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库之战:1万3千英军被奥斯曼帝国活捉,全被送到巴格达做苦力

自从奥斯曼帝国和西方国家之间的时运逆转后,怂得有点无所适从的奥斯曼帝国,连欧洲最弱小的国家都敢欺负它。它的疆土也一天天萎缩。

历史给人的印象是,江河日下的奥斯曼帝国好像没一天雄起过。其实,帝国末期还是打过一些不错的战役的,打出了血性和智慧,在世界战争史上也有一定的影响。

(图:加里波利战役的指挥官、土耳其国父凯末尔)

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加里波利战役。英法联军想打通土耳其海峡占领伊斯坦布尔,遭到奥斯曼人长达259天的顽强阻击。英法联军大败并退却,双方共付出了超过50万人的伤亡。参加此战的澳新军团,把登陆作战的4月25日定为澳新军团节。这是澳洲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可见,在这场战争中,奥斯曼人确实打痛了西方。

后不久的库特-阿马拉之战(简称库特之战)。奥斯曼军队又把英军足足围困了147天,有多达1、3万名英军被活捉,参与救援行动的英军中更有高达2、3万人的伤亡。这是英军有史以来最狼狈的投降之一,可以说是斯文扫地。

特库-阿马拉战役同1781年的约克敦战役、1942年的新加坡战役一道,是英国战争史上最耻辱的三大败仗之一。


一:英国军队成瓮中之鳖


库特之围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期,同德国结盟的土耳其人面临生死存亡之秋,空气中弥散着死亡的气息。

(图:一战时期的英军)

1915年,英国人和仆从国的印度军队准备从两河流域北上,以配合英法联军的加里波利登陆战。得到的却是英法联军在加里波利失败的消息。

因为以前土耳其人总是失败,突然的胜利仿佛给奥斯曼帝国打上了一注强心剂。他们迅速分兵把英军阻击在伊拉克地区的库特城,并包围起来。

英国人开始或许有点不以为然,因为整个过程英国人都是主动配合的。他们不愿意放弃这个据点。为了争夺从巴格达到巴士底一带的产油区,英国人认为这次冒进是值得的,也坚信英国军队最终会瓦解土耳其人的合围,象以前的N次一样。

1,土耳其人的首次冲锋

1915年12月8日,由努雷丁率领的奥斯曼军队最终把库特城封锁起来。当时,在库特城中的英军有近15000人,由汤申德将军率领,粮食储备可以坚持两个月。这是一个整师的部队,包括1、16万战斗人员和3350名非战斗人员。汤申德坚信援军会在两个月内到达,并里应外合,冲垮土耳其人的军队,然后继续对两河流域的征战。

(图:一战时期的奥斯曼帝国军队)

然而这一次,英国人显然低估了土耳其人的决心。土耳其人铁了心要拿下这座阿拉伯人居住的肮脏小镇。这里地处底格里斯河畔,战略位置极其重要。

奥斯曼帝国的军队刚完成合围,立即给库特城来一场炸弹洗礼,漫天的炮火向英军阵地倾泻下来。同时,土耳其人和英军开始了挖掘战壕的竞赛,这一切都不得不在枪林弹雨中进行。双方距离最近的地方甚至不到1百码,彼此的喘息声都清晰可辨。

1915年平安夜,这于英国人来说是特殊的日子。仿佛为了加深英军的屈辱和挫折感,努雷丁特别选择在这一天对库特城发动总攻。土耳其人发疯似的扑向英军战壕,他们的炮弹把英军要塞轰开了好几个窟窿。

但进攻了一个晚上,才拿下若干个英军掩体。像一战其他战争一样,由于没有空军掩护,进攻方的伤亡总会大一些。很快地两军阵地前堆满了土军的尸体以及土军扭曲着身子呻吟的伤兵。

(图:今天的库特市地图)

努雷丁只得停止进攻,转而切断对库特城的补给,收紧对其的合围,同时不放松对城内的轰炸。因为伤亡惨重,努雷丁不久被撤职,他的位置由哈利勒将军代替。

英军亦伤亡惨重,战斗人员减少到7800人。而且,战后的库特城,英军每天仍有近80人的减员。汤申德不断通过无线电向上级呼救,希望援军能快速赶到。

2,英国援军的两次遭遇战

1916年1月初,英军的3个旅共1、2万人在杨哈斯本将军的率领下抵达伊拉克。然而,此时的奥斯曼军队已增加至2、7万人,并加固了战壕。而城内外的英军总数不过2、3万人。大约有两个师的印度援军还在路上,正向底格里斯河推进。但扬哈斯本将军显然己等不及了,因为库特城已被围了整整一个月,而城内英军的给养仅能维持两个月。

