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景山治腰椎病进针、选穴、用药经验
吕氏对法核心内涵
方选对药、针取对穴、术用对法
01方选对药,生克制化
所谓对药,就是将两种性味和功用主治相近、相同或相对中药的组合,通过药物之间的合理配伍,调整或改变药物原有的功用主治,取得一种新的、更佳的治疗效果。
在表面看来,它只是一对一对简单的药物组合,而实际上它是中医历史长河中总结出的经方、时方、名方、小方的精华,所以又被人们称为“ 经方中的经方”。
它的组成法则即是以“阴阳”为总纲,在“阴阳”、“表里”、“虚实”、“寒热” 中医八纲辨证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入了“脏腑”、“气血”、“升降” 等理论。
对药”配伍巧妙,疗效卓著,充分体现了中医理论中开阖相济、动静相随、升降相乘、正反相佐的用药艺术,将“阴平阳秘”、“以平为期”的中医理论精髓发挥得淋漓尽致。
02方造对药,生克制化
一、相互协同为用,以增强疗效。
如黄芩——黄连伍用。
二、互制其短,在发挥药效的同时,以减少其副作用,或减轻毒性,以收治疗之良效。
如瓜蒌——风化硝 。
三、两药相合,可以产生新的特殊作用。
如黄连、肉桂伍用。
吕景山治腰椎病进针、选穴、用药经验
03针取对穴,意在精疏
一则精简取穴。
《灵枢·官能篇》云:先得其道,稀而疏之。”
二则提高疗效。
欲提高疗效,必先明其经络,熟谙穴性,配伍组方,然后施以补泻。
04无痛进针
是指将押手与刺手归于一手的进针方法。
具体操作法:
右手大拇指与食指呈屈状曲态持针,露出针尖0.3~0.5寸,中指伸直,按压在穴位的旁边( 起押手作用),
进针时拇指与食指由屈曲变为伸直,中指向下用力,由伸直变为屈曲,这样即可迅速刺入腧穴。
注意:拇指、食指、中指进针时的动作是个协同动作,一定要协调,否则,易于发生弯针现象,甚至针难进入皮腠。
05同步行针
就是左右两手持针同时捻转行针,捻转的角度以不超过90°为宜,捻转的频率一般是每分钟200次左右,行针的时间为3~5分钟。
同步行针,是吕老独特行针手法,应补则补,当泻则泻,能够使患者在针灸时更快地得气,更好地守气,使气至病所,病痛迅速缓解。
吕氏对法在腰椎病中的运用
01常用对药方
四藤一仙汤
由鸡血藤、钩藤、络石藤、海风藤、威灵仙组成,方中选用藤枝攀绕、性能多变的四藤,配通达十二经脉的威灵仙,使全方具有疏通经络、养血活血、解痉止痛的功用。
钩藤清热平肝,缓急解痉;
络石藤祛风通络,舒筋消瘀,消肿止痛;
海风藤祛风除湿,通脉行络;
鸡血藤养血活血,舒筋通络;
威灵仙祛风湿、行经脉、通络止痛。
全方药性中和,配伍得当,便于临证加味应用。
常用对药
熟地一细辛
二药伍用,一守一走,互制其短,而展其长,有补真阴、填骨髓、止腰痛之妙用。
桑枝一桑寄生
桑枝以通为主,桑寄生以补为要。二药参合,一补一通,相互为用,补肝肾、壮筋骨、祛风湿、通络道、止疼痛、降血压益彰。
狗脊功劳叶
狗脊以温补为主,功劳叶以清疏为要。二药伍用,相得益彰,补肝肾、强筋骨、疗酸痛的力量增强。
白芍一甘草出自《伤寒论》名为芍药甘草
白芍味酸,得木之气最纯,甘草味甘,得土之气最厚。
二药伍用,有酸甘化阴之妙用,共奏敛阴养血。缓解止痛之效用。
吴茱萸木瓜出自《千金方》名为茱萸汤
吴茱萸以散为主,木瓜以收为要。
二药参合,一散一收, 相互制约,相互为用,共奏和胃化湿,舒筋活络、缓解止痛之功。
桑寄生—续断一菟丝子
三药均入于肝肾,均有补肝肾、强筋骨、壮腰膝、固冲任、通血脉之功,故参合应用,其力益彰。
桑寄生、续断、菟丝子伍用,是祝老治疗妇科疾病经验所得。欲安胎时,桑寄生、续断、菟丝子各用10克为宜。
02针法
