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大雷 | 从文体、文事研究中国文学史


文体,一般是指独立成篇的文本体裁,或称为文本样式、文本体制,是文本构成的规格和模式,它是某种历史内容长期积淀的产物。

文事的意味之一,即文体本身是有故事的。既然文体是历史内容的长期积淀,它一定是有故事的,就是围绕着它的发生、发展以及鼎盛所产生的那些事;以及围绕着它的语言表达、段落结构、起首结尾所产生的那些事。这些有关于文体自身性质的事,人们用各种方式向社会述说着。如就“诗”而言,南朝刘勰《文心雕龙》就称:“诗者,持也,持人情性;三百之蔽,义归'无邪’,持之为训,有符焉尔。”诗的“持人情性”,自然是有故事的,有了这样的故事,《论语》中孔子所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才能落到实处,才能证明了以“持人情性”之义来命名“诗”这种文体的合理性。又如文体类分,人类最早的表达是身体语言,文体的产生一定是在语言产生之后;在语言的表达中,文字表达又晚于口头表达,且文字表达与口头表达有着种种的不同,因此,最早的文体分类首先应该是“言笔之辨”,即王充《论衡》所称“口出以为言,笔书以为文”,“言笔之辨”是有着种种故事的。随着时代的前进与社会的发展,“笔书”的文体繁杂而类别纷杂,于是又有哪些为“文”、哪些为“笔”的归类,这也都是有故事的。

胡大雷教授近照

文事的意味之二,还在于世人对文体的运用与研究,也是有故事的,如《左传》中就有许多“诗言志”的故事;还有各位作家在运用文体进行文章撰作时所产生的那些事。如宋玉、司马相如要用“赋”这种文体来进行讽谏;而许多作家则用“连珠”这种文体来进行讽谏,文体不同,目标一致,可谓殊途同归。

文事的意味之三,又在于文体还往往叙说着文学思想。人们以文体研究来进行某种意味的叙说。文体本属于形式范畴,但文体又有属于内容范畴的一面,文体反映出一种文学观念、文学思想是通过什么样的形式范畴表现出来的;而长期以来如此运用的固化,文学观念、文学思想又支配着对文体的选择,进而又对文体有所支配与影响。所谓什么样的内容用什么样的形式,表达什么样的内容用什么样的文体,古代还是有着较为明晰的划分的。因此,无论是人类撰作的文体选择,还是文体形式的客观运用,无不与文学观念、文学思想紧密相关,因此,这又是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的文体叙事,即以文体研究的成果叙说中国古代文学思想。而就世人对文体的研究来说,如班固与扬雄,对赋这一文体的看法就不一样,而这些不一样,又是与时代思潮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胡大雷教授《〈文选〉诗研究》书影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年版

文体学研究属文学史研究的范围,围绕着文体发生的一切故事,都是文学史的一部分;因此,叙说的是文体的故事,但其指向却是文学史,这是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文事。文学史的基础是作品,一部文学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文学作品发展史;正因为如此,向无标明“文学史”的我国古代极为注重文学作品选集、总集,就是要以此来满足论文学史的渴望。而作品是有文体的,哪些时代流行哪些文体,哪些文体的流行是经过了怎样的事件才得以实现的,当然也都是有故事的。本书文事的最终指向是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文事。

胡大雷教授《〈文选〉编纂研究》书影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玉台新咏〉编纂研究》书影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版

本书进行的是文体研究,文体的辨析是基础,追寻的虽然是“文事”,但指向归根结底是“文学史”探讨;故本书题名为“文体·文事·文学史”,前部分指在诸个节点上展开对文体的研究,以探求具有中国故事的古代文体学的逻辑构成与具体内容;后部分指文体学上诸个中国故事的叙说,探讨古代文学思想,探讨古代文学史。本书所进行的就是从文体学来进行古代文学史的研究,而“文事”是此两部分的关联点。

胡大雷教授《诗人·文体·批评——中古文学新语》书影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

我对文体学研究的关注,最早发表的论文《汉魏六朝对小说观赏性质的认识》,后又有《诗人·文体·批评》(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一书中的“文体篇”,其中的有些篇章也成为本书的篇章,如《汉代对诗歌文体功能的论述与“诗言志”传统》《汉魏六朝对小说观赏性质的认识》《论赋的叙事功能与汉魏六朝作者对赋中事件的参与》等。后应邀参加中山大学吴承学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文体学发展史”(10&ZD102)的工作,承担魏晋南北朝文体学发展史的撰作;工作中,吴承学教授倡议参与重大项目工作者,除继续努力完成本人承担的工作任务外,再出版一部文体学专著,收录个人历来的文体学论文;专著的内容上既不与本人承担的魏晋南北朝文体学发展史重复,但又与魏晋南北朝文体学发展史有着某种配套意义,相辅相成,于是就有了这部《文笔·文事·文体——中古文体学研究》。

(点击书影即可跳转至购买页面)

内容简介:本书是胡大雷先生在中古文体学领域探索多年的成果结集,逻辑清晰,架构壮健,仍然是今日文体学研究可以倚靠的坚实地基。

第一章论述具有总体性质的中古文体问题,如《文选》之“文”的意味,论述了中古时期的文体命名、文体扩张、文体三分及中古诗人谱系。

第二章论述“言笔之辨”与“文笔之辨”问题。

第三章论述史学与文体的关系,如“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与文体生成、史学文献编纂如何促进着文章总集的生成,及史书“书、志”体例的生成及其文体学意义。

第四章论述“说”体,既叙说其总体,又突出小说的观赏性质的问题。

第五章论述乐府的文体问题,突出论述其原生态与非常态化问题。

第六章为诗歌文体论,论述诗歌的文体功能、汉赋“乱曰”的诗体改革、中古“学人之诗”的类型及诗体革新的意义,论述诗对其他文体的影响,如“宫体”的蔓延,以及“以赋为诗”的问题。

第七章为辞赋文体论,讨论赋体的生成与《尚书》的渊源关系,讨论赋的文体象征、赋的叙事功能,以及赋体之一的“连珠”体与“对问”体的关系。


滑动浏览《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丛书》各辑封面

中山大学中文系吴承学、彭玉平教授主编的《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丛书》,自2011年至今,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共五辑十余种。该丛书集结了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界的代表学者和中坚力量,所收各部著作,对文章、诗词、小说、戏曲等不同领域文体和文体学的内在运行机制进行了深入考察和探寻。随着选题的不断丰富,这套丛书不仅对中国古代文体学的研究起到很大的拓展作用,同时也集中反映了近十余年来文体学研究的一些重要趋势与特色。


微信编辑:赵宏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