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光速中国高健凯:从脑科学到生物基,风险投资要投向时代变化的尖端
“投资人对跨学科交叉项目的视野与判断力。”
在《生物基产业崛起:新材料应用加速,资本纷纷入局》的研究中,元气资本提到,在生命科学领域,国内合成生物、生物基产业已开始被广泛关注、价值潜力已开始被深度挖掘,未来势必快速发展。
近期《财经涂鸦》访谈了投资蓝晶微生物创下行业融资记录的光速中国的助理合伙人高健凯,他详细阐述了投资合成生物行业与蓝晶微生物的原因。
高健凯主要关注企业服务、医疗科技及传统行业数字化领域的投资。在加入光速中国之前,他曾任职于阿里巴巴战略投资部及DCM Ventures,主导的投资项目包括Udesk、上上签、纷享销客、佳格大数据、巨杉数据库、噼里啪智能财税、薄荷、乐动力、探迹科技、省钱快报等等。
在访谈中,高健凯认为,VC行业的投资,投在世界改变的尖端,世界上60%的东西全部都可以用生物合成的方式重新做一遍,这是巨大的机会。
生物法生产更便宜、更环保,“不管从我们应该要去做的事情或是在商业价值上,或者政策支持来看,这都是一个很好的方向。”
光速中国最典型的是投在中早期的阶段,“去年政府颁发了限塑令,国家政策对于可降解塑料的需求大幅增加,我们之前习惯使用的材料很多都不能用了,迅速导致供不应求,能让符合碳中和要求的材料产品快速放量。”
从蓝晶微生物本身或者团队的角度讲,高健凯主要看重两个部分:第一是创始人团队本身的背景和技术能力的积累;第二是团队的产品化开发能力和眼界,知道未来有哪些潜在的商业性,是一家能不断迭代新产品的生物技术平台型的公司。
光速的基因是投技术的变化,也会看AI和医疗领域、最新前沿技术的结合。从这一逻辑出发,光速中国还投资了脑科学公司北京优脑银河。脑疾病既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也是一个巨大的科研和市场机会。
对于未来,高健凯提到,“从创始人刚开始创业到IPO前我们都可以支持,只要是好项目,我们会一路加码到上市。” “这种交叉学科的公司,我们还可以多看。”
以下为访谈内容(有删节):
Q:《财经涂鸦》
A:高健凯 光速中国助理合伙人
Q:光速中国为什么要投合成生物项目?
A:为什么我们要投合成生物,首先应该跳出来看VC行业的本质。VC行业本来就是在投世界改变的尖端,有什么东西是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从最基础的科学和应用去看,在改变发生的时候,商业模式会带来怎样的变化,只有具备超前的认知并抓住变化,才有可能赚到超额利润。
VC投了很多互联网消费,后来投了很多移动互联网,再后来投产业互联网,再到芯片,也是契合时代大背景发生的变化阶段。
我们现在看到很多跨领域的交叉学科,比如说合成生物学包含了计算机科学、基因编辑和基因测序等跨领域的学科。基因测序成本在快速下降,基因编辑技术的门槛也在下降,再用到DNA计算的方式来做。现在有云计算的方式增加计算能力,以前没办法做得这么便宜,所以我们看到这些底层技术的变化,再加上交叉学科的人才的出现,才有可能发展到合成生物学。
这是走在这个时代变化的尖端的东西,会对未来世界产生很大影响和变化,这种团队就非常值得VC来投资。
有一个数据是,这世界上60%的东西都可以用生物合成的方式重新做一遍。比如说像塑料瓶、普通塑料品、手机壳等等,其实都可以被替代掉,我觉得一定会有一些值得重新被做的东西。至于是哪些东西,得看技术的变化,是否可以做得更便宜、更好,乃至于可以被替代掉。随着生物技术越来越成熟,一定有更多的现有成品被替代,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机会。
Q:60%的材料可替代,动因是什么?驱动力是什么?比如现有的传统化石能源产业链都已经发展得非常完善,在相当成熟的产业格局版图中,试图撕开一条道路的基本动力是什么?