强肾通督”针法
治则:强肾通督,通络止痛。
适应症: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腿疼痛、麻木、下肢无力。
取穴:以“吕景山对穴”辨证取穴为主,辅以循经取穴
主穴:命门、肾俞、委中。
辅穴:大肠俞、关元俞、后溪、环跳、阳陵泉、秩边、承山、悬钟、昆仑、腰3、4、5双侧夹脊穴。
急性疼痛时可用人中、风府。
常用对穴
命门一肾俞出自《玉龙赋》
命门以补命火为主,肾俞以滋肾阴为要,二穴伍用,阴阳俱补,强体健身。
命门一委中
二穴伍用,泻之有清热祛邪、疏风散寒、通经活络止痛之功;补之有补肾壮阳、祛风通络止痛之效。
肾俞一委中《卧岩凌先生得效应穴针法赋》
肾俞以滋补为主,委中以疏泻为要。
肾俞以调整肾脏经气为主,委中以调整膀胱腑气为要。
肾俞为病所取穴;
委中为循经远道配穴。
二穴伍用,一脏一腑,一表一里,一补一泻,相互制约,相互为用,和表里、通经络,补肝肾、利腰脊、止疼痛之功益彰。
后溪一环跳出自《百症赋》
后溪以疏通太阳经气(按手足太阳同气相应之理,故可疏通后背、下肢太阳经之经气)为主;环跳以疏通少阳经气为要。
二穴伍用,舒经活络,通痹止痛之功益彰。
环跳一阳陵泉出自《长桑君天星秘诀歌》
二穴皆属胆经腧穴,合而用之,通经接气,调和气血,驱风除湿,舒筋利节,缓急止痛之功益彰。
阳陵泉一悬钟
阳陵泉以治筋病为主;悬钟以治髓病为要。
二穴同属少阳胆经腧穴,合而用之,有珠联璧合,通经接气之妙用,共奏疏泄肝胆、清利湿热、益精添髓、强壮健骨、舒筋活络、缓急止痛之功。
悬钟一昆仑出自《胜玉歌》
二穴伍用,其气直通巅顶、头项,以疏调太阳、少阳二经经气,共奏舒筋活络,理气止痛之功。
人中配风府出自《百症赋》
二者配伍,一前一后,两面夹击,直达病所,祛风散邪,通络止痛之力益彰。二者配伍还能用于颈椎病急性疼痛等症。
医案一则
孔某某,男,36岁,2016年10月14日初诊。
患者间断腰部困痛伴左下肢放射痛4年,加重1周。
查体见:
腰1-5椎旁双侧压痛( +),腰4/5棘突下压痛(+),直腿拾高试验左侧40度,右侧60度,双下肢肌力、肌张力、腱反射未见明显异常,双侧Babinski征 (-) 。
辅助检查:
腰椎MRI示腰4/5椎间盘脱出伴右侧椎间孔狭窄(游离髓核位于腰5椎体后方),腰5/骶1椎间盘突出伴右侧椎间孔狭窄,腰椎骨质增生,腰4、5椎体终板炎。
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
经19日治疗,临床症状消失出院。
于2017年6月5日因过敏性鼻炎来院就诊,要求复查MRI。
吕景山治腰椎病进针、选穴、用药经验
据2017年数据统计,我国腰椎病患者已突破2亿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占全国总人数的15.2%。
因为现代人长期伏案工作,无论是腰椎还是颈椎疾病,都见增加,因此我们更应该关注日常的肌肉运动锻炼,对颈椎与腰椎的恢复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每一位中医大师,都与中医有着不解之缘,吕景山也不例外。他学中医,缘于 “ 山野郎中 ” 外祖父和自己 “ 很差的身体 ”。
“ 外祖父对中医很痴迷。” 吕景山说,如果填写外祖父的履历表,可能是这样:记事起开始学中医,老师不详;随后在大槐树村邙山山腰开了中医诊所;主要工作:采药、制药、诊病。主要成就:在邙山一带救人无数。工作时间:一生。
外祖父一辈子的心血都在那间诊所里。晚年卧病不起,手总在空中比划,外婆问他要什么,他说,“脉枕拿来,病人到了……”80岁的吕景山回忆外祖父时,像个孩子。
