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品分析那些事
为什么要做竞品研究?
知己知彼,百战不贻!
从产品角度来说,一个好的产品存在的理由,在于它满足了某些使用者尚未被满足的需求,并能为公司带来商业价值。
拆解上面这段话后,我发现在打造产品时,需要得到这些资讯:
·需求是否真实存在:
·
透过使用者研究与测试来检验,并了解我们想打造/已经打造的产品是否能够满足使用者需求
·需求是否尚未被满足:
·
透过竞品研究了解现有市场上已经存在哪些产品或服务
·是否能带来商业价值:
·
市场规模、TA量级、产品与服务的可扩充性与成本考量
竞品分析能帮助你定义出一块有别于其他产品的 Segment 并找到产品在市场的定位,这个信息的范围非常广泛,产品、行销、业务等团队会根据不同维度负责不同主题的分析研究。
最简单的做法就是列出一张大的表,比较各个竞争对手商业模式(也许有多个产品线)、核心产品、目标用户群、现有功能/模块、定价策略,目的是了解自有产品在市场的竞争力与差异化。
而当产品已经被市场验证过,竞品研究的价值就比较倾向于维持对市场的敏感度、发现新的商业模式、了解有什么新的竞品出现、或是现有竞品推出什麽新的功能,从其他产品身上寻找灵感。
公司团队什么角色的人需要做竞品分析?
谈谈“分析”的这个元素:
从事分析工作的人应该依据自己的职责范围与专业知识进行竞品分析。如果转换成工作职位来解释的话就表示UI/UX设计师可以研究竞品的介面与操作流程与功能、工程师可以研究竞品的技术表现与产品结构(比如把竞品买回来以后拆开做各项测试等等的)、市场与销售人员可以研究竞品的价格策略或行销策略,而产品经理可以研究以上全部的范围lol。
简单来说,竞品分析的精神是只要知道定位,谁都可以进行,是项全民运动,并不是说竞品分析就是产品经理的全职责任!
竞品分析不是为了抄袭Copy!
我们经常做竞品分析,然后结论是说'对手这个好像好“”竞品支持这个功能,我们也需要!“, 诚然,竞品产品的许多功能或者设计已经经过很多使用者研究与测试的历练,因此直接参照使用者习惯的流程与介面来设计产品是很直觉的做法。
但是!,直接全盘抄袭「功能」在很多时候是无法真正解决问题的!
·竞品的目标客群与你不同
·竞品做这个功能的原因跟我们想的不同
·竞品的新功能上线后效果并不好(还没来得及修改)
·竞品所呈现出来的功能不过就是其中一种解决方法,其实有许多条道路等著我们去挖掘
·…
因此当产品经理、设计师带著目标(例如:优化注册流程)去做竞品的功能研究、寻找灵感、思考优缺点,同时持续针对自己的产品做使用者研究与测试,才有机会真正解决使用者的问题。
最简单的研究方法当然就是自己去试用竞品的功能、熟读竞品的 Help Center,将使用流程、功能逻辑、UI/UX 罗列清楚并截图整理成文件,在定义好使用者问题后,当成思考解决方案的参考。另一种方法则是透过使用者研究来了解竞品在使用者心中的地位与互动关系。
什么时机适合做竞品分析呢?
任何时候!
当有任何疑问时,随时看看竞品的,通常都会有一些新的发现。在笔者的经验中,大公司内通常是会有一群人随时在关注竞品的走向,而这一群人不一定分布在同一部门,很可能是不同部门中各自有负责的人在关注竞争者们,而这也呼应了笔者最前面讲的事情,每个部门中的人有各自的专业,因此会需要不同的分析维度与分析结果。而通常策略部门或研究部门或产品部门一定会定期安排人力专注分析,以确保公司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因此,竞品分析在实作上通常是长期进行
谁是竞争对手?
对手在哪儿?如何知道(store,关键词搜索,客户反馈,电商平台,行业消息);
狭义来说,目标客群相同、功能相似的产品都互为竞争对手,可称为直接竞品(Direct
Competitor)。广义来说,只要能完成同一个任务、满足同个需求的都算是竞品,称为间接竞品(Indirect Competitor)。
破坏式创新大师 Clayton M.Christensen在《与运气竞争》书中提出了 Jobs To Be Done (JTBD) 的思考方式,人们并不单纯是在「购买」产品或服务,而是「雇用」这个产品或服务来让使用者在特定情境下能有所进展、完成任务。
直接竞品的功能、设计、商业模式可能是我们最直觉的学习对象,而间接竞品则能够让我们更瞭解使用者的需求与洞见,从不同角度探索使用者旅程与世界观。
通过在线工具寻找竞争对手和竞品
1.产品名称:通过[产品名称]来搜索,看看对应的关键词谁做了广告,可以找到竞品的同时还知道大户是谁!
