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室的故事|孩子好面子、爱撒谎,背后是很多父母都容易犯下的错
问题:特好面子,爱吹牛皮
最近对一位患者实施心理干预时发现,他有一个非常明显的性格特征:特好面子!
他承认自己虚荣心很强,喜欢吹牛皮,虽然内心知道自己能力不足,但控制不住地打肿脸充胖子。这个问题,乍一看,好像很多成年男性都有类似的问题,但是,我们知道背后肯定有心理创伤。
在现实生活中,这个性格特点似乎跟情绪障碍没有太直接的关系,而且有此特点的男人太多了,相信每个人周围的亲朋好友中,都有类似性格特点的人。但深度催眠下创伤修复经验(TPTIH)告诉我们,其实越是好面子的人,其内心在某些方面越是自卑,这是导致严重精神心理问题的重大隐患。
而且,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吹牛皮一次、两次可能不会被别人发现,甚至换来别人的青睐。但长期以往肯定会露馅,这时外界的指责和鄙夷很可能会加重患者的自卑,导致患者的情绪出现严重波动,甚至复发。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因此针对这个问题,Lucy对其进行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记忆修复(TPMIH)时,发现并修复了多个病理性记忆。其中有几个是与他的病情有直接内在关系的,我们梳理案例时觉得很有意思。
根源:爱撒谎背后竟是受到过度夸奖
这位患者儿时长得可爱,懂事又聪明。他的父母都是老师,早期教育的意识很强,从小便教孩子背唐诗宋词,患者在3、4岁时就可以熟背近300首唐诗宋词。
在深度催眠下,有一个场景在患者的内隐记忆里非常清晰。
小小年纪的他在家中院子里笔直地站着,昂首挺胸,大声地背着唐诗。每背完一首,旁边的父母就高兴得喜眉眼开,不但鼓掌,还一个劲地夸他。他也很开心,越背越兴奋。
除了在家里背诗,父母时不时让他在别人面前露一手。
家里来客人,外出和朋友吃饭,家族亲戚相聚,在类似这种场合下,才3、4岁的患者一口气就能连背十几首唐诗,常常赢得满堂喝彩。“这孩子真棒”、“聪明绝顶”、“天生就是大才子”、“长大了肯定很有出息”……这一类称赞不绝于耳。
总而言之,患者从小反复地、经常地受到来自父母和亲朋好友的过度夸奖,他很享受、很喜欢这种感觉,甚至也会刻意地追求这种感觉,形成了病理性的正性情绪体验。
不过,这些过度夸奖并没有让患者狂妄自大、自视过高。相反,随着年龄和见识增长,患者逐渐发现自己并没有父母和长辈们夸奖的那么好。对比起身边优秀的同学,他的能力和表现比较一般,“我其实配不上他们的夸奖”。
但另一方面,他从小被夸习惯了,不愿意舍弃这种感觉,更不愿意承认和暴露自己的平庸,也不想父母失望。那怎么办?他自然想到了撒谎。
患者6、7岁时开始上小学,那时他就已经发现自己在学校里并不十分优秀。但放学后父母问起,他就支支吾吾地撒谎,称自己在课堂上积极踊跃,答题又快又好,得到老师夸奖云云。
一开始,患者撒的都是“小谎”,而且撒谎时心虚得很,低着头,掐着手指头,脸涨得通红,非常担心被识穿。但让他惊讶的是,母亲没有发现,可能认为他羞涩,反而夸了他一顿。
从此之后,患者的胆子越来越大了。
患者大约8、9岁时,有一次他的妈妈出差多日,回家后第一时间询问患者最近的期中考试成绩。其实患者考得不理想,但他想都没想就说自己名列前茅,老师还在班上夸他,让其他同学向他学习云云。
很明显,此时患者的撒谎“功力”已经大有长进,脸不红心不跳。果然,妈妈听了很高兴,还当场给他物质上的奖励。