1934年,吕景山出生在河南洛河边,因家境贫寒,当时住的房子,墙是用麦秆和着泥巴垒成的。洛河发大水,水排不掉,墙泡软了,房子就保不住了。
吕景山从小脾胃就很差,一顿饭吃的东西还不如一只猫多。长大一些后,吕景山随父母搬到了山西永济。有一次得了中耳炎,父亲用石榴花和冰片磨成粉往耳朵里吹,没几次就好了。“ 这次生病,勾起了我学医的兴趣。” 吕景山说。
新中国成立前,永济没有医院,大病小病都靠 “ 土方法 ” 来治。得了伤风感冒,就用家家户户都有的扫帚籽 “ 地肤子 ”,加上生姜、红糖,一发汗就好。
虽然当时的国民政府大肆消灭中医,打击中医教育。但13岁的吕景山却在外祖父和 “ 土方法 ” 的影响下,不知不觉走上了中医路。
“ 我愿意学中医 ”
1953年,吕景山初中毕业,考入山西省太原卫校。除了学习西医基础知识外,他还第一次系统地学习了针灸。“当时有位内科老师叫张映高,每节课后都会讲针灸疗法。”
在山西运城人民医院实习的半年里,吕景山学到了更多的中医知识。院长程震山是中医出身,安排中医科的老大夫给实习生们讲《医学心悟》。“ 晚上查房遇到重病号,他就会问:'中医会诊了吗?’只有中医会诊过,他才放心。” 给吕景山留下了深刻印象。
放暑期回到村子里,乡亲们知道有个在卫校学习的娃回来了,就都来找他看病。
吕景山的第一位患者,是位30多岁的妇女,因痛经彻夜不眠而来求诊。吕景山给她在归来穴和三阴交穴上扎针,没几分钟,疼痛就已减半。留针四五十分钟后,发现患者已经睡着了。“ 家属很感激,抱来了一个大西瓜。” 吕景山回忆道。
1956年,中央决定在上海、北京、广州和成都各建一所中医大学。因学习成绩优异,学校举荐吕景山和几名学生读大学,在备考栏里,他写了“我愿意学中医”,就这样,他成为北京中医学院的首批学生。在那里,吕景山走上了真正的中医之路。
“ 零金碎玉 ” 小本子
1959年,学校安排正在读大三的吕景山到西山矿务局总医院实习。当时,细菌性痢疾流行,吕景山结合老师祝谌予用施今墨老的经验,以葛根芩连汤为主,加上血余炭、陈皮炭、苍白术炭、左金丸合方运用,3服即效。
实习结束后,吕景山总结施今墨治疗痢疾的经验,写了《炭药治疗细菌性痢疾的体会》,经过老师祝谌予指点,被1960年北京中医学院首次学术交流会收录。
毕业实习时,学校实行导师制,祝谌予成为吕景山的导师。他要求吕景山每天至少读2小时的书,并给吕景山讲解《景岳全书》《丁甘仁医案》《祝选施今墨医案》等。
老师出诊前,吕景山便把病历逐案进行整理。出诊时,他随身带着本子,把老师的经验和相关疑问都记下来。“施老和祝老都有几本记满'零金碎玉’的小本子,时常借给我学习。祝老说,平常工作很重要,知识在于积累,经过提炼总结,才能更上一个台阶。”
为了更全面地学习和掌握施今墨先生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在祝谌予的引荐下,吕景山又拜施今墨先生为师,侍诊左右。
学习的初始阶段,必须先从形似开始。随施今墨先生侍诊期间,吕景山处处留心他的思路、治疗风格和用药特色,甚至达到了 “ 以假乱真 ” 的程度。“由形似开始向神似转化,再进一步总结其规律,掌握其精华要点,方能融会贯通。”
1961年,吕景山遇到一位胃溃疡患者,“六月天,穿着羊皮褂,我判断是寒证。”寒者温之,吕景山给开了3剂附子理中汤。3天后,患者胃疼依旧。遂改用十香丸,又开3剂,还是无效。
万不得已,吕景山跑去向施今墨讨教。施今墨给出一个方子:附子10克,高良姜10克,香附10克,醋煅川军炭4.5克。病人服此方后,很快就好了。
“ 施老的方子妙在最后一味药,患者寒热夹杂,寒热之间产生格拒现象,热药的力量达不到病变部位,而醋煅川军炭起到一个桥梁的作用。”多年后,吕景山对老师的方子还记得清清楚楚。
