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全国名校长,要在深圳办一所“不焦虑”的学校
一间争分夺秒的办公室里,一张倒计时牌挂在玻璃墙上,写着“距离正式开学倒计时XX天”。就在这句开学倒计时背后,凝聚着无数为优质教育所倾注的汗水、期待与衷情。
如此“挂图作战”的重点项目,正是日前热度颇高、斥资9.7亿元打造的首个创新型国际化十二年一贯制学校——深圳市华朗学校。
因为这个项目,两位相识已久,并有过同窗之谊的全国知名校长坐到了一起。
彭锻华,早已为深圳家长熟识。从2001年到2020年,他担任宝安中学校长近20年,将一所默默无闻的普通区属学校打造成深圳顶尖名校。他倡导并深入推进的“生存教育”“个性化教育”辐射全国,影响深远。
▽▽▽
熊孝广,曾任华中科大附中校长15年,30岁担任市重点中学校长,35岁担任省重点中学校长,曾与彭锻华同期在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学习。“让学校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是这位校园文化建设专家毕生的追求。
而今,两位从业经历、教育理念与职业追求高度一致的全国名校长,“押”上数十年积淀的口碑、经验与智慧,一位出任校监,一位亲任校长,他们要在深圳建一所怎样的学校?
在深圳市教育局官微的介绍里,这是一所“高起点、高标准”建设的全寄宿民办高端学校,“小班化”是它的主要特色之一。
而在家长圈中,这所尚未完全揭开面纱的创新型国际化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已然贴上“高大上”的标签:
✔
投资近10亿打造的校园
✔
生均45平方米建筑面积
✔
两人一间的宿舍
✔
全国名校长领衔
✔
正高级特级教师云集
✔
顶尖大学教授坐阵
✔
三套师资
✔
个性化教育
✔
……
但当校监彭锻华提及这所“宝藏学校”,却是一如既往的低调与淡定:
这位搞了20年“生存教育”的基础教育界“老兵”强调,“生存教育”不仅仅要让学生生命之树长青,让每个孩子都有很强的生命意识,掌握求生的基本技能,更要让他们幸福快乐,追求并享受高质量的生活。
但现在的学生幸福吗?不仅不幸福,还很焦虑,压力山大。他们在学校里被逼着学习,回家要应付海量的作业,周末还要连轴转参加各种培训。
究其根源,还是功利化的教育观、成才观使然。
“每一位家长都用'塔尖’的标准要求自己的孩子,希望他们成为社会精英、杰出人才。但我们大多数人都注定成为普通人,为什么非要不切实际要求每个孩子都成为人中龙凤呢?”
彭锻华举例,广东每年高考考生七八十万,但能考上清华、北大的不足140人,比例不超过万分之二。“正因为精英教育思想根深蒂固,才有了全民焦虑、全员培训,才有了'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最后,学校乃至整个社会都陷入这个焦虑而功利的生态中,盲目拔高、相互攀比。”
“不急功近利”,是华朗学校在“高大上”之外的另一个标签。
▅
按照彭锻华的说法,就是要实事求是,真正从学生“成人”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个体差异,尊重成长规律,精准施策,科学培养,让每个孩子都快乐、健康成长。
也正是因为“不功利”,熊孝广毅然加盟。他深知,办学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需要长线投入。
这所大企业办的不以盈利为目的的高起点学校,无疑是最佳选择。“我跟彭校长说,我们在公办教育系统已经取得了成绩,如果把这所民办学校办好,我们的职业生涯就圆满了。”
那么,不焦虑的学校就不追求成绩,不功利的学校就不需要拼搏了吗?两位教育专家异口同声回答:非也!
