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养生
话说中医养生。
一、养生学的狹义概念
所谓养:育养、护养、保养、调养、补养、修养等。生:生发、生长、生息、生态(自然和社会环境)。
养生:又称摄生、道生、保生,谓保养生命之意。其内含是如何增强保障提高人的机体功能与生活质量及抗衰水平。
亦即依据生命发展规律,针对人体生老机理,以“传统养生文化现代科学理论体系”为指导,遵循自然规律,坚持基本原则,通过可行途径,采取实用方法,以求正人品、理情志、活气血、通经络、调五脏,而臻经脉通畅气血调和精神保满百疾不生祛病延年系列 活动综合的统称。
先天禀赋,乃父母生发;少儿成长接受培养;成人体壮该当保持;虚弱年迈讲究补养;湿邪入侵需要调养协和;和谐生态务须珍惜维护;生命常青之树在于养。
此乃狹义养生之谓。
二、养生学的社会属性
养生,是一门管理的学问。是对生命历程的管理。养生,伴随一生。于未病之时、患病之际、病愈之后,均有其养生的必要。不同性别、年龄、体质、职业、地位、地区的个人均有其需要而适宜的养生。
养生,是一个社会问题。健康不仅属于个人家庭 ,更属于国家社会。养生学是一门关乎国计民生的大学问。
三、养生学的基础理论
传统养生文化,博大精深,浩如泱海。所誊衹语,有如泱海之粟,难免管窥之见。
(一)引导方针
继承经典,中西结合;融汇贯通,推陈出新;辩证道简,普益众生。
(二)指导思想
纲要《黄帝内经》,真释其经典学说,衍生其基本法则。
1、学说
太极说、五行说、脏腑说、元气说、经络说、脏象说;
体质观、生命观、整体观、辨证观;
道德观、伦理观、价值观(如佛家“养心”、道家“养德”、儒家“伦理”)等。
现代能量医学、量子科学等等。
2、法则
天人合一、身心合一、动静合一;
因天之序、天人相应、阴阳平衡;
法天遵道、 贵生重己、修心养德;
顺其自然,合时养生;神与形倶,内外兼修 ;运动有度,活力留余;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清心寡欲,勿妄作劳;清积中和,通经活络;节育保精,护肾养元;与人为善,助人为乐;未病先治,未老养生。等等。
3、人身“三瑰宝”:精、气(血)、神。
4、养生“三部曲”:气血充盈、经络通畅、脏腑平衡。
5、养生“三因子”:因人、因地、因时制宜。
6、养生高境界:“治未病”。
四、养生的实质内容
修性格、正人品、理情志、节饮食、慎起居、适寒暑、和喜怒、通经络、活气血、调五脏 。“清积”、“和中”、“养元”。
五、养生的主要途径
受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培养、教育,得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熏陶和滋润。
禀先天之赋,将后天所获精神和物质食粮(天地灵气精髓)不断吸纳、消化、升华、置换、集聚成内在生命能量而臻“身心合一,神与形倶”(德智体美劳全面有成)。这是人体组织结构有机协作周而复始生生不息的成果过程。
六、养生的一般方法
(一)方式
饮食、运动(体操、舞蹈、武术、球类、棋类、水上等)、药引、气功、易筋、洗髓、禅武、按摩、理疗、针灸、书法、音乐、阅读、睡眠等。
(二)方法
顺时养生、经络养生、调气养生、固精养生、静神养生、修身养生、动形养生、饮食养生、进补养生、药引养生、减毒养生、等。
七、养生的理想目的
一般要求——健康。
普遍期待——长寿。
理想目标:
性格柔、人品正、情志安、心旷神怡、精神保满。
经脉通畅,气血调和,精力充沛、百疾不生、祛病延年。
身心康泰。生活和谐。胜任担当。强国安家。促进文明。
(原作/卢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