“ 中医有些东西,当时不明白,长期实践后,就有了悟性,悟出来的,便是真知。” 所有这些悟到的“零金碎玉”,都被吕景山工工整整地抄到了小本子里。
毕业后在山西工作的吕景山,每年都要回北京看望二位老师。“如今,祝老过世20多年了,施老过世40多年,可忆起当年侍诊的情景,如在昨天。”
整理增辑施门 “ 对药 ”
“ 药有七情……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而视之,当用相须、相使者良,勿用相恶、相反者。” 后世对《神农本草经》中药物的 “ 七情和合 ” 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发展,提出了 “ 对药 ” 的概念。东汉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载“对药”147对。下次以往,有《雷公药对》《徐之才雷公药对》《新广药对》等,惜已亡佚。
吕景山在论文完成后,着手整理施门 “ 对药 ” 。他把祝谌予曾在1959年将施今墨习用的百余对 “ 对药 ” 整理成册,又增加了百余对。
“《施今墨对药》,乃今之《药对》。表面上看是一对一对的药物,实际上是经方、时方、名方、小方的精华,是 ' 经方中的经方 ’ 。”吕景山说,“其组成法则是一阴一阳,一脏一腑,一气一血,一寒一热,一升一降,表里兼顾,虚实合参,……配伍巧妙,疗效卓著,体现了开阖相济、动静相随、升降相乘、正反相佐的用药艺术,将中医'阴平阳秘’'以平为期’的博大智慧表现得淋漓尽致。”
施今墨看到吕景山整理的稿子后十分喜悦,并逐字逐句予以审阅修正。审到半夏与夏枯草为对治疗失眠时他说:“ 半夏得至阴之气而生,夏枯草得至阳之气而长,二者参合,调和肝胆,平衡阴阳,交通季节,顺应阴阳,引阳入阴而治失眠。”
《施今墨对药》出版前,叫《施今墨常用药物配伍经验集》,油印成册后,颇受学友欢迎,屡经翻印,施氏对药从此传遍大江南北。
施今墨在修改稿上曾写下一段话,“古往今来,凡治病有效之方剂,必不违乎辩证法的规律,即是以主观能动性符合于客观事实,做出机智的决定,掌握一切证候,使之量变由重到轻质变,从有到无而已。对药的作用,即辩证法中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实践,非相生相克之谓。”
毕业后,吕景山先后在山西省中医研究所妇科、内科、针灸科工作,边临证边应用边积累边修改,将药对增至270多对。1982年《施今墨对药临床经验集》一书出版,被评为当年度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
从油印本到正式出版经过了20年的时间,这也是将临床实践上升到理论的过程。著名中医学家任应秋教授评价说:“ 这是一本好书,主要是具有实用价值,定会不胫而走,风行于世 ”。
从第一版到第四版《施今墨对药》,共发行了包括日文版、韩文版、繁体字版在内的7个版本,共计14.4万册,因其实用、有效,一度成为中医畅销书,填补了自南北朝迄今1400多年以来药对配伍专辑的空白。
“ 对穴 ” 与 “ 同步行针法 ”
在施今墨、祝谌予对药配伍的启迪和名师杨甲三腧穴理论的影响下,吕景山查阅大量古典文献,总结前贤经验,在临床实践中辨证施治,逐渐发现了“对穴”这一规律。
“ 对穴 ” 学说要义主要有二:一是要求精简取穴。杨甲三说:“ 用穴贵在精疏。”《灵枢·官针篇》云:“先得其道,稀而疏之。”意即告诫医者,用穴要简而精,取一穴能治者不取两穴,取两穴能治者不取三穴。二是提高疗效。为此,必须先明其经络,谙熟穴性,配伍组方,然后施以补泻,才能达到针落病除的效果。
