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小事,一定要让孩子自己去做


作者|Pinky   公众号:记忆的瓶子Pinky

 图片|unsplash.com

女儿第一次拿着勺子吃饭吃到嘴里时,第一次拿着相框后面的支撑棍插到孔里时,第一次挣脱爸爸妈妈的双手走路时,第一次把袜子自己拽下来时,第一次把地上的垃圾捡起来扔到垃圾桶时,第一次帮爸爸妈妈拎着东西时……

她是那么的兴奋,扬起的小脸上呈现出来的是满满的骄傲,我们又怎么忍心剥夺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呢。

可是这些让孩子如此充满热情的事情,很多时候被制止,被剥夺,走几步路,看护人就开始不停地说“孩子,累不累啊?顺势抱起了孩子。

孩子想帮着拎刚买的那两个苹果,看护人又开始说“宝贝,沉不沉啊?歇会吧!”接着从孩子手中拿走了那两个苹果……

类似情形比比皆是!

从婴儿期开始,孩子就想要自己做事。婴儿伸手抓勺子,是因为他想自己吃东西。而我们经常因为怕脏怕乱而阻止孩子,结果导致孩子觉得自己能力不足,感到气馁,对自己形成错误的认知。

真可惜!事后把孩子洗干净,可比当他失去信心以后再去重建要容易得多。只要孩子表达出他想要自己做什么事,我们就应该抓住这样的机会,尽量让他们尝试。

我们会发现,能够让孩子自己动手和帮助他人的机会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得多。

当然,孩子可能会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需要我们的协助、指导、鼓励和手把手的训练,这些我们必须做。

因为我们没有权利为孩子做每件事,更不能阻止孩子想要做出贡献的想法和热情。

三岁的孩子正在自己穿棉衣,准备和妈妈一起出门买东西。妈妈说:“过来,我帮你穿,你穿得太慢了。”

一个两岁的孩子试图帮忙清理餐桌时,我们立刻从他手里把盘子抢过来:“别动,宝贝,你会把盘子打碎的。”

为了不打碎盘子,我们却打碎了孩子发展自我能力的信心(如此看,儿童塑料餐具的发展可是解决了大问题)。

这些情况简直太普遍了,不知每天会上演多少场呢。

女儿现在21个月,每次出门就要自己戴帽子,穿上衣会自己尝试着扣上拉链,穿裤子会自己有意识地往上提。

她还会自己把脚伸进鞋里,有时还能成功地穿上,当然左右脚穿错是太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小孩子的确喜欢帮忙收拾餐桌,女儿现在不仅会拿着餐巾纸在自己餐椅上擦擦擦,还会迫不及待地要自己拿着碗在水龙头下冲洗,当然女儿的碗都是抗摔型塑料材质的。

只要孩子表现出想去做的欲望,为什么不满足孩子呢。当然,在着急上班,着急出门的时候,看着一个孩子慢悠悠地做一件我们一秒就可以完成的事情,的确够折磨人😂

但是在不赶时间的时候,就放手让孩子去做他们想做的事情喽。

当一个幼儿自己穿上了鞋,我们却说:“你看,你把左右脚穿反了。”

当小宝宝第一次尝试自己吃饭,结果把自己弄成大花脸,把餐椅、围兜和衣服都弄脏了,我们会大喊:“看你搞得这么脏!”然后把勺子从他手里拿过来,喂他吃。

这些行为向孩子展示的,是他多么弱小无能,而我们多么聪明能干。当孩子通过拒绝张嘴吃饭,来表达他的反抗和不满时,我们却对他生气。

我们常常无心地通过讲话语气、行为动作,让孩子们觉得自己无能、没用、做不了大事情,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给他人带来的感受,孩子却因此受挫。

