦净。
③每日1~2次,热退即止。
【注意事项】
①吸拔时,一定要达到力度,才能有良好的效果。
②拔罐时要保持室内温度适宜,风寒感冒的病人在拔罐期间要注意保温,起罐后要立即穿好衣服或覆被助汗,同时可饮用姜糖水或解表药,以增强拔罐的祛风散寒作用。
③不论风寒、风热患者,均可配以药物治疗。
④要加强锻炼身体,以增强抗病能力。
【典型病例】
病例一 王某,女性,28岁。感冒3天,发热,39.2℃,恶寒、无汗、周身酸痛、头晕痛、恶心欲吐、鼻塞流涕、咽喉疼痛微肿。自服感冒清热颗粒无效。治疗采用背部督脉及膀胱经循行部位走罐,使施术处皮肤呈紫红色,并出现丹痧。再于大椎处以三棱针点刺出血加罐。施术后患者始有微汗,周身酸痛感缓解,感觉舒适。10分钟后体温降至37.5℃。次日诸症消失。
病例二 刘某,女,8岁。全身发冷、四肢无力、头痛、咽痛、咳嗽无痰,患儿面潮红,体温39.8℃,呼吸急促,球结膜轻度充血,时有喷嚏,鼻塞、流清涕,两肺听诊无罗音,患儿自述学校类似病人较多。根据上述情况诊断为“流行性感冒”。找准颈部大椎穴,皮肤消毒后用三棱针连刺(散刺)3针,随后在针刺部位扣上火罐,约15分钟后取下火罐,经上述治疗6小时后体温降至36.5℃。次日继续观察,体温未再上升,各种症状明显减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