1906年,一队俄国士兵迈着整齐的步子,踏上圣彼得堡附近的丰坦卡大桥。突然,大桥坍塌了,桥上的士兵全部坠落。原来,士兵们齐步走的频率与大桥的固有频率相同,引起大桥发生共振,剧烈的振荡导致大桥解体。
吕景山从这一共振现象中得到启发,发明了“无痛进针,同步行针”的特色手法,即速刺进针,进针速度快、痛苦小、得气速、针感强、后劲大,尤其是对小儿与畏针的患者更为适宜。
多年后,吕景山女儿吕玉娥等传承人在吕景山撰写的《针灸对穴临床经验集》基础上充实增辑,定名为《吕景山对穴》,并出版发行。该书视角独特,填补了腧穴配伍文献的空白,丰富了针灸穴位处方学的内容。日本东洋学术出版社将该书译为日文出版发行,迅速销售一空;韩国同道亦颇为赞誉,译为朝鲜文出版。
“ 针而不灸,灸而不针,非良医也;针灸而不药,药而不针灸,亦非良医也。” 艾灸专家、中国澄江学派侯马针灸医学研究所所长谢锡亮说,老友吕景山于汤液、针灸均能深入,不仅在临床实践上有所得,而且能有书问世。著《施今墨对药》,为处方用药书;《吕景山对穴》一书,为总结针灸取穴书。两书一以贯之,均用取“对”之法,值得学习借鉴。
有爱亦有乐
1975年,吕景山作为我国首批赴喀麦隆共和国工作组成员援非,他用针灸给一位加蓬的富商治肺结核,治疗半个月,诸症大有好转,体重增加3公斤。富商要送吕景山一块名表表示感激,吕景山婉言谢绝。富商说,那我们做个朋友,相互交换手表,留个纪念。比起吕景山几十块钱的手表,富商的那块自然价格不菲。吕景山笑了,“做朋友好,交换手表就免了。”
在山西省中医学院一栋上世纪80年代的家属楼里,吕景山一住就是几十年。一个很简单的家,客厅里摆着一个上世纪流行的“一带二”沙发,其中一个单人沙发的一角垫着块旧砖。两个卧室的旁边,有一个到处是书的房间,是吕景山光顾最多的地方。窗外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屋内安然恬静,书香扑鼻。
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副书记黄安是吕景山的得意弟子,他说,“吕老是个很有爱的人。”对病人热情和蔼,从医60年恪守“来者不拒”的师训,诊治患者无数,疗效卓著;对学生无私传授,多年来,徒弟遍布世界各地;对家人,关心呵护,尤其与老伴的感情传为佳话。
1999年,吕景山的老伴生病,20多天,吕景山每天都守护在床边。吕玉娥说,“一向淡定平和的父亲,从未有过的紧张和慌张,那时他已经不是一个大夫,65岁的年纪熬了好几宿,布满红血丝的眼里全是爱和心疼。”
如今,老伴身体不太好,吕景山每天都会陪着她,“几十年的感情了,即使每天不说话,坐在她身边,就好。”言辞间是一位老人的满足和幸福。
退休后的吕景山,除了出诊,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升华对药、対穴理论,“除了陪老伴,就是带学生。”吕景山全国名老中医工作室成立后,他通过教学查房、疑难病例讨论等形式为年轻人提供技术支持,而且通过师带徒的形式传承其经典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
耄耋之年的吕景山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余老矣,然不敢稍有懈怠,今尚日日应诊,夜夜伏案,每治瘥一人即是一乐,每心悟一得亦是一乐。老有所乐,此之谓也。”
顺心、顺时、随意、随缘
《当代健康报》“健康絮语”专栏刊登了《养生是一种智慧》一文,指出有些现代人在季节变化、吃饭、锻炼等方面,“把简单的生活复杂化了,变得不再朴素。其实健康是一件朴素的事情,它需要一种智慧”。讲得很符合实际,既看到了现代人养生的误区,更强调了养生需要的智慧,是篇引导人们养生保健的好文章!