最常见的现象,就是我们会以孩子还比较弱小为由拒绝他们,这样的态度和行为让孩子感到气馁。

我们的行为阻碍了孩子发掘自己能力和优点的努力。我们高高在上,认为自己更聪明、更厉害、有能力。

我们对孩子的行为能力缺乏信心,想当然地认为“等他大一点就会了”,传达出的意思就是孩子现在太小、能力不够、不完善、不够好。

当孩子把鞋子穿到了脚上,我们应该为他鼓掌,即使穿反了又如何。当孩子费了好大的劲把一口饭吃到嘴里,我们也应该为他感到自豪,即使周边一片狼籍又如何……

成长的过程就是如此不是吗?需要不停的犯错纠正,需要不停地做着各种善后处理。

父母所做的有害无益的事情中,有一样就是:我们决定多大年龄的孩子才能帮忙做家务。

当一个刚学步的孩子想帮忙摆餐具时,我们说:“哎呀,不行,你还太小。”等他长到了六岁,我们又要求他摆餐具。

这时孩子会觉得,反正父母一直不需要我帮忙,凭什么现在我要帮忙?我们浪费了很多本能让孩子出份力的机会。

如果孩子很小就得到允许可以出力,不是被要求,而是被允许,他就能体会到其中的乐趣,为自己的小小成就而自豪。

只要不涉及安全问题,孩子想做的事就让他做好了。当我擦地擦桌子的时候,女儿要拿着湿巾一起擦。当我整理衣物的时候,女儿也要参与进来……

我们要做的就是成全,而且父母和孩子一起做事情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一个五岁的孩子开心地尝试为自己铺床,她忙来忙去把被子左拉拉右拉拉,最后终于铺好了。

妈妈走进她的房间,看着铺得并不太整齐的床说:“我会帮你铺床的,这床被子对你来说太重了。”

妈妈这样的行为不仅暗示孩子,因为她小所以低人一等,而且又通过熟练铺好床证明了她比孩子优越。孩子费了好大劲铺好床带来的喜悦,被妈妈的成绩冲得无影无踪。

如果妈妈看到孩子铺床,表现出愉快,她可以说“你真能干,能把被子拉起来”,或者“看看我的大姑娘,能自己铺床了呢”!孩子就会感受到成就的光芒,并且想要继续。

不管床上有多少皱褶,那毕竟是孩子完成了一件工作,妈妈应该避免显示自己比孩子做得好,不要指出孩子留下多少皱褶,而是可以等女儿不在场的时候再铺平整。

等孩子再自己铺几次床以后,妈妈可以提出建议、以增加鼓励。例如:“你想想看,如果把被子先卷起来,再一个角一个角拉平,会怎样?“

或者:“如果你从这里拉一下,会怎样?”该换床单时,妈妈可以建议和孩子两个人一起铺床,母女俩一起愉快地做事,孩子也能愉快地学习,并且妈妈不会给孩子“你不会”的感受。

当孩子自己会做一件事后,他真得会扬起小脸热切地等待着我们的鼓励。跟女儿读书的时候,其中一本书写的是小猫咪扑通跳进了小河中。

每次翻到那一页,女儿就很有成就感地说着“扑通、扑通”,然后就抬头骄傲地看向爸爸,等着爸爸夸奖几句。

不到两岁的小孩子就开始如此期盼着我们的鼓励了,谁会忍心对这张期盼的小脸泼冷水呢。

鼓励孩子,一半指的是避免羞辱或过度保护的行为,从而不会令他们气馁。如果我们的行为让孩子感到对自己缺乏信心,就容易造成孩子气馁。

另外一半指的是学会鼓励孩子。只要我们表达出对孩子勇气和自我认知信念的支持,就是鼓励了孩子。

所以不仅不要打击孩子的热情,还要不要吝啬表达孩子带给我们的惊喜。一句“哇,这你都做到了”,不知会让孩子为自己增加多少自豪与骄傲呢。

每天早上,四岁的孩子都会无助地坐在床上等着妈妈帮她穿衣服,妈妈都会为此而责骂她,但最后总是帮她穿好。

而实际上,妈妈需要花一些时间来训练孩子自己穿衣服。如果我们不花时间训练孩子,那么很快就会发现,我们需要花更多的时间纠正未经过训练的孩子的不当行为。

每项技能的训练,都需要通过不断重复直到熟练为止。技巧要一项一项地学习,我们对这个学习过程要有耐心和信心,对孩子说一些鼓励的话,比如“再试一次吧,你能做到”。

愉快的氛围、对每一个小成就的认可,能够让父母和孩子都享受学习的过程。

千万别小瞧了“再试一次吧,你能做到”这简简单单一句话的力量,这里面包含了对孩子的信任和鼓励,还能让孩子养成不怕失败的精神。

现在女儿能够熟练地把积木拼接到一起了,能把积木拼插到积木小车上好高,虽然算是挺熟练的了,可是也有拼插不上去的时候,试过两三次就着急起来,真想动手直接帮女儿做好。

可还是忍住没上手,只是鼓励她再试一次,试过两次后就成功了,她竟然还给自己鼓起掌来,嘴里说着“棒”。

孩子小小的,样子让人心疼。看到他想做事情,却遇到麻烦,我们会忍不住想要伸手帮忙。

然而我们需要克制住这样的冲动,我们经常在还没有完全了解状况时,对孩子给予没有必要的帮助,我们甚至养成了这样的习惯。

慢慢地孩子喜欢看到别人为自己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好,享受被服务带来的权力感。而事实上,孩子有机会帮忙,能体会到快乐。

