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语《陆地诗词》(230)咏香港(书法舞蹈版)
咏香港
陆 地
花开四季夜来香,
风卷千帆下两洋。
兴替百年云聚散,
明珠无月也流光。
Ode to Hong Kong
By Lu Di
Tr. Zhao Yanchun
The tuberose flowers all year round blow;
Against the wind a thousand sails unfurl.
A decade’s rise and fall see clouds come and go;
What glows on without the moon is the pearl.
注 释
■ 花开四季夜来香——
起句以花喻城,描写了香港的宜人气候和撩人景致。香港属亚热带气候,全年气温较高,四季温暖湿润,年平均温度达22.8℃。整个城市虽然人多地狭,但十分重视绿化,森林覆盖率达70%,有“七分绿地”的美誉,再加之温润的气候,使得这里一年四季绿树常茵、花团锦簇,因而称其“花开四季”。
“夜来香”一语双关,既与“花开四季”相呼应,同时也突出了香港作为“不夜之城”的繁华夜景:楼宇参差,华灯齐放,霓虹璀璨,溢彩流光,夜空下的香港就象一朵娇艳的夜来香,盛开在祖国的南海之滨,散发出迷人的魅力。
■ 风卷千帆下两洋——
承句再现了香港作为世界主要物贸港口的繁荣景象,凸显了她总揽两洋的地理优势。香港位于珠江口东侧,背靠中国大陆,面朝南海,是亚洲及世界的航道要冲。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得香港成为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重要的国际贸易中心和繁忙的国际航运中心,与纽约、伦敦并称为“纽伦港”,是全球最自由的经济体和最具竞争力的城市之一,响当当的“亚洲四小龙”之一。
■ 兴替百年云聚散——
转句道出了香港百年沧桑的历史。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派军平定百越,置南海郡,把香港一带纳入其领土,由此开始,香港便置于中原中央政权的管辖之下。宋元时期,内陆人口大量迁至香港,促使香港的经济、文化得到很大的发展。到了清朝,因其在地理上与广州唇齿相依,而广州是清朝对外开放的唯一商埠,香港一直在对外通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1841年至1898年之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强行租借整个香港地区,租期99年。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成立香港特别行政区。百年历史,风云变幻,香港与祖国一直血脉相连,休戚与共。
■ 明珠无月也流光——
合句极言香港作为“东方之珠”自身蕴藏的生机、活力、魅力与潜力。传统的东方风韵与现代化的繁荣汇聚于此,使香港有如一颗镶嵌于世界东方的璀璨明珠,无需借助任何外在的光源,便已耀眼无比。同时,“无月也流光”也可指香港回归祖国以后,一样繁荣依旧,魅力不减,打破了没有英国的管理便会衰落的西方预言。
延伸阅读
香港,简称“港”,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地处中国华南地区,珠江口以东,南海沿岸,北接广东省深圳市,西接珠江,与澳门特别行政区、珠海市以及中山市隔着珠江口相望。香港是一座高度繁荣的国际大都市,全境由香港岛、九龙半岛、新界等3大区域组成,管辖陆地总面积1104.32平方公里,截至2014年末,总人口约726.4万人,人口密度居世界第三。
香港的得名说法有二。其一认为香港的得名与香料有关。宋元时期,香港在行政上隶属广东东莞。从明朝开始,香港岛南部的一个小港湾,因为转运南粤香料而闻名。据说那时香港转运的香料,质量上乘,被称为“海南珍奇”,香港当地许多人也以种香料为业,香港与其种植的香料一起,名声大噪,因此称作“香港”。另一说法曰香港是一个天然的港湾,附近有溪水甘香可口,海上往来的水手,经常到这里来取水饮用,久而久之,甘香的溪水出了名,这条小溪,也就被称为“香江”;而香江入海冲积成的小港湾,就开始被称为“香港”了。直到今天,“香江”仍然是香港的别称。
香港不但海空交通、金融与娱乐业发达,也汇聚了世界各地的美食。辛辣的泰国汤、香浓的印度咖喱和韩国烧烤、越南沙律卷、日本寿司等特色美食遍布香港旺角、铜锣湾、尖沙咀东部和九龙城等街道。香港本地菜则以粤菜为主,盆菜则是新界原居民在节日时的传统菜。由于香港临近海洋,因此海鲜也是常见的菜色。
中文朗诵:赵立坤
英文朗诵:邬建军
诗文书法:杨明、吴海民、马汉
图文统筹:惠东坡教授
舞蹈支持:学堂乐歌 湖光塔影
舞蹈总监:李 淼
舞者:李佳欣
拍摄制作:孟静
图文编辑: 曹慧瑜
技术支持:圆角文化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诗作者: 陆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博士,中国首位新闻传播学博士后(复旦大学)。曾任蚌埠日报、中国青年报、北京电视台等新闻媒体的记者、主任编辑和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现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视听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文化体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大众文化学会节庆礼仪研究会会长、北京市写作学会副会长。1998年以来,发表广播电视与新媒体以及文化产业等方面的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编著、译著等17部;2004年被中国广播电视协会评选为全国“十佳”广播电视理论工作者;先后创办每年一度的中国电视满意度博雅榜和中国网络视频满意度博雅榜。博士招生方向:广播电视理论与实务研究;节庆礼仪文化与传播研究。
译作者:赵彦春,上海大学教授、上海大学中国文化翻译研究中心主任、国际学术期刊Translating China主编,华北科技学院特聘教授、天津市特聘教授、北京语言大学中国文化翻译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国学双语研究会执行会长、国际东西方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台湾政治大学《广译》编委,中山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延安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天津财经大学等校客座教授,印度Mericet大学学术委员。涉猎哲学、语言学、翻译学等多门专业,除80余篇科研论文外,出版专著8部,译著19部,编审教材5部。2014年出版的《英韵三字经》,被新华社、报日人民、光明日报、中国日报、二十一世纪英文报、今日头条、网易等各大知名媒体广泛报道,被誉为“有史以来最美汉英翻译”“神翻译”“神还原”。
书法作者:
吴海民,1955年生,河南内黄人,1977年毕业于吉林大学中文系,200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先后任报日人民高级记者,《新闻出版报》总编室副主任、新闻部主任、新闻出版署音像司副司长,《中国引进时报》总编辑,《京华时报》总编辑,《京华时报》社长,京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理事,中国都市报研究会副会长。
杨明,1952年生,北京人,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先后师从著名书法家何春林先生、邵玉铮教授。现为中国书法促进会会员、北京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南昌大学人文书画院特聘书法家、中国作家报特聘书法家、中国林业书法家协会会员、其作品多次在国内书法艺术大奖赛上获奖,入选中国现代书画家名录,被海内外几十家机构和企业家收藏。
马汉,1961年生,陝西泾阳人。自幼酷爱书法,取法颜柳,上溯魏晋,各体兼工,变化多端而又不失法度;內藏筋骨,外显灵秀,既有节奏感又有韵律美,雅俗共赏,继往开来。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artContent p img{float:none !important;}#artContent table{width:100% !import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