吕景山的养生之道很简单:顺心、顺时、随意、随缘。他说:“越是刻意,越难如意,一切顺随自然才好。”
养心为上
《道德经》说:“万物之始,大道至简。”养生也是一样。
吕景山认为,养生其实很简单,顺应自然规律,保持人体自身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与和谐即可。
养生的关键,除调整好衣、食、住、行外,更重要的,便是养心。
吕景山是个非常平和的人,他淡泊名利,甘于寂寞做学问,以一颗平常的心,知足地过平常人的生活。
《庄子·刻意》中说:“夫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吕景山一生经历丰富,却以恬淡清净的心态修养自身,以简朴淳厚的品行提升道德修为,方能在医术和养生上不让古人。
业余时间,吕景山喜欢读书,家里的书柜,是他家豪华的家具。“看书可助养神,养神就是养心。”吕景山说。
吕景山还有一个爱好:听豫剧。从小在河南长大的他,在豫剧中寻得了许多儿时的美好记忆。“听戏也是放松身心的好办法。”《穆桂英挂帅》《七品芝麻官》等经典豫剧他看过很多遍,偶尔还跟着唱上两句。
饮食四度
“饮食方面,关键是一个'度’字。”吕景山说。
饱度:《千金要方》载:“不欲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欲过多。”多年来,吕景山虽然诊务繁忙,但非常注意饮食的适度,坚持每餐只吃七八成饱。
速度:吕景山说,细嚼慢咽,不仅可以保护脾胃,还有利于食物消化吸收,一举两得。
温度:过冷、过热的食物,都对胃肠不好。吕景山表示,“饮食以温和为要,冷热易伤人。”
营养度:不必刻意追求营养,五谷杂粮、蔬菜水果,什么都吃点,什么都不多吃,才营养。
除这饮食“四度”之外,吕景山还非常推崇喝粥。几十年来,他每天早晚各喝一碗小米粥。他说:“脾胃为后天之本,小米色黄入脾胃,是后天补养的佳品。”
婴儿睡眠
除养心和饮食调养外,睡眠也很重要。虽已年届耄耋,但吕景山仍能保持每天8小时的良好睡眠,并坚持每天中午都“眯”一会。他戏称自己是“婴儿睡眠”。“像婴儿一样入睡,是恢复气血运行佳状态的好办法。”
睡眼先睡心
临睡前,吕景山喜欢练练静功,让心先安静下来。所谓静功,即先去除心中一切杂念,调匀呼吸,全身放松,气存丹田,待身心入静之后,便自然而然就睡着了。
此外,“庄子听息法”也有助于睡眠:用耳感知呼吸的快慢、粗细、深浅,任其自然变化,使神气合一,杂念全无,甚至连呼吸也忘掉,便可渐渐进入梦乡。
古今中外,人们都在研究探索养生的智慧,其实,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生”就是养生的高智慧!英国伟大哲学家培根在《论养生》一文中说:“养生是一种智慧,非医学规律所能囊括,在自己观察的基础上,找出什么对自己有益,什么对自己有害,乃是好的保健药品……在吃饭、睡觉、运动的时候,心中坦然,精神愉快,是长寿的好药方。”从这段名言中可以看出,养生的智慧就体现在人们每天基本的“吃饭、睡觉、运动”需要之中。
然而,有些现代人却把这一朴素的智慧给忘记了,陷入了既违背自然、又想养生的误区。他们正是在这些每天基本的“吃饭、睡觉、运动”中,“聪明”过了头,不是去顺应自然,而却违背了自然。正像该文所指出的那样:“吃饭,就是胡吃海塞,然后再大把吃减肥药”。“锻炼,就是坐几十层电梯,到健身房去跑步”。睡觉,晚上追求夜生活不睡,早上不起床。喝酒,毫无节制,天天酒场泡,“喝醉就当睡着了”。这样违背自然规律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导致的直接后果,必然是人们身体素质下降,“富贵病”增多,老年病趋向年轻化,有些“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英年早逝!
