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洲生活一个月,窥探这里的慢节奏

作者:土豆豆

编辑:林小瓶


开篇,我只想用一句话来描述我在澳洲这一个月以来的生活:时间仿佛被放慢成了0.5倍速,一帧一帧都被无限放大。
这是我全部的感想。
作为一个1999年出生的娃,今年刚巧满了双十。在国内读初中时,我是早起熬夜的“中考备战生”,不努力就会被成绩单狠狠甩一巴掌。
在新加坡念高中时,我是必须时刻啃书的“语言困难生”,稍一走神就会跟不上课的焦虑者。
时间在我身上过得很快,我必须时刻和他赛跑,才能确保跟住同龄人前进的大队伍。我没有精力去感春伤秋,也没有工夫去看看日出日落。就连旅游,都按照旅行社给的计划紧赶慢赶,买杯奶茶都要看看是不是快到集合的点了。
但现在,这紧张的一切却在悄然改变着,我开始学会“完整”的度过一天,从日出到日落,我有着足够的时间可以感受布里斯班这座城市的变化。
(布里斯班的天空)
来澳洲读大学的初衷是为了“更好”的教育,可以给我的人生履历再添加一笔筹码。意外的,这座城市在悄悄扭转着我的想法。
来之前已经做好了要“打仗”的准备,想着咖啡和熬夜,一定会继续常伴我左右。未曾想,早睡和牛奶现在竟成为了我生活的主旋律。
虽然布里斯班是澳大利亚的第三发达城市,却也太过“懒散”了一些。这里的大部分商铺都在八点之后开门,连早餐店也不会例外。
除了星巴克这种连锁店坚持履行营业时间以外,本地人的coffee shop就显得自由很多了,有很多甚至都是根据老板的心情而定。
比如周一的阳光太好,适合休息,可能你站在门口等到11点都等不到那块小黑板上的“open”出现,然后等到下午三四点,老板才会慢悠悠地开店,营业两三个小时,天色将晚,就又回家“陪孩子”去了。
再比如周三的雨势太大,出行不便,店铺便又一次暂停营业了,下一次开门?依然是看心情。一开始遇到这种情况时,我还会在内心谴责一下这家老板的“不负责任”以及“毫无上进心”。
同本地的朋友聊起这事儿,本以为会收获连连点头的附和声来着,没想到她却以一种同小朋友讲话的口吻问我:“嘿,我的朋友,你为什么不换一家尝尝呢?”
这个问题倒是把我问愣了。
我习惯性的提前一天做好明天的“攻略”。将一切安排的井井有条,这让我觉得有一种安全感,也会让我觉得自己是一个有计划性的人。所以当计划中的一项被打乱时,我显得格外气馁。
事实上,我没有去想到更多的“可能性”。也没有意识到,这种新的“可能性”,可能会带给我意想不到的惊喜。
(来海边度假的外国人)
以前我总认为生活是有它的“潜规则”的,所有人都要按照这种潜在的规则来生活。毫无疑问,布里斯班也有它的“规则”。它的规则就是:Follow your heart(随心走)。这里的大部分人按照这个“规则”去体验着属于他们的人生,同时,他们也尊重别人的生活方式。
窥视到当地人随心所欲“制定”的“规律”后,我也开始试着习惯这种生活。然后我有些惊喜的发现,我可以很好的习惯这种完全依据“本能”来的日子。
在休息的日子里,睡到自然醒后来一杯香醇的牛奶,随意的溜达到街角的隐蔽小店来一份招牌三明治,去超市买一些新鲜的水果,同正在除草的邻居老奶奶在下午问一声“morning”也可以。
回家的时候,可以不为抵挡困意的买一杯咖啡,只为了尝一尝新鲜咖啡豆的味道。五六点钟,在大多数商店结束营业的时候,也踏上回家的公车,看窗外晚霞,亦紫亦粉。
那些不用去上学的日子,我可以拿出两天去做最普通的兼职,赚取下一周的生活费。然后留一天给自己,窝在被窝里看看《生活大爆炸》,等到八九点,用喜欢的杯子去温一杯牛奶。
(布里斯班的晚霞)
可能读者会觉得,这种生活更适合奋斗了一辈子之后,歇一歇心灵的开启“养老”模式。
但其实,有谁真正规定过放松的年龄呢?
人类需要不断的努力,但从不是靠“压榨”自身,我们积极向上,也从不是因为与同龄人的“比较”而不得不为之。
但如果偶尔放慢生活的脚步,会发现灯红酒绿的上海也会有江面泛起丝丝涟漪而让你想起小镇故乡的一面;川流不息马不停蹄的北京也有未施脂粉的姑娘在街头安安静静听一首民谣。
有时候可能我们都需要压力来逼着自己再往前多进一步。但更多的,我们也需要摁下暂停键,看看已经超额透支的身体,做一下自己的医生。
这些是布里斯班教给我的,关于生活的“捷径”。

出租房,不是家

想要做到微胖也是很辛苦的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