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继石:扎根民族的当代民俗画家

萧继石,武汉漫画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多年前,坊间有“北马南萧”之说,其中“北马”乃北京的马海方,曾创作《老北京风俗画》系列;“南萧”即武汉的萧继石,是系统地绘画老武汉民俗风情的第一人。

  萧继石无论为人还是从艺,都有很多朋友。笔者与其虽交往时间不长,但其散发出的四大闪光点“厚德、有学识、民族情怀、艺术水平了得”,却是灼灼生辉,令人敬佩有加。

  一位艺术水平了得之人

  著名文化学者篱外一叟先生在偶然看到萧继石的书法作品后评价道:“具有一种内在的撼人心魄的力量,其造诣、境界既臻高峰,端的了得”。

  笔者也以为,萧继石老师的书法技艺已是炉火纯青,别具风格。

  那日,笔者走进他的画室,只见几幅书法作品被图钉于靠墙的展板上,让人眼前一亮。其中一幅行草书写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笔力苍劲,行走畅达,枯墨相宜,厚重古朴,章体与结体均给人以美感。

  萧继石的书法技艺“端的了得”,其绘画技艺更是“端的了得”。

  早在七十年代初,萧继石就和下乡采风的白统绪老师一起合作,其《洪湖银秋》入选第五届全国美展。在创作这幅作品时,白老师虚心听取萧继石的建议,说洪湖的秋天不是金色,而是银色,水波如银,丰收的满船鱼虾如银。后来果真以“洪湖银秋”为题来创作冲刺大展。每每提及此事,萧继石总是称道白老师的谦逊随和以及传帮带的美德。

  漫画家往往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发掘所画对象长相的特点和神韵,适度夸张,突显其性格和职业特征。在萧继石的漫画生涯中,他曾为诸多名家而画,比如方成、丁玲、陈强陈佩斯父子、姜文等等。在萧继石的笔下,构思奇妙新颖、不落俗套,造型生动有趣、耐人寻味,人物特质被刻画得惟妙惟肖,令观者无不啧啧称奇。这种功力,自是通过其长期的观察和训练得来的。

  2000年以来,萧继石开始将笔头瞄向民俗风情画上。他说,之前所进行的漫画和连环画创作,都为民俗画创作做了技艺上的准备。在正式落笔之前,他深入工厂、茶馆、码头、弄堂等地调研写生,揣摩角度,将自己的思维拉回到几十年前的旧城往事之中。

  为了画好《老武汉民俗风情》系列,从案头准备到几易其稿到见之于众,一晃十几年过去了。很多人问他为什么画这套作品,他说:“在这个城市生活几十年,蓦然回首,一切都变得太快,尤其近十年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加快,好像整个社会进了快车道,好像眨眼功夫都变了。我们享受现代生活的同时,往往若有所失,大家都应关注原本好的东西不要丢失,不要学猴子掰苞谷。在世俗中,人可贵在于保持几分坚守,几份闲适,几分淡定,那些人本的东西、精神的东西远比物质的更重要。时光流逝,我们前行,却怅然若失。人类的智慧在于留下文化。”

  系列画作出来后,著名画家钟孺乾很中肯地评价道:“继石是我的老朋友老画友,他的画有学究气,值得研究”。著名作家董宏猷称道:“继石的风俗画,以线描立骨,加敷彩渲染,诸多人物,有幽默趣味,但无变形与夸张,骨子里透出的,仍然是中国人物画的水墨神韵,古朴而雅致。一看便是画水墨人物画和连环画的高手。反复品赏,真的好生喜欢”。

  时光荏苒。不经意间,萧继石已经到了花甲之年。回顾其绘画创作成果,竟也沉甸甸地。比如曾出版连环画《安徒生童话》,编辑出版《世界漫画杰作选》、《国际获奖漫画作品选》,发表了系列漫画《高老二趣事》、《刘大逛武汉》、《贱三爷》及许多插图作品,其作品曾多次入选国际漫画大赛展及全国美展。2006年漫画作品《连战省亲图》获全国新闻漫画复评银奖,2008年《老武汉风情系列》在全国书协展览中获一等奖,2012年作品《无题》获子恺杯全国漫画大赛优秀奖,2013年作品《偷猎》获第三届中国桐乡廉政漫画大赛优秀奖,2014年《快乐童年》入选中国水墨漫画名家邀请展……

  一位有民族情怀之人

  在萧继石的画作中,大多都是反映民族特色、民俗风情、民生状况的内容。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位民族情怀很深的人。

  萧继石对自己恩师姚治华教授提出的一段话铭记在心:“我的根是中华民族,我自己真切领会到作为一个艺术家一定要扎根于中华民族的土地,扎根本民族文化土壤上,根扎得越深越好。只有扎这样的根,你才能生根开花”。这成为萧继石艺术实践的立足点与出发点。

  萧继石坚定地认识到,不能越搞越洋,也不能越搞越古。坚持民族“大我”、“民族之我”,是艺术家流淌的民族血脉,是生命基因里的民族优势,可形成鲜明的艺术个性,成为充满活力的艺术生命个体,而不是现代工业生产线上的产品。外来的东西可以消化吸收,为我所用,但不能丢了民族的根本,不然,就迷失了方向。人为地改变基因、搞转基因,不辨别地输血,便会出问题。

