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林业入侵害虫——长林小蠹危害的警示通报

林业有害生物警示通报

2021年第1号
  2020年10月,北京林业大学在山东省烟台市发现一种危害黑松根部的小蠹虫。经专家鉴定,确认为我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长林小蠹Hylurgus ligniperda(Fabricius,1787),属国内首次发现。经初步调查,在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高新区和山东省威海市局部地区发现长林小蠹危害,主要寄主为日本黑松Pinus thunbergii。
  长林小蠹(简介见附件)原产欧洲南部及非洲北部的地中海沿岸,寄主树种为松属植物Pinus spp.。近百年来,已先后入侵亚洲、大洋洲、南美洲、北美洲、非洲南部的多个国家。根据查阅文献,此前没有关于长林小蠹在我国分布的报道或记载。经专家初步分析,长林小蠹在我国的中高适生区是中东部地区。
  据调查,长林小蠹在烟台主要危害日本黑松根系,以成虫和幼虫钻蛀取食寄主根部,可先期侵害亚健康树木,携带伴生真菌协同危害寄主树木。长林小蠹危害隐蔽性强,地上部分无明显可辨的危害特征,钻蛀坑道主要集中在树干基部和根部。成虫可从土表直接钻入根部危害,单一蛀道可长达1.7米。
  各地要高度重视,提高警惕,做好长林小蠹防范工作。一是组织开展监测调查,一旦发现长林小蠹危害,要按有关规定及时报告,并采取积极措施进行防控。二是严格开展松属苗木及松木制品的检疫,严防长林小蠹传播扩散。三是开展监测、检疫和防控技术培训,提升早发现、早处置能力和水平。
  附件:长林小蠹简介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2021年2月10日
附件
长林小蠹简介
  一、分类地位
  属鞘翅目象虫科小蠹亚科切梢小蠹族Tomicini林小蠹属Hylurgus。
  二、形态特征
  体长4-5.7毫米,体圆筒形,黄褐色至黑色。触角鞭节6节,锤状部4节,复眼长椭圆形;额面正下方有一黑色瘤;头腹面前咽缝三角区下陷。鞘翅基缘具颜色较深的锯齿状边缘;鞘翅沟上毎刻点的中央各具一黄色短茸毛;沟间粗糙,具横皱褶,每沟间具有4-5排排列不甚规则且向后斜伸的茸毛,鞘翅两侧的茸毛比前胸背板两侧的要短,且鞘翅上的茸毛愈向翅末愈长,在斜面上,茸毛形成簇状。老熟幼虫体长约4.1-5.9毫米;体圆柱形,粗壮,弓曲,黄白色;头部黄褐色,胸节和腹节均无足。
  具体形态特征详见图1—4。
  三、危害特征
  据国外文献报道,长林小蠹属树皮类小蠹,通常侵染新伐木、伐桩、衰弱木,健康树也可受危害;钻蛀坑道于树干基部、根颈和根部。受害树木树皮和根部外表可见长林小蠹入侵时的侵入孔或羽化时的羽化孔,幼虫在坑道内取食时,树皮表面有暗色蛀屑排出。成虫性成熟前有在新生松枝上钻蛀补充营养的习性。除了直接危害松树外,长林小蠹可携带能侵染危害寄主树木的半帚霉属Leptographium、蛇口壳属Ophiostoma和镰刀菌属Fusarium等伴生真菌。在其原产地,长林小蠹是伞滑韧属Bursaphelenchus(松材线虫属于此属)的几种线虫,如Bursaphelenchus hellenicu,B. sexdentati和B. tusciae等的传播媒介。长林小蠹成虫具有很强的自然传播能力,可飞行达数公里;在澳大利亚,该虫18个月内传播了25公里;在智利,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传入该虫后,到1991年就已扩散至辐射松的所有分布区。
  据初步调查,该虫在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发现的主要寄主树种为日本黑松。挖出的枯死树根桩受害率几乎达100%,远离根基7.4米的侧根、直径1厘米的根系均发现受害状;严重受害的根系中,每米的虫口数可达120头。树冠呈黄绿色的黑松根部发现长林小蠹危害,初步判断其侵入时间早于与其混合危害的其他多种钻蛀性害虫,如褐梗天牛、梢小蠹、象甲等。受该虫侵染的树木中,蓝变菌侵染严重。成虫可垂直钻入土中侵害根系,新鲜的伤口对成虫的诱集能力强。2020年11月初仍有成虫在林间活动,刚进入越冬的虫态有老熟幼虫、蛹和成虫。
  具体危害特征详见图5、6。
  四、生物生态学特性
  据国外文献报道,长林小蠹在法国一般1年2代,在智利1年3代,世代重叠使其在1年内多数时间均能侵染与传播;成虫有特殊的趋光和避光习性,性成熟前有在新生松枝上钻蛀补充营养的习性。长林小蠹雌虫首先侵入树皮下,在树皮的形成层中筑造一个交配室并诱集雄虫进入,雌虫与雄虫交配后(一夫一妻制),雌虫建造1个长而弯曲的母坑道,并在坑道两端的刻痕中产卵,据报道每雌虫最多产卵500粒。雌虫可钻蛀数条母坑道,单头雌虫蛀母坑道总长度可达3米。幼虫在树皮下取食韧皮部与边材,子坑道不规则,不会形成特定的坑道结构;幼虫共4龄,老熟后化蛹,可以幼虫或成虫越冬,春季羽化飞出后,时有群聚现象。
  五、调查方法
  (一)挖根调查。如果发现不明原因的针叶异常变色松树、衰弱木或濒死木,挖开根部、剥开根皮查看是否有长林小蠹的典型危害特征,收集并保存各虫态标本。
  (二)引诱剂监测。据国外报道,主要诱捕监测技术如下:
  监测时间:成虫扬飞期(初步估计4月初至11月初)。
  监测重点:在长林小蠹可能发生区,重点监测有异常变色或衰弱木的松林。
  监测方法:每隔100米悬挂漏斗形诱捕器,要求诱捕器底部距地面高0.3 米以下;引诱剂成分为α-蒎烯:乙醇(1:1);诱捕器悬挂后每周收集1次,并记录每次诱捕的数量。

 (以上图片均由北京林业大学骆有庆教授团队拍摄)

主办 | 中国绿色时报社

承办 | 草原部

审核 | 苑铁军

制作 | 张一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