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清明(上)
说清明(上)
说起清明,在我小时候印象中就是,跟大人带祭品到山上给先人扫墓的一个节日的必须工作。那时候,大人除了带祭品还要带刀和锄头、耙子,要扫的墓多就前几天把墓地清理干净。把墓地范围的杂树砍掉、把长得丰茂的草除干净。清明当天,随大人翻山越岭给先人扫墓。长大后,百度知道,关于“清明”最早的文字记载要算《淮南子· 天文训篇》写道:“春分后十五日,为清明”。在《岁时百问》篇里解释:“万物生长至此,皆清洁而明净,故谓清明”。清明扫墓的习俗,源于古代的墓祭,早在《周礼》、《孟子》、《左传》书中已有记载。“丘墟郭门外,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 (引·白居易《寒食野望吟》)据汉蔡邕《独断》载,当时古代帝王陵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和二十四节气以至伏日、腊日等,都要举行墓祭.唐宋时代开始盛行在清明节举行浩浩荡荡的墓祭,并出现扫墓之名。《宋史·唐恪传》:“以延康殿学士知潭州,请往钱塘扫墓。”《清通礼》:“寒食至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艾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
其实,清明时节,正是气候回暖,大地回春,草木萌芽、吐绿,空气清新、明净的时节。杜甫曾经在一首“绝句”里写道:“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诗中透露了踏青时赏心悦目的心情,宋人的踏青诗,要首推欧阳修的《阮郎归·踏青》了:“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温暖、明净、生机勃勃,一派仲春美景图,令人陶醉。诗人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又为春天描绘了一幅图景:“梨花风起正清明,游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历史上著名的风俗画卷《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这一盛况。人们经历了寒冬腊月的居室生活之后,乘着季节变换,春回大地,漫山碧透,到山上去,到故乡去,到郊野去呼吸一口新鲜空气,松一松筋骨,于身心健康也是有益的。特别是如今,故乡蓄洮水成东阳湖,爷爷、奶奶在湖的那边山里,我们在湖的这边山里。隔湖遥望,每年清明,我是必定从山外回来,与父母亲开船到湖对面的山里去看望他们。
(设计人、画家阿佐,2016、4、2清明节回茶陵山里扫墓到县城客户——春程门业拜访,看看我长沙市设计公司帮该企业做的品牌设计应用部分效果如何。邀约故乡人、晨报周刊记者刘兄弟回山里,他一直说去我山里湖边看看。有机会,晨报周刊给我做个报道。所以早就联系,趁这次清明也到县城接他上山里湖边看看。晚上到他的老家高垅接上,住县城酒店,我习惯早起,码文字,他还在呼噜震天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