  在这方面的实践中,他深谙姚治华教授关于“传统、生活、创造三位一体”的学术之道。他说,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非常丰富,你对传统不研究不了解,就不可能在传统的基础上实现创新。研究传统需要深入进去,还要能跳出来。正如李可染先生所云,要像春蚕吐丝,先把自己缠进去,然后再做飞蛾咬出来。

  漫画大师华君武和方成老师对萧继石的影响颇深。他们都是学习和借鉴民族传统的典范。华君武的漫画造型与线条,吸收了中国传统剪纸、木刻的一些元素。方成的水墨漫画,一看传统味很足,但又独具个人风格。我国水墨漫画一词,也就在于方成老师不断有水墨漫画新作推出而逐渐广为流传的,方成乃是堪称我国水墨漫画的开拓者。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萧继石从各位名师处得到启示,潜心于“民族之我”的画作,尤其是水墨漫画。他常以“修合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来勉励自己用心而作,切记浮躁。他白天上班工作,业余时间进行创作,还常深入到一些老街弄堂采风写生。经过长期的苦心操劳,终于获得丰腴成果,使自己的艺术创作实现突破性的跨越。

  2008年初,萧继石画的110幅《老武汉民俗风情》系列,在武汉市博物馆展出后,引起强烈反响。此前,“北马南萧”的北京马海方,已在北京展出了其创作的《老北京风俗画》系列,武汉萧继石今日之举,算是对“北马”的一次圆满呼应。此次展出后,湖北省博物馆收藏其中部分画作,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将该系列画作集结出版,方成老师还为该书题写书名并作序。

  方成老师评价道:“看了他的画使我感到惊奇和钦佩。这是一部十分难得,令人欣赏,具有文化内涵的艺术品……。社会不断变动,人的生活、经历也在不断变动之中。画里留下旧时的生活情景,给人看了,不仅能满足人们的忆旧情怀,更会使人感觉社会的变迁和进化。新中国建立后,社会变化更加明显,萧继石的这一组往日生活画卷,自能引起人们进一步的思考,对国家建设事业寄于厚望”。

  中国画很讲究天人合一。除了作为绘画中的一种精神体现外,绘画的视角也要天人合一,要体现“以人为本”。这种“天人合一”和“以人为本”的观念指引着萧继石将艺术创作的笔头放到了民族民俗民生的选题上。比如他应中国青年出版社之邀为儿童读物《家庭教育》所画的插图以及由80幅作品组成的《爱的熏陶》展览,无不体现对人民大众尤其是对少年儿童的关爱。

  萧继石的民族观还体现于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2004年,国民党主席连战首次率团访问大陆,开启了两岸交流的破冰之旅。萧继石作为有民族情怀的漫画家,欣然创作了《连战省亲图》发表于《湖北日报》上。该画作以乡情为基调,以民俗为表现,采用了传统乡间走亲戚的装束打扮,并融入了这次来访的有关背景,一经发表,在读者中引起共鸣。

  一位学识渊博之人

  前不久,笔者前往武汉看望萧继石老师。在萧老师画室,与武汉的几位文化大腕不期而遇,包括闻一多基金会宋晋秘书长、获得水彩画国展金奖的著名画家许海刚、著名湿版摄影大家王岳君、著名历史学者马智哲等。大家不仅非常欣赏萧老师的书画作品,而且对其文化学识修养也都大为赞许。

  萧继石明白,要搞好书画创作,光有技巧不行,还必须要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恢复高考后,他毅然考进了大学文科,为他后来书画创作水平的进一步提升,起到了不可小视的作用。这也正是其作品在艺术性和思想性上兼具一定高度的重要缘由。

  自古以来,但凡能成为书画名家者,无不同时是文化大家的。当今,笔者有幸结识的几位书画家比如上官会平、鲁家雄、王浚山等等,也都是文化功底深厚者。萧继石作为姚治华教授的门徒,又是文科专业科班生出身,且在媒体事业中写写画画三四十年,自然积累和练就了一身文才兼具的本事。

  武汉大学出版社于2012年为萧继石出版了散文体专著《淋湿的幽默》,著名作家徐鲁在序中评价说,“在我看来,萧继石是一位像汪曾祺先生一样的全才型艺术家。继石君最擅长的是漫画创作,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漫画家,此外,他对水墨人物、版画、金石篆刻、散文创作、民俗研究、艺术评论……也是无所不能”。他还说,“继石君的文风清丽晓畅、质朴而通达。行文之间容有漫画家惯有的亦庄亦谐、点到为止,却不飘不野,更不故弄玄虚,向读者炫技”。

  萧继石是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中国漫画创作和研究的亲历者与见证者,在《淋湿的幽默》一书中,他用较大篇幅介绍了丰子恺、叶浅予、廖冰兄、黄永玉、方成、李滨声、韩羽、苏朗、黎青、庄锡龙、常铁均、谢添、李保田、姜文、汤晓丹、蓝苹等名家的为人为艺之特点,字里行间充满着对这些名家的尊崇,想必萧继石也从中领悟和学到了很多有益的技艺。