2.产品名称vs:通过[那个xx产品比较好]来搜索,看看目标用户会如何对比对应的产品,从使用购买者角度来确认对应的竞品。
3.一句话描述自己的产品或者服务:如果你的产品在市场上还不是非常有名,直接用产品名称找不到太多资料的话,用 百度通过搜寻「一句话形容自己的产品或服务」、「如何完成某件事」看看自然搜寻结果和关键字广告,
4.cn.similarweb.com:安装chrome插件查看相似网站
其他方式获得
·透过产业调研报告查询:通常如果是成熟一点的服务/产品的话,会有一些智库或是研究机构会有付费或是免费的产业报告,这些产业报告中通常会包含竞品分析。免费报告当然就载下来看看智库或研究机构所做的竞品分析结果,而付费报告的话则可以透过目录来确认在市场中,这些研究机构或是智库是如何定义自家产品的(毕竟有时候外面看我们会跟我们如何看待自己不同lol),又是怎么分类市场的。
·用户访谈,通过行业专家等,了解替代方案 ;
·在线调研网站,比如问卷星,了解竞品;
如何进行竞品分析工作
分析框架
之前提及了竞品分析是很多岗位都可以做的事情,所以具体的分析工作使用合适的框架是要看什么人什么目的的竞品分析,当然最常见的就是SWOT分析的框架;
依据笔者的经验发现,非常多的新手在接触SWOT的时候,都会开心的直接开始填表格,但事实上SWOT在做的事情比较像是引导你去思考竞品分析的逻辑,而非真的帮助你进行全面的竞品分析。
实作竞品分析时,笔者比较建议的工具是以表格的形式呈现为主,比如下图:
了解一个工具的好与坏,可以依据左边栏的选项来判断,比如上图,该工具是依据公司属性、目标用户、产品功能特性,定位来分类的。原则上来说,只要左边栏位中的选项的逻辑是清晰且全面的,笔者就认为算是好的分析框架。而以上述的这些栏位的话,非常适合产品经理作为参考进行竞品分析。
再以设计师举例好了,笔者过去有使用过左边为customer journey map的框架来确认在整个顾客使用流程中有哪些痛点需求已经被竞争者所满足了,而哪些还没有。又或是利用customer journey map来看在这些痛点需求上,竞争者以什么功能或是界面来呈现他们的产品,而这些功能或界面的表现又如何。对设计师来说,这样的框架应该算是一目了然。
最后,也拿技术开发举例,如果左边栏位的选项可以有逻辑且全面的满足工程师的技术分析,那就是个好框架。
竞品分析选项的依赖权重关系
在上述笔者所提到的左边栏的选项中,各位应该会发现这些栏的衡量维度都不同,如果全部写完以后会发现分析结果变成一个超大的表格而无法收尾,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会试图利用数字量表来总结竞品分析的结果。然而,一旦试图以数字量表总结分析结果时,就会发现维度与维度之间可能有相依或因果关系。
因此,笔者建议,在进行竞品分析前先思考要如何总结你的竞品分析结果,尤其是如果要以数字量化的方式进行竞品分析的话,请切记再次确认选项彼此之间的关系(选择标准可以参考MECE的分类原则)。
另外就是权重比例了,竞品分析的选项即便是全部相互独立,也可能会有权重不同的问题,因此权重设定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议题。至于权重设计的方法百百种,各有各的好跟坏,笔者就不在此讨论了,请各位自己参考相关资源。
最重要的事情是:一旦选好了权重计算的方法后,请切记解释清楚你的权重计算的方法,并将计算过程呈现给最终审看者。
题外话1:为什么建议新手多练习竞品分析?
如果笔者前述,只要知道产品定位,竞品分析适合任何一个人进行。所以有几项对于新手的好处:
一、练习思考产品定位:
不仅可以练习自家产品的定位,也可以思考竞品的产品地位。进行一次的竞品分析就可以练习到多次产品定位的思考逻辑!
二、让设计结果具备商业价值:
有时候从产品的角度去思考会觉得所提供的solution看似好像很合理,但如果也一起考虑到竞品的话,就会看得出来自己所提供的解决方法是否具备竞争力,也因此一定会思考到产品能为客户所带来的特殊价值是什么。
三、增添灵感/ 让产品不输给其他竞争者
这算是简单的好处了,就不多赘述。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练习竞品分析对于新手的好处是提早训练商业思维并且增添思考与分析的维度,练习接轨市场。
题外话2:如何持续跟踪竞品?
1.通过百度的新闻查看 https://www.baidu.com/search/rss.html
2.成为竞品的注册会员或者用户,接受官方的各种信息推送;
参考文章
https://medium.com/3pm-lab/product-manager-competitor-research-dbf9fd224b5b
https://medium.com/uxeastmeetswest/%E7%AB%B6%E5%93%81%E5%88%86%E6%9E%90%E7%9A%84%E7%B6%93%E9%A9%97%E5%88%86%E4%BA%AB-692cb13b2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