有人说得好,养生讲究这智慧,那智慧,顺应自然才是大智慧。自觉顺应自然的,是聪明人;知道顺应自然的,是明白人;违背自然的,是糊涂人。纵观我们周围的人就会发现:明白人占大多数人,聪明人是极少数,但是糊涂人也不少。所以,我们应争当聪明人,决不当糊涂人。那就应在吃喝、睡觉、锻炼等生活起居方面回归自然、顺应自然:首先,要清楚“五谷为养”道理,管住一张嘴,基本吃素。研究发现,从生理结构上看,人的臼齿发达,适合磨碎食物,适合吃五谷、豆类。
中国人比欧洲人的肠子长七分之一,应以素食为主,才有益于健康长寿。其次,要弄懂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道理,一年有四季气候的变化,一天有白天黑夜的交替,人们的生活起居要适应和顺应这个自然规律,人才能健康长寿。再次,要明白“生命在于科学运动”的道理,迈开两条腿,少乘车、多走路,少乘电梯,多爬楼梯。养生学家研究发现,无论哪个年龄段的人,走路都是好的健身之法。还有就是要牢记“酒不醉人人自醉”的古训,尽量少喝酒,还应了解酒,学会喝酒。近有专家研究指出:果酒保健、黄酒养人、米酒补气、啤酒下火,白酒伤身,值得参考。
顺应自然道家养生高智慧
道家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一高度概括而精辟的语言,可谓道教思想精华之所在,不仅是千古不易的做人做事、证道的法则,更是颠扑不破的养生之道,深刻地揭示了人们“回归自然、天人合一”的自然大道。
道家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一高度概括而精辟的语言,可谓道教思想精华之所在,不仅是千古不易的做人做事、证道的法则,更是颠扑不破的养生之道,深刻地揭示了人们“回归自然、天人合一”的自然大道。
道家养生讲究的是效法和顺应自然,顺应四时,返璞归真,健康就是人与自然的匹配和顺应。
人法地
是指人要以大地为法则。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健康就是顺应这个规律。春天,大地阳气升腾,地力恢复,人就要去耕种,去顺应百花生长。夏天,万物蓬勃、葱茏、茂盛,人体与整个大地都处在一种'旺盛'的状态之中。秋收冬藏,秋天果实成熟,是收获的季节,我们讲的'贴秋膘',就是说要在这个意味着成熟的季节及时修身养性。冬天,一场大雪覆盖大地,整个地力进入滋养休息的状态,为来年的恢复做好准备。
地法天
为什么大地会遵循这样一个节序呢,这就是地法天。春天百花盛开,是因为天上下雨;夏天万物葱茏,是因为阳光酷烈;秋天果实成熟,经过了春生、夏长,到这个时节自然就该收获了;冬天万物休养,是因为天上下雪,覆盖大地。
天法道 道法自然
人与自然和谐。说的就是人与大自然的和谐,按照这样的规律,顺应整个自然的调理,才是健康、智慧的。眼下,大家经常提起'中医养生'。中医并不是中国之医,而是中庸之医。它讲究的是调和,是系统中的平衡,是循环调理。它不会治标不治本,不会看到一个表象攻其一点。
蝴蝶效应
人体本身就是一个有机世界,我们都听说过蝴蝶效应,就是在大洋的这一岸,蝴蝶振翅,引发整个大洋气流改变,大洋彼岸可能就出现海啸了。人体也是一样,打喷嚏、流眼泪,有可能就是身体里某项大的功能出现问题了。因此如何把我们的个体生命当作整个科学系统去调养、去平衡,是非常关键的。
顺应物序
人身上的肝胆肺腑,各种经络,都有其活跃的时间与规律。无非就是按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种中国古人朴素的方式去做。只要顺应这个物序,吃什么补药都不如食补健康;做多少护肤美容,都不如睡足觉踏实。
