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诸城一脉通背拳
(文章节选自网络)
通背拳亦称通臂拳,传说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据史料记载,明末学者黄宗在《南雷集》“王征南先生墓志铭”的《六路歌诀》中记载有“佑神通臂最为高”之语;其子黄百家在《学其初稿—王征南先生传》中,进一步为六路注释“通臂长拳也”。说明在明朝即已流行。
朱建民自幼学习少林拳,1982年慕名来到山东师从鲁斌修学习通背拳,直到2000年鲁师傅仙逝,至今修炼通背功夫已达35年。朱建民于2000年接任通背拳研究社社长,专业传授通背拳。
习武之人必须勤奋,无论严寒酷暑,早晚都要坚持练功,不能懈怠。“我一直保留着以前学武收徒的讲究,徒弟该跪拜祖师跪拜祖师,该奉茶奉茶。形式的东西,我觉得还是保留一些吧,没有形式,很多传统的东西也就没了。”朱建民若有所思的说。
谈及练武的目的,朱建民告诉我们,习武之人第一目的就是保家卫国,为了更好的治理国家。朱建民的师父鲁斌修当年在卢沟桥事变之后,因不想当汉奸投靠日本人,也不想在日本的铁蹄下生活,遂游学全国各地。建国后,淡泊名利,隐姓埋名,定居于诸城市枳沟镇西安村50年。
其次,习武可以开智通慧,陶冶情操,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朱师傅说现在孩子的教育普遍重文轻武,很多孩子的身体素质很差,通过习武可以提高他们的抵抗力,同时也磨练孩子的意志。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身体垮了,其他的一切都化为乌有。
怎样才能学好通背拳?朱建民告诉记者,练武首先要尊师重道。二是练武之始要求松求静,松到极限通天地,静到虚无悟真功。三是求气贯全身,以一贯之,也就是混元之功。四是轻灵圆活,拳掌练出离心力和向心力。五是练丹田之气,以丹田为核心,练出高能量,气血通全身,全身透空无,不闻不问心合禅。六是自然从容,自然是道,道本无法。动即是法,动中求静,静中求定,定中求空,空中求慧。要用真心去求空,空为:虚空无为似婴童,出手即是通背功。七是刚柔并济。通背拳柔和圆润,九柔一刚,柔极生刚。刚即用时无坚不摧,柔化刚打。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习武之人要先修德,学会做人。修炼通背功夫想要出神入化,必须有充沛的精力,执着的追求,坚韧不拔的意志,谦虚广阔的胸怀,用一生去追求武学精髓,在实践中不断修炼。
诸城一脉白猿通背拳介绍
白者,西方之色,属金,萧杀之性也;猿者,善动,不可控也;通臂者,两臂相通也。习者必须控制住心猿,消灭杀性,两臂相通乃击技最高水准,如此才能入道。恩师传时,如是说,所谓通背者,恩师在世时,不能茍同,我等愚顿,不是甚解,还望先生指教。
所谓是“佑神通臂最为高”,“佑神”之意也应是“白猿”之意。神者,心猿,也即心神、性神。佑者,护佑、控制。练拳应不光是练拳而练拳,关键是要炼护住心神,也即是心性的修炼,是文修的范畴。通臂,两臂能相通乃全身即相通,通则活,通则整,是命体的修炼,是武修的范畴。看来“白猿通臂”之意也有性命双修、文武双修之意。先祖创拳之时,除了象形之外,还是另有深意呀!
所谓中华武术之瑰宝,它应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之精髓。师父的名字“斌修”,我想,他老人家也应是指此双修之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