A:我觉得动因是更便宜、更环保。比如说你用传统化工方式做,生产成本已经做到极致,很难再变更。但是如果用生物的方式,生物可以自己生长,自己本身就是一座小工厂。你要从基因编辑出发做什么事情,它听你的就做什么事情。
所以当我们技术成熟之后,实际上是非常有效的一种生产方式。另外它也更环保:生物工厂很简单,几个大桶,然后你去控制桶里面有哪些菌种原料,按需要再做某些基因编辑,跟传统的化工厂很不一样。
从成本跟环保两个层面来看,我觉得都是这个时代需要去做的事。从国家政策来看也体现出了环保的重要性。所以不管从我们应该要去做的事情或者商业上,再或是政策支持,这都是一个方向。
Q:如果进入特别早,可能要等待很久的时间才能在估值或企业价值增长上能够体现回报。为什么我们选定在这个时间投资合成生物学呢?
A:光速虽然覆盖全周期,但最典型的项目还是集中在早期阶段。这个阶段的判断特别重要,你发现这个商业模式有可能成立,就判断出这个机会,再看到拐点起来的趋势。在蓝晶这个项目上我们已经看到这样的潜力。去年政府颁发了限塑令,国家政策导致对于可降解塑料的需求大幅增加,我们之前习惯使用的材料很多可能都无法再使用,迅速导致供不应求,因此有机会让新材料可以做出来的产品快速放量。所以环境的变化会影响到未来公司增速的变化。
Q:你是什么时候接触到蓝晶的?
A:大概两三个月前,看完之后隔一周马上就做了决定,我们这个决策做得非常快。现在投资机构竞争很激烈,因为之前对合成生物学有一定的研究,我们也在找标的。先有认知再去看项目,速度就会推进得非常快。
Q:前面说到,您所看到的一些迹象,所谓合成生物学投资的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已经具备。那么从蓝晶微生物公司本身或者团队的角度,您会看重哪些方面?
A:我觉得是两个部分,第一个是团队本身的技术能力非常强,创始人团队是北大的博士和清华的博士[注:联合创始人兼CEO张浩千是北京大学整合生命科学(物理学方向)博士;另一位联合创始人、总裁李腾是清华大学生物材料学博士],之前清华的一位教授也在这个团队里,光是研究可降解塑料这件事情至少就有十几年的积淀,技术能力的积累非常可贵。然后团队能把科研成果进行有效转化,我们可以看到非常具体的专利和未来布局。
另一方面,我觉得这个团队对行业的认知很深,除了可降解塑料之外,他们未来还计划了好几个不同管线,每年规划至少有2-3个类似可降解塑料这么大规模的产品,所以我们认为蓝晶是一个能不断开发迭代新产品的生物技术平台型的公司。创始人的技术能力强、眼界够,知道未来有哪些潜在的商业可行性,倒推有哪些研发的方向可做,这样就不会做成一个单一产品的公司,这点是很可贵的。
当初令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我们走进创始人办公室,墙上有一张图,是各个化学反应式的变化,创始人开始介绍蓝晶为什么要选择从这个点开始做,因为这个点可以往外辐射等等,我觉得他把路径想得非常清晰。
△ 这张图就像一张陈列了所有的信息的军事地图,蓝晶微生物从这幅图中,明确了打仗的战略和部署(蓝晶微生物“平台分子”技术框架图 来源:蓝晶微生物)
我觉得合成生物的创新,成本很重要,必须要有一个可重复利用的合成生物的酶或基点,再做其他不同方向的创新的时候,你的成本就会比别人更低,因为你有一个可复用的东西,把化学式替代掉就变成另外不同的东西。他们就在做这件事情,把整个墙上的Map都做出来了,很清晰地知道未来可以做哪些、自己的核心能力是什么。
创始人还给我们讲过一个概念叫做分子经济学,传统方式可能会浪费掉好几个分子,而分子经济学力求把每一个生物生成出来的分子都不浪费,成本可以做得特别低。所以我们觉得这个团队商业思考能力非常强。有的老师或教授出来创业,思维仍然很学术化,但真正的企业家会第一步考虑商业模型与核心竞争力。科学可以自由创新,但企业要抓对商业逻辑才能发展。
Q:从VC投资的方法论上,投成一个项目之前,会把这个细分领域能找到的所有项目都在mapping时会过一遍,当时也聊过其他项目吗?