我们身边不乏这样的现代人:夏天,拉着厚厚的窗帘,在温度很低的空调房间里办公,不知窗外艳阳高照;冬天,房间里暖气很足,对大自然的冰天雪地没有概念;锻炼,就是坐几十层电梯,到健身房去跑步;吃饭,就是胡吃海塞,然后再大把吃减肥药。现代人把简单的生活复杂化了,变得不再朴素。其实健康是一件朴素的事情,它需要一种智慧,尤其需要一种敞亮的心情。
遵循自然法则
你看所有的植物,都要进行光合作用,人也一样,经常去接接地气是健康的事情。让我们回到一种赤子之心,婴儿状态就是健康的。没有孩子的时候我不懂,为什么总是听说小孩子缺钙,而且吃了各种钙还缺?自己有了孩子以后才知道,原来,吃了钙重要的是要到外面晒太阳!不晒就吸收不了。这是多好的例子啊,一个婴儿的生长,是接近本初的那种植物和动物的状态,人类就是一种哺乳动物,我们在世界上生存的法则,和所有动植物一样,不要人为去打破这个法则。让我们回到一种和自然更亲近、更融合的状态,而不是更防范,更抵御。
融入大自然。中国人与自然之间,有一种天生的亲密。在这件事情上我们不妨效仿古人,多去外面世界看一看,春花秋月,就会从你的生命中穿行而过。
在春天的时候,我们可以像李白说的那样:“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如果人们都能这样清风明月,宁静地去看看烂漫山花,那你的心情也会如花绽放。
到了秋天,你能像杜甫那样:“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感受秋风秋叶从你心上扫过,一眼望断千古,你能够有宋玉那样的悲伤,你就会多一份珍惜。
夜晚,我们能够仰头看一看繁星朗月,用心体会张若虚的追问:“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我们如果真有这样的追问,那么月进人心,你就会变得疏朗和明亮。
如果我们真能安安静静地身处碧山之中,像辛弃疾说的那样:“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你与青山对视,能够看出青山别有的韵味来,那你就融进了山岚。如果你能够和朋友在这个地方审美,不是进音乐厅里听人造的管弦乐,而像李白说的“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中。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这一切怦然入心,你就与自然融合了。
对现代人来说,这个天地固然,但我们就是不去,我们总是封闭在喧嚷的都市中,怎能有王维的心境,看见“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我们怎么能够“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古人的心能安静到桂花落地都听得见。
返璞归真
为此,拒绝喧嚣,复归宁静,拒绝奢华,返璞归真,这大概是我们现代人能够做到的一种养生的功课。当整个世界都在用加法的时候,健康是需要用减法的,要学会剪掉繁复的外在东西,以简单的方式顺应自然。
热爱自然与人生
想要健康,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热爱”。要对春花秋月保持一种纤细的敏感,保持孩子一样的天真,那么这些古诗文中描绘的境界,就会来到你的身边。嵇康说:“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一个人,手上挥着琴弦,眼睛随着归鸿断雁消失在天边的时候,就会“仰观天地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它表达出的是一种生活态度与方式,我们看着这些古人,他们健康而朴素,他们自信而蓬勃,他们怀着孩子一样的明亮与天真,在千古之前以他们的方式启迪着后人。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