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四进老师讲伤寒论(30)
第三十讲 讲于2015年1月11日
豆豉有轻微的解表作用,一般体质比较差一点的,有湿热得到外感后可以用豆豉解表。还有清理大肠的作用,可以使肠胃比较通畅。我当年刚行医时用栀子治心肌炎效果不错,因为心肌炎就跟温病派说的那样,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气郁闭就走到心包里面了,肺热长期不解,输液伤到心脏就往里走了。这就是温病的传变途径,我主要用栀子加一些清热活血的药,就把那个心肌炎治好了。那是个十来岁的小孩,肺热而且心脏跳跳停停,栀子先白后红,所以先清肺后清心。到现在病人一点毛病没落下,很多用西药治完心肌炎会留后遗症,会多年心律不齐。
少气就是短气,好像气不够用,这就是说中焦力量不足,或者是心脏弱一点。所以又在栀子豉汤的基础上又加了炙甘草二两,用来补胃气、强心阳,因为经方的思路是火土同治,一般温病派会加黄芪和党参。如果干呕就不用半夏了,半夏是治疗水饮上逆引起的呕吐,用生姜是有轻轻解表的作用,还有降逆、温胃阳的作用。因为他胃气不足,汗吐下伤到胃气了,造成了干呕。水气不化的情况下用生姜,治水饮上逆的呕吐有时半夏和生姜一起用,小半夏汤就是这样。如果他是热证的口渴、干燥、舌苔比较红,这样就不要用半夏了,因为辛辣的半夏利水的力量非常强。经方在合方后,如果有重复的药,不是两个方里面这味药的药量叠加,是取这两方子里面这味药最大的那个量。栀子豉汤也是伤寒误汗误下,表热内陷胸中,不是寒邪内陷,而是热邪内陷了,产生心烦了。
第七十七条,“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三十九”。胸中滞就是滞涩不畅通,它的病机还是湿热上扰,外表不解、里面有热郁闭住了。有的是热证,有的是湿热,胸中有时指的是胸,再就是指的食道、胸骨后边,不是说心脏。临床上会感到这里疼痛、窒塞、滞涩或者窘迫,咽东西不顺当,舌苔微黄或黄腻,舌质发红证明里面有热。类似于咱们现在的食道炎,或者是心包炎。这得和胸痹区别开,心脏病心肌梗塞也是胸中滞塞,好像一个石头压着一样,那是疼痛或者闷,短气呼吸不过来,厉害就大汗淋漓。
我用这个方治过一个得了半年慢性肺炎的病人,老是低烧,有点咳嗽,舌苔微黄、舌质微红,胸痛连及后背。我用的是栀子豉汤合上大青龙汤,大青龙汤我是重剂轻用,因为他的体质比较差,反复发烧用消炎药,脉比较沉而无力。可以用桂枝二越婢一汤,他咳嗽又恶汗,我给他用药有加了附子。少阴还不行,肾阳不足,脉比较沉细。喝下去他就不烧了,胸口也舒服畅快了,吃了半个月就好了。栀子不是峻击,是很温柔的解表药,不像麻黄和桂枝猛烈。尤其是小孩高烧,肠胃有湿热,大便不太通畅。我治手足口病,发烧、舌苔是黄的,舌头里边都溃疡,手上起水泡儿,它就是湿没处泻。湿跟热争到中焦了,就用栀子豉汤和甘草泻心汤效果比较好,大便干可以加上嚼槟榔给他泻。湿过重了在加点苍术,一剂就见效,再吃几副就好了。西医看这个病就非常头疼,隔离输液半个月还在烧,中医治疗很简单。
第七十八条,“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四十”。伤寒五六天没有解表误下了,还是发烧,心中指的是胃,感到胃口扎痛,好像有东西顶着一样。大下伤到了胃阳,病气进一步往下走、往里走,出现疼痛症状往往会出现血分。胸中还是在气分的气机不通,这个已经影响到血液循行了,不通则疼。脉跳得比较快,这就是治错了,栀子色红,又能清气分又能清血分。茵陈蒿汤的栀子和大黄都有走血分的作用,后世医家治疗黄疸就加了活血药了,因为知道血分有病了。一加活血药黄疸马上就下去了,张仲景没用活血药黄疸病也能治疗,证明大黄、栀子本身就有活血、行血作用。胡希恕有个治疗憇室的病例,病人食道旁边出现了兜兜,咽东西到这里存一点。老是觉得这里咽不下去,就用栀子豉汤治好了,连着吃了两个多月再一拍片食道就顺了。原理也不知道,反正是根据症状来的。
第七十九条,“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方四十一。 栀子(十四个,擘) 厚朴(四两,炙,去皮) 枳实(四枚,水浸,炙令黄)。右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误下了之后还是觉得心里比较烦躁,就是表邪内陷了,肚子比较胀,晚上睡不着觉,起来坐下来回翻。又多了腹满的症状,胃不和则卧不安,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和神经官能症等精神类疾病就是这样。用这个方子下去病就好转了,否则就是常年吃安眠药。这个方子没用大黄是因为里面没有实,只是热气的气滞扰心,大肠的气机不降反上冲。屁多肚子拒按可以用小承气汤,那也是心烦腹满,按下去是由燥屎的抵触感的。栀子厚朴汤的病人按肚子是舒服的,太阳证的烦躁是大青龙汤,表邪郁闭会心烦。少阳里面的心烦胸闷、头晕恶心,那是柴胡汤证,阳明承气汤证、栀子豉汤证、少阴证也都是心烦的。需要详查病机,不能见心烦就去安定。
第八十条,“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方四十二。栀子(十四个,擘) 干姜(二两)。右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古人用的泻药是丸药,不是汤药,汤药汤者荡也就下去了。丸药泻得不干净,而且伤正气比较厉害,后来就很少用这些峻剂了。大下后表邪未去反内陷胸中,而且还烦躁,并伤到太阴了。用干姜肯定伤到脾阳了,大便偏稀薄,就出现上热下寒的症状了。本身是热证,大便正常或偏干就不用干姜了。舌苔黄腻或白腻,舌头上有一层白,上面罩着一层黄,这种就是又有寒又有热。白腻是有寒湿,便稀还肚胀,加干姜可以温胃温脾阳。或者没有大泻,是脾阳素虚引起的表邪内陷,用药后就不烧了。阳气马上就回来了,不要怕用干姜发烧。中焦寒湿把热逼到外边才发烧的,里寒去掉表热回头发烧也就去掉了,我用甘草泻心汤和半夏泻心汤治疗发烧里边都有干姜。白虎汤发烧是里外都热,从里边透出来的蒸蒸发热,得用石膏去清里热。真武汤证是阳虚水泛,把热逼上去的发烧。肾阳不足里边有水,把水去掉了烧就退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