1月7日,英军增援部队向土耳其人发动第一次进攻。由于土耳其人在河两岸早筑有数英里的堡垒和战壕,又布置了数百人的阻击手,英军的推进极为困难。经过4天的血战,在付出4千人的代价后,土耳其人放弃了战壕,英军取得了形式上的胜利。

(图:一战时战壕中的英军)

之后,英军又在一个叫艾迪特的底格里斯河支流和土军发生遭遇战。其时大雨倾盆,这次,英军运气也不大好,一次性减员1600人,1、2万英军己只剩下不到9千人。扬哈斯本的军队极为疲惫,只得就地驻扎,深挖战壕,等待援军。

3,人心浮动、物资窘迫的库特城

暴雨的袭击使底格里斯河水位暴涨,两军只得后撤,中间隔着数千米的洪水。在水位下降之前,土耳其人不可能向库特城发动进攻。这有好有坏,好处是英军可以获得苟且的安全,坏处是城内物资日渐耗尽,且人心浮动。

粮食的统一配给制又加深了库特城居民的敌意。英军挨家挨户搜获了九百吨大麦和一百吨小麦,以及19吨酥油和黄油,统筹配给,并宣布配额减半。这些配额至多能让库特城坚持40多天。

饥饿的库特居民试图外逃,但土耳其人对这些叛逆的阿拉伯人成见很深,抬起枪就是一通扫射。共有数百库特居民死于战火,相当一部分死在外逃路上。在城内,英国人也不信任他们,自然有理由减少他们的补给。这些居民都张着嗷嗷待哺的嘴,他们显然成了英军的麻烦。

(图:一战时的英印军队)

不安定因素不仅包括6千库特居民,在他们心中英军就是异教徒。另有一部分人是印度士兵。奥斯曼人不断用石头捆着传单向城内投射,传单中劝诱印军中的穆斯林杀死自己的长官,'在真主的庇护下,向自已的兄弟(指土耳其人)投诚,将保证得到好的待遇。'土耳其人的宣传确实有一定的效果,有几个印军在逃亡中被击毙。

宗教禁忌使印度兵的坚守越来越困难。无论印度教士兵还是穆斯林士兵,他们都誓死不吃马肉。随着贮粮的日趋紧张,马肉无疑又是部队补给无二的选择。这极大地动摇了印度兵的信心,甚至忠诚。

1916年2月的某天,德军的一架飞机掠过库特城上空,向英军的一个炮台投下了几颗烈性炮弹,英军的一个岗哨直接被炸进坑里。德国是奥斯曼帝国的盟友。之后德军的飞机隔三隔四都会'造访'库特城,这种新型武器极大地造成了库特军民的紧张。

4,战争手段用尽,英军死伤惨重

时间进入1916年3月,库特城被困己经整整三个月。协约国和土耳其援军都在不断到达,双方人数越来越多。理想的状况应该是协约国军队多于奥斯曼军队才能发动进攻。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库特城内的英军或许不会被打死,他们并不缺弹药,却可能被饿死。

(图:库特之战中被吓傻的英国军队)

无奈,在援军并未到齐的情况下,协约国援军统帅埃尔默决定提前对奥斯曼军队发动进攻。

埃尔默决定改道库特以南的哈伊河水道,以夺取土军的杜哈伊拉高地。他的策略就是发动夜袭。3月8日,他们到达了离杜哈伊拉仅44码的地方。因为这里地形开阔,他们误以为早己经暴露了行踪。于是停止进军脚步,先行对土耳其阵地进行一通炮轰。

这无疑是库特之战中英军最大的战略失误。事实上这次夜袭本是成功的,当时的土军并未觉察到英军在库特南部的移动,反倒是英军的炮轰给土军拉起了警报。土军迅速布防,英军失去了最好的一次机会。

