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透这篇文章,二陈汤就掌握了!
我们学习药方与方证,一是要掌握它的来历,二是要掌握它的去向,即要知道这个方子的来龙去脉。二陈汤虽然是后世的方子,但它也是由经方发展而来的。
大家还记得吗?《金匮要略》里面有个小半夏加茯苓汤,里面有半夏、生姜、茯苓,共3味药,这3味药二陈汤里都有。还有橘皮汤,就是橘皮、生姜2味药组成的;小半夏加茯苓汤加上橘皮汤,再加上一味甘草,就构成了二陈汤。
小半夏加茯苓汤在《金匮要略》有两个条文,都在痰饮咳嗽篇里,一条是;“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还有一条是:“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这两个条文都讲到这是一个水饮病证,出现的症状有呕吐、心下痞、头晕、心悸。橘皮汤也是《金匮要略》里面的方子,就两味药,橘皮是四两,生姜是半斤(八两),生姜比橘皮多一倍。
它的条文是:“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这是二陈汤的“来龙”。
临床上,二陈汤使用的机会非常多。后来在这个方子的基础上又衍生出很多的方子,其中有治疗脑神经方面病证,如中风病的,其方名就叫涤痰汤和导痰汤。这两个方子都是治疗因痰湿内阻所造成的一种痰厥,即患者严重的时候出现头晕、胸闷,晕倒之后就是痰厥,就应该用导痰汤。
导痰汤就是二陈汤去掉甘草,加上天南星和枳实。天南星化痰的力量很强,它是温性的,若用胆汁炙过后就变成了胆南星,有一种清热的作用。假如患者痰是白的,同时口不渴而出现痰厥的话,就可以用这个方子。
这个方子再加上石菖蒲、人参、竹茹、甘草,作用就更强,这就是涤痰汤,可以开窍扶正;治疗中风痰迷心窍,舌头转不动,不会讲话。以上这两个方子都是二陈汤的加味方。
有一个常用的方子——金水六君煎,是二陈汤,加上熟地、当归。治疗老年人肺肾阴虚,痰湿很盛的状态,光是用化痰的药,老人吃不消,金水六君煎是非常有效的方子。再有一个方子保和丸,是二陈汤去掉甘草,加上连翘、山楂、神曲、莱菔子,能够化湿导滞,主要治疗伤食证。
这个伤食证并不是有个伤食的历史就算,而是要有嗳气臭、胃口差、厌食,特别是腹部痛、腹部胀、大便有时候溏有时候结、脐部有压痛等症状,如果体能不虚,腹肌不松软,脉象不弱,精神不差,就可以用保和丸。保和丸也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方子,相比较刚才讲的导痰汤、涤痰汤和金水六君煎,保和丸临床用得最多。这些就是二陈汤衍化后的变方了。
临床使用二陈汤的时候,还要把跟它非常相近的、容易混淆的几个方证鉴别开来。二陈汤证所具有的体力未衰、口不渴、呕吐、吐了以后还有痰涎的症状,半夏类方证往往都有。还有头晕、胸部满闷、胃口不好、心下痞这一类症状,在下面讲到的这些方证里面也多多少少都有,我们都要进行对照、鉴别。
一个就是小半夏加茯苓汤。二陈汤就是小半夏加茯苓汤再加上陈皮、生姜而构成的。两者相似之处是体力中度,有呕吐、恶心的感觉,吐了以后还有痰涎,这些都相似。不过小半夏加茯苓汤证的痰没有二陈汤证那么多,另外一般有口渴,同时有尿量减少,这些二陈汤证是没有的,这样就可以鉴别。
还有六君子汤。两个方证中的呕吐、口不渴、吐了以后有痰涎、胃口不好、心下痞硬等都相似,但六君子汤是补剂,其方证体力比较弱,人比较疲劳,整个腹肌比较软,脉象也是虚弱的,即有明显的虚证,比较容易排除。
再有就是半夏泻心汤证,也有类似的嗳气不止、呕吐,吐后也有痰涎,体力也是中等的,并且心下痞硬。但是有几个不一样:一个是口苦,药方里面有黄连、黄芩;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是腹中雷鸣、大便下利。这些二陈汤证都没有,可以鉴别开来。
还有一个就是旋覆花代赭石汤证,特别是噫气不除的症状非常像,心下痞硬也相似,但是它一般不会呕吐,也没有那么多的痰,胸部也不会闷。
前面提到的能够治疗呃逆的那10个方子,有兴趣的话,也可以回去整理一下,找到它们的相对应的方证。
第一个要看看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这一类方证有没有呃逆;第二个就是橘皮竹茹汤证,除了呃逆以外,还有什么其他症状;第三个是橘皮汤,就是橘皮、生姜;第四个,小半夏汤;第五,生姜半夏汤;第六,吴茱萸汤;第七,大柴胡汤;第八,丁香柿蒂汤;第九,四逆散;第十,旋覆花代赭石汤。把这10个方子从呃逆这个角度重新做一次对照鉴别。这个要是反复搞熟了,临证出现二陈汤证的时候,马上就会知道。
二陈汤在现代中医临床上用得非常多,可以治疗头晕呕吐、妊娠恶阻、胃下垂、醉酒、伤食、气郁、习惯性头痛、脑出血后遗症以及神经官能症等,特别对于慢性气管炎、妊娠恶阻、甲状腺肿有上述方证的话都可以加减运用,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二陈汤证的针灸,一般针刺选择内关、足三里、丰隆,用强刺激,其目的是调动脾胃能力,化痰,特别是丰隆是化痰的主要穴位。有时候也需要艾条熏灸,主要穴位是肺俞和脾俞,熏灸的时间不要太长,一般每个穴位5分钟左右。我的临床体会是,二陈汤证药物的效果要比针刺的效果好一点,针灸可以作为配合,当然也可以单独用。
……
本文摘自《娄绍昆一方一针解《伤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