A:我们同时看了好几家,不只是做合成生物学,也有类似的,比如生物酶的转换、酶的资料库、数据库等等。上下游都看了一遍后,我们发现大部分项目针对的应用领域是在医药,因为毛利比较高。但是应用到像塑料这样的领域就非常不容易,因为它要求成本控制非常好,经济模型算得非常精准,还要规模化生产,这种门槛更高。我们VC喜欢投一个有巨大发展空间的项目,所以就看到了蓝晶。
Q:这个案例带来了什么启示吗?
A:这种交叉学科的公司,我们还可以再多看。
合成生物学我相信只是其中一个体现,是生物与计算机科学的结合,其他的比如AI和解剖学、物理和机械、多组学和癌症早筛等等交叉学科的东西会越来越多。技术和生命科学相关的结合,机会还是挺多的。比如芯片领域我们也研究了了生物芯片,传统专注于某一领域的VC不一定能立刻认知到这类项目的价值。我们怎么做这种投资人,怎么在早期就建立跨学科的认知非常重要。
Q:我感觉这也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功课,因为对投资人来说,必须深入到一个学科当中成为专家,因为行业中观没有意义,只有对某个细分领域的深入研究才有价值。但现在又要求投资人具备跨学科的认知,这对于投资人本身的能力圈、乃至于去说服LP(有限合伙人),不啻于一种新挑战。我们怎么来平衡呢?
A:当然是考验投资人快速学习的能力了。我们也不只是自己去学习,也会请教很多行业专家,依靠大家的信息与建议来学习,社交圈也可以交流信息,投资机构之间会问一问。这个市场要起来,我们投的拐点位置通常来讲是未来回报率最高的一个时间点。
Q:如果蓝晶发展得很好,我们还会考虑再去投C轮、D轮乃至于pre-IPO轮吗?
A:肯定的。我们现在基金规模也越做越大,从项目创始人刚开始创业到IPO我们都可以支持,只要是好项目,我们会一路加码到上市。
Q:我们看一个项目通常不会只看upside(上行空间),还会看downside(下行空间、负面点)。您觉得这个项目最大的downside在什么地方?
A:可能在它做出来的东西成本不达标,或者是产品有瑕疵。目前看都还比较好,蓝晶有很多潜在大客户已经拿了样品做测试,测试结果也挺满意,一直在催问蓝晶什么时候生产。尽调时我们也做过很多深入的客户访谈,客户认可愿意买单,也是我们很快做决定的一个因素。
Q:在生命科学领域,后续如何规划和布局?
A:光速的基因是投技术的变化。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除了看技术的变化跟跨学科的结合,也会看AI和各个医疗领域的结合和最新的前沿技术。
比如最近投的优脑银河,这家公司做的是个体化的脑功能图谱,可以精确量化每个人全脑200多个功能区块,还能匹配对应的功能区块。他们做了十几年临床研究,将与哈佛大学和麻省总医院(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的合作成果进行转化。今后有望应用于治疗抑郁症、偏瘫、失语、帕金森综合症、毒品成瘾、强迫症和自闭症等疾病。
△ 优脑银河的脑图谱仪:全球第一台临床可用对个体进行脑功能分析的仪器,第一次使医生可以在个体水平对脑疾病进行检测,诊断和精准治疗(来源:优脑银河)
这种治疗方式的医疗应用还在进一步的临床实验中,但从北京301医院、北京博爱医院等三甲医院已经进行的临床诊疗效果来看,效果非常明显。
在脑信号捕捉中,最困难的部分是降噪,优脑银河可以看到脑电波中间非常微弱的变化,也是基于多年的临床实验的数据才完成的数据模型,这种技术壁垒很难复制。
Q:回到产品化这个问题,优脑银河提供的是一种设备还是治疗方法,或是一种服务?
A:它的核心是一个算法,或是硬件化成设备卖给医院,或是定制化成服务卖给康复中心。具体商业模式还在探讨。
Q:如何鼓励医生去使用它的产品?
A:首先要让大家认识到它的效果,这是最重要的。现在它针对攻克的很多疾病目前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案。医学界最困难的如自闭症、抑郁症、帕金森综合症等都非常难治。因此核心算法产品化后医生一定会愿意采用,现在要做的是让医学界能认可这一独特的技术方案,我们也期待优脑银河能填补更多脑疾病精准诊疗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