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是治三阴病最佳时机

进入三伏天,天气炎热异常。从治疗疾病角度看,这是自然之力帮助我们祛除体内长期郁滞的寒邪、湿邪、阻滞的最佳时机。各种三阴病及三阴体质者若能在三伏天趁天气炎热之时施治,最可借天地之力来扶阳抑阴,可取得事半功倍之功。

昨天一位身上多处长囊肿、肌瘤的中年女士说:进伏了,我要下决心坚持将身体调整过来!不能不说,这位女士的选择很聪明。从临床治疗来观察,巧借三伏天来调理三阴病即心、肝、脾、肺、肾各种寒、湿、淤之病,效果是一年中最好的。所以,凡是三阴体质或有三阴病证者,都建议抓紧在三伏天进行即时调理。通过养阳温阳通阳,使阳气健旺且宣畅,则阴霾得除,身体自然恢复健康。

进一步的好处是,趁三伏天祛除伏寒后,不但在身体恢复健康,而且进入冬天后,可以预防许多冬天容易发作的诸如过敏症、高血压、低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低血糖、冠心病、心脏痛、糖尿病、哮喘、鼻炎、咽喉炎、肩周炎、面瘫、长期腹泻、小便不禁、尿无力、支气管炎、关节炎、静脉曲张、肥胖、大脑迟钝、浮肿、腰膝酸痛、静脉曲张、易感冒、畏寒肢冷、各类肌瘤、囊肿、癌肿等等一系列疾病(注意:共同特点是病人疲乏、畏寒、遇冷加重者)。

三阴病容易危及生命,症状错综复杂,异常难治,许多病者数年、几十年均治不好。这是因为病至三阴,几乎都是长期失治或误治形成的。且与病人的长年累月的生活行为与饮食习惯等密切相关。故必须下大力气宣阳逐阴,改善体质,进而才能恢复健康。现在天赐良机,趁三伏天温通阳气,其远期疗效将非常明显,且有着预防复发的根治作用。

余时柏答茜月-严群

 根据症状表现之轻重,可采取晒太阳(晒背或背对太阳走,早晚为宜),服药,艾灸,贴药包,泡脚,针刺等等均可

(0)

相关推荐

  • 倪海厦针灸笔记(十一)

    有肝硬化,肝肿瘤的病人,也就是肝脏上长了东西,中医有个观念就是有东西在里面称之为实,没有东西在里面,称之为虚.有东西长在肝里面的时候,代表肝里的空间变小了.空间变少了,但血流的量仍然是一样,没有变,这 ...

  • 能吃能喝不代表身体真的健康,用功夫测测你的体质

    能吃能喝不代表身体真的健康,用功夫测测你的体质

  • 悟透麻附辛汤,尽治三阴病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请长按""给我一个"太棒了",非常感谢您的支持! <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汤,乃治疗太阳.少阴两感证的高效方.原书谓," ...

  • 【伤寒论】为何三阴病证越来越多?越来越难治?

    本文导读: 什么叫做三阴证?太阴.少阴.厥阴,这是被<六经辩证>归类为层次比较深的病证,比较难治,预后不良.近年来,我们发现三阴证越来越多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01  太阴病,拉开帷幕 ...

  • 【钟小南:伤寒论六经三阳三阴病证治纲要】精

    六经病证治纲要 太阳病证治纲要 一.太阳本病(经证) (一)主要内容: 1.性质:表病.热病.2.证候提纲:脉浮,头项强痛,恶寒.3.病机:外邪侵入肌表,营卫失调.4.病变脏器:膀胱.三焦.5.病情特 ...

  • 吃透麻附辛汤,三阴病尽治!(悟透)

    第一篇: <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汤,乃治疗太阳.少阴两感证的高效方.原书谓,"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因太阳.少阴两感证的基本病机为心肾阳 ...

  • 吃透麻附辛汤,三阴病尽治!

    第一篇: <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汤,乃治疗太阳.少阴两感证的高效方.原书谓,"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因太阳.少阴两感证的基本病机为心肾阳 ...

  • 善用风药让你治百病事半功倍!

    风药是具有类似风特性的药物,大多具有升清.疏散.透达的功效.张元素最早提出了风药,以及药物归经.引经报使学说.李东垣在此基础上加以发挥,在治疗脾胃病时多加风药,引脾气轻清上达诸经.后世又在此基础上加以 ...

  • 阳气为什么可以治百病?中医为你解密,3个方法补足阳气远离寒湿

    大家去看病时,应该都听医生说过,''你这病啊是阳气不足造成的''或是''你这个病是阳虚引起的'',可是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中医口中说的阳气是什么? 何为阳气? 阳气就是真气,储藏在肾里,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元 ...

  • 藏好这些偏方验方,治百病不求人!

    行之医话 12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不错的壮阳酒 鹿茸9g 仙茅30g 淫羊藿30g 肉苁蓉30g 首乌30g 枸杞30g 当归15g 人参15g 沙苑子18g 莲须9g 补骨脂30g 茯神6g 牛膝6 ...

  • 手掌手背可以治百病的穴位,90%的人不知道!

    当你身体稍有不适,可以通过手掌穴位进行调整达到治病强身目的,可以用按摩,也可以用手针疗法.这是以经络理论为基础,在手部的一些特定穴位上按摩或针刺,以治疗疾病的疗法.它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协调阴阳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