“关键问题,还是出发点、立足点在哪里!”彭锻华强调,华朗学校将是一所全面、深入推进“个性化教育”的学校。
个性化教育、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这些教育“热词”,经常被挂在嘴边,但实际在学校中的普及率却微乎其微。
“那些一上来就谈成绩,只会强迫学生死记硬背和刷题的学校,开展的不是个性化教育,而是个性化教学!”在彭锻华看来,真正的个性化教育,是关爱每一个孩子,为他们提供精准、科学的成长方案,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内驱力,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他举例说,当年有一所薄弱的义务教育学校并入宝中集团。他在这所学校大力推进“个性化教育”,一开始以“不参加区里抽考”为保护措施,使评价改革和全面教育深入开展,“最后到了五年级抽测,成绩位列全区第一。所以说,只有学生有好的状态,只要老师的教育是精准的,成绩是水到渠成的事。”
未来,华朗学校将通过以下四个方面,实现精准施策、因材施教:
第一、学校要引导家长实事求是地看待孩子的发展,精准、科学地为学生设定目标,确保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效率。
第二、引导每位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尤其是情绪管理。华朗学校的“三套优师”中,就有心理教师和名校毕业生组成的辅导员,他们将及时跟进和疏导,让学生始终充满自信,充满激情,充满斗志。
第三、通过分析诊断,确保师生研究状态的教与学。学校会定期召开针对每个学生的综合诊断会议,从学生学习的态度、方法、习惯还有学科平衡发展等多个维度综合分析,为学生制定科学的学习方案;同时开展学科诊断,建立学生学习档案,全程记录并及时矫正学生的知识错漏。
第四、强化辅导。除科任教师、辅导员之外,还有学术导师为学生及时提供涉及所有学科的答疑解惑,确保日日清、周周清、不欠账,这也无形中消除了家长培训辅导的焦虑。
不功利,也并不代表没追求。全新的华朗学校以“全市顶尖、国内一流、国际知名”为奋斗目标。这个“顶尖、一流、知名”不是简单看升学率,而是看学校宣示了怎样的教育理念,探索出怎样的创新模式,对整体教育生态有怎样的辐射与带动。
对华朗学校而言,通往名校之路,就是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一位学生报读了华朗学校,那么他前三年的“学习履历”会成为学校溯源的重点,而他毕业后三年的发展,仍将成为学校目力所及的焦点。这一模式,在华朗学校称为“3+N+3”。
“了解学生入学前三年的表现,有利于我们更精准制定'一生一案’。追踪学生毕业后的发展,一方面可以为他们提供持续的支持和引领,另一方面,他们的反馈也有助于学校不断反思和优化。”
熊孝广强调,学校应该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学校的文化应该伴随、引领学生一辈子。
在学校的介绍中、在管理团队的宣讲中,人们可以很清晰地读取到,“影响学生一生”的“长线思维”已深深植根于华朗人的潜意识里。
在学校的课程设计和日常教学中,这样的理念同样如影随形。
据介绍,华朗学校国内学部将开设“科创教育课程、人文素养培育课程、多语种课程、国际教育课程”四大特色课程。
“我们开展科技创新教育,目的不只是培养科学家,而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科学态度、探究精神和动手能力。”
彭锻华强调,未来华朗的毕业生,可能会有科学家、科研人才,但也会有各行各业的人才,他们同样需要比较好的创新素养。
同样的,艺术、体育这些看似边缘的学科,在这里会得到极大的重视。
“学校开展美育、体育,不是为了培养专业的艺术家、运动员,而是让他们能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或者在运动中锻炼身心,增强团队意识和交流合作能力,有一两项兴趣爱好、特长伴随一生。”熊孝广补充道。
让每一位华朗学生“弱项不弱,强项更强”,亦是彭锻华和熊孝广不约而同提及的重点。在他们看来,一所学校只扬长、不补短,也是一种功利思维。
“比如把所有资源、舞台都给脱颖而出的几个孩子,表现一般的孩子越来越边缘化;或者对于某一个孩子,只关注他的长板,选择性忽视其短板。这只会使马太效应越来越明显,最终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彭锻华指出,学校既要张扬个性,也要积极补齐短板。对于生性内向的孩子,要多创造表现的平台,让他在各种场合历练;对于语言表达较弱的学生,也要有针对性的方案,提升他沟通、表达的能力。“最终的目的,就是要让每一个孩子阳光自信,健康快乐!”
“华朗:华夏俊采,朗若星辰。”这是一种良好的祝愿,更是一种办学理念的朴素表达:
图片来源:深圳市华朗学校
作者:庄树雄
编辑:花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