杜哈伊拉之战使英军伤亡极为惨重,死亡人数竟达到了土耳其人的3倍。原因是英军进攻的地带极为开阔平坦,几无掩体,土军的扫射成了屠杀。这场战争使城内外的英军几近绝望,也极大地提升了奥斯曼军队的信心,他们仅损失了半个营的兵力。

(图:奥斯曼军队在发动进攻)

汤申德不得不给总部去电,说他考虑投降,因为他们的食物仅能支撑到4月中旬。目前,英军每人每天仅能得到5盅司面包,每天游走在死亡边缘。

伊拉克的英军阵地愁云笼罩。4月初,英军援军再进行了几次疲软的战争,效果不佳。通过飞机和轮船挖苦心事向库特城运送食物也大多被土军截走。他们不得不考虑战争之外的方法来解开库特之围,以尽可能地挽回大英帝国最后的颜面。


二:英军最耻辱的投降


在战争手段耗尽的情况下,英国那些骄傲的将军们不得不想其他手段来解库特之围。生命的牺牲是小事,钱也是小事,哪怕付出多大代价都可以,关键是大英帝国的脸面。要知道,在这场解围之战中,英军失去的军人人数甚至远远高于被围的军人,达到2、3万人,可以说是得不偿失。为什么要这样做?不就是为了大英帝国的颜面么?

英国人想出了两套方法:一套是在土耳其军队后方煽动阿拉伯人起义,以分散土军兵力;一套是出重金贿赂土军将军,让他们悄悄放开一道口子,放英军出城。

但这两套方案都遭到耻辱的失败。

1,战争之外的手段

主导这两套方案的是基奇纳勋爵,他是一个以英俊和足智多谋著称的年轻贵族。但方案的提出有些天马行空,并不能显得他有多聪明,反倒有不得己的成分。

(图:地方上的阿拉伯民族主义者)

为了造成阿拉伯地区内乱,基奇纳想收买几个名声在外的阿拉伯民族主义者。其中一个叫苏莱曼丶费迪的,一个叫阿里丶乔达特的。这些人确实在争取阿拉伯独立,但他们考虑到英国在殖民地的一些作为,对英国人并不信任。

更重要的是,给库特英军的时间己经不多了,而发动一场起义的时间周期又太长,并不能解决库特英军的困境。

双方态度都不坚决,也不能达成统一意见,所以这套方案只有放弃。英国人开始了第二套方案。

4月27日,汤申德悄悄与哈利勒见面。提出愿意向哈利勒交纳40门火炮和100万英镑,或者最高可以达到200万英镑。一百万英镑给奥斯曼政府,一百万英镑给哈利勒本人。条件是哈利勒悄悄放开一个缺口,放英军出城。这件事可以让亲信来操作,神不知鬼不觉。我们得了面子,你们得了里子。

汤申德的方案并非没有理由,老大帝国奥斯曼以腐败闻名于世,几乎无官不贪,这也是奥斯曼帝国衰败的根本原因。但这场围困长达一百四十多天的战争,早已给外界造成了巨大影响。事关帝国和自身荣誉,哈利勒即使偷偷摸摸,也是不能糊弄过去的。

(图:特库战争后苟且活下来的英军)

于是,哈利勒一口拒绝,并承诺让英军得到体面的投降。

4月29日,3位英方情报人员被蒙上眼晴,送到哈利勒的总部,以商谈投降事宜。其中,一个叫赫伯特的,曾经在英国驻奥使馆的一次舞会上和哈利勒有一面之缘。他向哈利勒求情,希望土军能放过城中的百姓,说他们是无辜和没得选择的。

哈利勒冷冷地说,他们也是帝国子民,不烦您费心。

事实上,无论是库特城中所谓叛逆的阿拉伯人,还是饥肠辘辘的英国士兵,他们摆脱了战争,却又一只脚踏进了深渊里。

2,英国人第一次低下了高傲的头颅

4月29日,英军打开库特城门,向'西亚病夫'奥斯曼人缴械,每人都眼神空洞,憔悴不堪。包括5位将军,四百名军官和1、3万士兵。一开始,英国士兵很快和土耳其人打开一片,互相递烟和问好。但所有的英军都虚弱得连手都抬不起来,笑容十分僵硬。

(图:特库之战后哈利勒和汤申德等人合影)