  正如徐鲁先生所云:“从萧继石'创作谈’以及所配的漫画作品里,我们可以领略继石君作为一位多次获得过国内外漫画大奖、风格独具而成就斐然的漫画家的幽默气质和创作风神”。

  在书中,萧继石还对古今中外一些漫画艺术史料和独特个案进行了研究和论述。徐鲁先生评价其堪称“漫画史话”观。如《世界上最早的漫画》、《国际公民》、《恩格斯漫画》、《出手不凡》、《小题大做的那些智者》、《匪夷所思》等,均以图文释惑的方式呈现,可谓给读者提供了一套学习和普及漫画史识的教材。

  一位尊师厚德之人

  《易 坤卦》云,君子当以厚德载物。厚德,体现了以高尚的道德立身,以高尚的道德承载天下重任。

  熟悉萧继石的人都有一个感觉,老萧随和,没有架子。按说,在一个部门多年主编刊物,多少会严肃地让人难以靠近。但老萧并非如此。他不仅没有架子,而且心系民族,关注民生,胸怀博大,十足地谦和、低调,犹如黄牛犁地一样的踏实。

  在笔者看来,萧继石最大的厚德,在于尊师。

  尽管说,书画创作并非萧继石的主业,但那是从他所在的工作岗位而言。其实,萧继石从事书画艺术的创作已有四十多年了。这期间,有几位影响其艺术创作的恩师,始终是他挂念于怀的。

  萧继石能走上书画艺术创作之路,首先是受到了父亲的影响。父亲是湖北洪湖一带闻名四乡的教书先生,写得一首好字,画得一首好画。每逢春节四邻的对联都由他书写,各家辟邪的钟馗都请他画。父亲常与镇上一个刻图章的彭先生交流画技,并从彭先生手里借来芥子园手绘的一本水墨画稿学习。父亲翻看,儿时的萧继石也跟随着翻阅,渐渐地迷上了绘画。小萧初中一年级时,父亲病故。如今五十年过去了,小萧已然成为老萧,每当忆起父亲,他都不免心痛。萧继石在《小镇岁月》的回忆录里,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父亲的怀念,以及对其在书画启蒙教育上的感恩之情。

  与同时代的许多人一样,萧继石曾中断学业,下乡,招工进城。他被安排在洪湖粮食局的一个单位。单位的头是搬运工出身,没多少文化,人很敦厚,把一些出墙报、写口号之类的事交给萧继石和一位叫文祥的青年。赶巧的是,单位的河对面开了一家贝雕厂。厂里有一位搞设计的师傅,叫王受之,文史与艺术修养都很全面,其舅舅周令钊是中央美院教授,参与了国徽的设计。萧继石如获至宝,常常与文祥一道前往受之处请教聊天。古代的、当代的、国内的、国外的,历史的,文学的,艺术的,王受之简直就是一部百科全书。不仅如此,王受之还经常从出差各地带回多种美术资料和信息,为小萧他们讲解指点。岁月如梭,三十多年过去了,王老先生作为当代设计教育奠基人之一、汕头大学设计学院院长,著作等身,上海媒体前些年还评其为“全国十大知道分子”。 萧继石常言,在文革那些年,自己痴迷于绘画,从王受之先生那里得到的教益,弥足珍贵。

  萧继石是姚治华教授收受的一位门徒。之所以收萧为徒,一则萧与教授胞兄同事多年,有手足之情面,二则在于教授对于萧之艺术慧根及功底基础相当认可。姚教授曾受教于李可染、叶浅予、蒋兆和、李苦禅等大师。1961年中央美院毕业留校任教至今,授业解惑,桃李满天下。前几年,姚教授为新加坡现代艺术馆和人民大会堂大厅创作的巨幅大写意山水画《黄河颂》,以其浓烈的艺术感染力,令观者叹为观止。姚教授作为国手级的画家,其德其艺深深地影响着萧继石这位门徒。萧继石从姚教授处学得了“水墨漫画”应把握好“一个方向,苦练两功,三结合,五个基本观点”等精髓。姚教授曾引用李苦禅大师的话教导他,做好艺术家必须具备四个品质:哲学家的头脑、科学家的毅力、诗人的感情和杂技团的本领。萧继石常常感言,姚教授的谆谆教导,为其找到了通往艺术之巅的希望之门。

  萧继石对指导和帮助过他的恩师们,常怀感恩之情。不仅感恩于有过师徒名分者,而且还感恩于一面之教、一幅作品之指导的前辈或同行们。这其中,他常提到的有方成、白统绪、汤文选、邵声朗、鲁慕迅、恽其昌……

  古人云,孝亲尊师,德之本也。萧继石尊承父亲及各位恩师的修为和学问并感恩之,实乃厚德之人。

  时下,萧继石老师更是老骥伏枥壮心不已,在中国漫画尤其是民俗漫画的艺术之路上,举笔操戈。

  笔者祝福,这位扎根民族的当代民俗漫画大家,能够画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