反复撒谎成功,患者逐渐形成了一个错误的认知:只要撒谎不被戳穿,不但不会被惩罚,还能获得赞扬,得到奖励!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种扭曲的认知进一步强化了他的撒谎动机。
患者在深度催眠下回忆,他在初中时几乎到达了“撒谎成性”的地步。他撒的一般都不是恶性的谎言,但就是很爱吹牛皮,大话张口就来,几乎不用打草稿,同学提出疑问时,他马上就能圆回来,表现得极为自然。
他吹了一通牛皮后,同学们往往投来羡慕或钦佩的目光。他心里飘飘然,挣足了面子,高兴得不得了。但其实他知道自己的斤两有多少;越是斤两不足,他越想“装”。
从精神心理的角度上看,这位患者已经“撒谎上瘾”了。在理性上他不认可这种行为,但他又不断从中尝到“甜头”,便一次又一次实施,并已经形成了病理性的条件反射,一谈论某些话题、或者一处于某类情景中就忍不住夸夸其谈。
更严重的是,与典型的成瘾行为不同,他事后缺乏自我反省,虽然理性上知道撒谎不对,但并不会十分否认自己的行为,甚至将其合理化。
Lucy在深度催眠下修复了这个问题的相关病理性记忆,并给予积极的认知干预。
启发:过度夸奖可能会带来的隐患
第二天,我和患者和父母就这个问题进行交流。
患者反馈,经过这次心理干预后,他意识到需要坦诚面对自己的不足,想办法去改变和提升,这会让他越来越自信,后续,我又对其进行了更深层面的认知干预。
与他父母交流时,父母反馈,在患者小的时候,他们真的没发现他的谎言。直到孩子长大了,他们才发现孩子经常口若悬河,不切实际,很爱撒谎。但这时孩子已经罹患严重的情绪障碍了,父母并没有重视这个问题,也没有进行过深入的思考。
这次心理干预,让我们对孩子从小受到反复、经常的“过度夸奖”,又有了更深层面的认知:我们认为这种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可能会给年幼的孩子带来两个方面的心理隐患:
第一种,便是像上文的患者那样,孩子对夸奖“上瘾”了。即使他通过现实检验发现自己并不那么优秀,但因为一再渴望被外界赞扬,便习惯性地撒谎。
第二种,孩子的自我评价发生了偏差,真的认为自己能力超群,无所不能,对自己的期望过高,并且接受不了别人的意见和批评,更加无法面对一时的落后和失败。这也是躁狂/轻躁狂发作的心理根源。
我们曾接诊过的另一名患者鸿宇,他年幼时经常被爷爷的过度夸奖,“我这孙子太聪明了,以后肯定当大官,至少是市长!”再加上爷爷在当地德高望重,每次他当众夸鸿宇时,身边人都会热烈附和,对鸿宇赞口不绝。
因此,鸿宇小小年纪就自命天高,甚至与家人下棋时也不能输,否则哭闹撒泼,家人只好故意让他把把赢,他非常开心,这又加重了他的错误认知。
(关于鸿宇的案例,我们曾在这篇文章详细提及,想要回看可点击:今天是“天才”梵高的生日,带你认识“一秒地狱,一秒天堂”背后的真相)
最近20年来,很多国人崇尚西方的、“鼓励式”的教育方式,但很多父母将“鼓励”歪曲理解为“夸奖”,认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孩子越夸越优秀”。这是幼稚的、错误的教育方式。
父母一定要明白,在孩子表现良好、有进步时,一定要及时地、具体化地给予肯定,并引导孩子综合归因。可以多采取“你作出了哪些努力,对比上次有哪些具体进步,现在取得了怎样的成绩,成功地克服了什么困难”等句式,而不是“你是最棒的”、“你是最优秀的”、“你真聪明”这一类打鸡血式的,泛泛的过度夸奖。
同时,当父母发现孩子有撒谎行为时,不要一味批评、责骂,而应在孩子平静下来的时候,深入了解孩子撒谎背后的心理需求和问题根源,这样才能更好地纠正孩子的撒谎行为,并尽量将精神心理隐患消灭在萌芽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