英国将军们还和土耳其统帅一起照了相,甚至屈膝交谈,谈论这场漫长的该死的战争。似乎一切都柳暗花明,英军己是出笼的鸟。

其实,这不过土耳其人故意营造的假象,以麻痹英军最后的斗志。由于汤申德摧毁了库特城内的所有火炮,土耳其人并未得到多少战利品,哈利勒决定报复。

汤申德和277名英国军官被用轮船、火车先行送到巴格达,他们依军衔大小受到一定的优待。每个人可以得到一笔生活费和一个负责其生活起居的仆人。他们可以在居住地附近活动,听戏、打球、散步,甚至可以和家人通信,尽管物质补给质量并不高,但生活总体还能过去。

穆斯林士兵也受到优待,几乎全部被奥斯曼军队收编。另外大约有一千多名有伤病的俘虏被两国等数交换。

余下的英军士兵和库特城的百姓,对他们来说就是噩梦。

首先是对库特居民的屠杀,这些人有的做过英军翻译。最主要的是英军进城时他们没抵抗。大约有一半库特居民被土耳其人枪杀,路边的树上挂满了尸体。

其次是英军俘虏的死亡行军。由于运输工具不够,英国人必须拖着骨瘦如柴的躯体徒步前往巴格达。

(图:死亡行军中活下来的印军)

这些人衣杉褴褛,打着赤脚,头顶烈日,穿过环境极其严酷的大沙漠。他们得不到食物,得不到水,更得不到抵御曝晒的哪怕一片树叶。一路上,因为他们的异教徒身份,部落民和贝都因人会用长矛和猎枪袭击他们。押送的土耳其军人也睁只眼闭只眼。但掉队的必死无疑,你只能咬紧牙关跟上大部队。

赶不上的就用鞭子抽,用枪托砸。有人就这样倒下了,再也没起来。有人因为还嘴,被一阵鞭子抽下去,然后抛尸荒野,成为野兽的食物。

这批战俘的死亡率极高。有70%的英军战俘被虐死,大部分死于死亡行军。印军战俘中因为有穆斯林,死亡率要低一些,但仍有2500人死亡。

剩余进入巴格达的战俘,精神上又遭虐待。巴格达张灯结彩迎接他们的英雄,昔日的'西亚病夫'在佝偻着身子的英国绅士面前拼命炫耀他们的胜利。这些英国战俘全部被送去做苦力,修筑托罗斯山脉的铁路隧道。最后的这批英军战俘只有极少数活到一战结束。

事实上这些瘦骨嶙峋的战俘刚到这里时,连走路都费劲。土耳其看管不得不让他们先休养一段时间,以恢复体力。在这里,他们还遇到了一批在亚美尼亚大屠杀中幸存的流放者,这佐证了奥斯曼帝国怯懦而凶残的基因。


结语


库特战役的独特意义在于它是奥斯曼帝国最后的高光时刻,也是衰弱中的奥斯曼帝国为数不多的胜仗之一。于英军而言,当时全球最强大的国家竟有一万多人的军队被全球最衰的国家(之一)活捉,此对英国的尊严无疑是重大打击。

(图:中东奥斯曼官员向英军投降)

但奥斯曼人因为站错了队,它的大哥德国并未得瑟多久,它自然也得瑟不了多久。三个月后,英国人策划的阿拉伯人大起义彻底扭转了伊拉克地区的局面。1917年2月,英军重新控制库特。一个月后,英军控制巴格达,剩下不多的几个库特英军战俘也得到解救。

由于库特之战是和土耳其人在加里波利的胜利先后发生,这给英国社会造成巨大冲击,数位国务大臣辞职。

但库特之战却几乎被历史遗忘,它的存在感完全被加加波利战役盖过了。其实这是一场可以为'西亚病夫'正名的战役。在面临国家生死存亡时,土耳其人真的非常勇敢。

我们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不义之战,但具体到局部,库特之战中的土耳其将士,却有一定的正义性。虽然库特城是阿拉伯人的,但英国人并不是解放者,他只想殖民这里,且这里离土耳其本土极近,可以说是土耳其的生命线。

所以对土耳其人来说,这段历史是足以让他们自豪的。之所以把这段历史拎出来,一是这段历史不为人知,二是爱国的情愫不分国界,它是能让人产生共鸣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