每天晚上要洗漱睡觉前,我和女儿都会一起把散落在爬爬垫上的书、积木收起来。

我负责把一天看过的书放回书架,女儿就负责把积木放回收纳盒,每次她都认真地把一块一块的积木收起来,感到特别有成就感呢。

做完这一切以后,她开心地说着“完”,难怪女儿一直特别喜欢看《小鸡球球帮妈妈做事情》这本书,能帮妈妈做事情对于孩子而言真的是一种快乐。

妈妈在熨衣服,三岁的贝丝安在妈妈腿边玩:“妈妈,我要你不熨衣服!我要上厕所!”妈妈温和地回答“你可以自己去的。”

“不行,妈妈、我不会!我要你和我一起去”……

妈妈没有再说话,只是平静地对着女儿微笑。没一会儿,孩子想了一下,站起来,自己去上厕所了。

妈妈没有和孩子纠缠她提出的过分要求,而是选择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孩子也明白了,即使她发脾气也不会达到目的。这就是她闹了一下又重新思考的原因。

极少有父母会故意不让孩子发展独立和自立的能力,我们都希望孩子拥有这些。因此,我们必须对过度保护有意识,并且对能够培养孩子独立的各种机会保持敏感。

每位妈妈都记得在孩子身旁看着他迈出第一步时的那种激动和骄傲,我们用视频和照片记录下这个时刻。

当父母对孩子生活的其他发展和成长有足够的敏感和意识,同样的激动和骄傲会感受无数次。

引导孩子迈出第一步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在孩子生活中的很多时刻再次使用。

妈妈退后一步,和孩子保持一段距离,伸出手,在孩子差一点能够到的地方。这样,妈妈鼓励了孩子,也给予了孩子足够的空间。

孩子开始尝试,当他成功走向妈妈时,他的脸上带着兴奋的光芒,而妈妈也会为孩子的成就激动开心。

这也适合孩子生活的其他内容,我们向后退一步,给孩子空间,给孩子鼓励,但不插手。

只要事情是孩子力所能力的,与其选择包办,不如选择退后一步,给孩子空间,给孩子鼓励,但不插手。

大人做着孩子自己本应能完成,本应由自己完成的事,这不是爱,即使是打着爱的名义,旗帜举得再高,也不是爱,妈宝男、妈宝女,只想敬而远之。

好朋友家七岁的孩子可以摘菜、切菜,可以照顾生病的妈妈了,隔壁七岁的孩子还在被追着喂饭、穿衣……

独立意识是需要用实际行动来培养的,很多生活技能需要日日、月月、年年的训练,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从让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小事情开始,可以是拿着湿巾到处擦擦擦,可以是洗脸刷牙,可以是捡起地上的垃圾扔到垃圾桶,也可以是整理晾晒好的衣物……

写在最后的话

说一千道一万,我们父母要牢记在心的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我们只能努力激励孩子改善他们的行为,让孩子自己决定要做什么。

还有就是,绝对不要替孩子做他自己能做的事情。这个规则非常重要,所以必须要一再重复。

当我们替孩子做他自己能做的事情时,其实是在展示我们比他大、比他好、比他有能力、比他有经验、比他更重要。

最后,我们自己还不明白为什么孩子会觉得自己很无能。替孩子做他能做的事情,让他非常气馁,这样剥夺了孩子体会自己能力的机会。

我们表达出来的,是对他的能力和勇气完全没有信心。结果孩子无法了解自己是否有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加无法从能力增长中发展出安全感。

我们这样做,是忽视他发展自我能力的权利,而只是维护了自己“不可或缺”的形象。所以,我们表达的,是对孩子的极端不尊重,不尊重他是个独立的个体。

如果我们爱孩子,如果我们想让孩子开心快乐,如果我们希望孩子独立,如果我们尊重孩子,如果我们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在两性关系上变成让人退避三舍的妈宝男、妈宝女,就让他们做他们自己力所能及的那些小事吧。

—读《孩子:挑战》第二篇读书笔记

分享给大家,也分享给自己~~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