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注》里的汲河------《水经.泄水注》略考
○泄水
△泄水出博安县,博安县《地理志》之博乡县也,王莽以为扬陆矣。泄水自县,上承沘水于麻步川,西北出,历濡溪,谓之濡水也。
泄水,古水名。据《水经注·泄水》,自今安徽省六安市西南分沘水(今淠河)西北出,北过芍陂西,与沘水合,即今汲河。惟今汲河河源已与淠河隔绝,下游经城东湖改入淮河,不再入淠。[1]
麻步川, 按《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麻步山在今安徽金寨县东南。《魏书·地形志》:“边城郡治麻步山” 《水经 ·泄水注》:“博安县,《地理志》之博乡县也,王莽以为扬陆矣。泄水自县上承沘水于麻步川西北出”[2] 则麻步川亦应为麻步山临近处之平原低洼地带。(颇疑与今金寨县东南的麻埠镇有渊源)
博安县,考古工作者认为即今六安市裕安区分路口乡西城村汉城址[3]。
190
△北过芍陂,西与沘水合。
泄水自濡溪迳安风县,北流注于淠亦谓之濡口。
△西北入于淮。乱流同归也。
芍陂,是古代淮水流域最著名的水利工程。又名期思陂、安丰塘,位于寿县城南30千米处的安丰塘镇镜内。其地处淮河中游,介于淠河与东淝河之间。东倚长岗与瓦埠湖相望,西与淠河相邻,为春秋楚庄王(公元前613年―前591年)时期楚相孙叔敖集民力所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四大水利工程之一。据文献记载,安丰塘的始建者孙叔敖,是楚国期思(今河南省淮滨县)人。《史记・循吏列传》载,“(孙叔敖)三月为楚相,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谷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秋冬则劝民山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在他掌政时辅佐楚庄王建立霸业。芍陂兴建后,历代都有维修,东汉王景、刘馥,晋刘颂,以及隋唐、宋元、明清各代均有修浚。[4][13]
沘水,亦称淠水。在安徽省中西部。《说文》:“淠水出汝南阳垂山,东入淮”为淮河南岸最大支流。上源有二:东淠河始于岳西县公界尖东坡,古称湄水;西淠河源于金寨县三省垴和天堂寨。两源于六安市两河口处合流,始称淠河。后流经霍邱县、寿县,于寿县正阳关处注入淮河。长253千米,流域面积6000平方千米。水源丰富,支流众多。东淠河上建有磨子潭水库、佛子岭水库,西淠河上有响洪甸水库,均为淮河流域著名水库,兼有防洪、灌溉、航运,旅游等多种功能[5]。
关于淠水的端源及流向,陈业新通过系统梳理明清地方志所载认为:《汉书》、《水经》所记的淠水,二者非一源,但郦注《水经》时,以《汉书》所载沘水为正源,而将《水经》中的沘水别名曰蹹鼓川水,结果导致“虽注《水经》,而与《水经》以霍山所出为正源者异旨矣”。[6]
安风县,据《晋志》“安丰郡”条,晋安丰郡下辖安风、雩娄、安丰、蓼、松滋五县,均是汉县,推知魏郡也当辖此五县,并治安风县。按《霍邱县志》第22章《文化》载:“安风郡故城址,位于霍邱县县城西南10公里许集。”“据北京大学历史考古专家和安徽省考古队考察鉴定为汉代安风郡故城址。”此处当即是汉魏以来安风县址。[7]
濡溪,按注文“泄水自濡溪迳安风县,北流注于淠亦谓之濡口”所述方位流向推析濡溪很可能与今霍邱县城东湖有渊源。
城东湖位于淮河右岸,六安霍邱县城东部,东起罗家岗,向南经汪咀子、黄泊渡、胡家埠、孟集,然后向西越汲河至三流集,再向北经曹墩子、滕桥、茅桥、赵咀子至唐家冲。湖泊主要来水为汲河流域面积2200 km2,于三流集注入后,穿湖而过,自南向北流,至溜子口注入淮河。
今年(2020年)以来,全市平均降雨量1350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八成。6月10日入梅后,六安市出现了多次强降水过程,6月21日-22日全市大到暴雨,汲河流域平均面雨量达130毫米,城东湖水位上升至22米,湖区面积204平方公里,蓄水6.25亿方,由于此次降雨淮河水位不高,持续不长,没有形成较大洪涝灾害。上述图文摘自霍邱城东湖的牺牲!,霍邱人论坛 2020年7月30日
[1]-- 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中
[2]--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 8画以上
[3]国家文物局:《安徽文物地图集》(下),中国地图出版社,第190页。
[4]安徽省文物局编,安徽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纵览,安徽美术出版社,2015.06,第146页
[5] 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下
[6]陈业新,历史时期芍陂水源变迁的初步考察,安徽史学 2013年第6期,页92-105。
[7]孙逊,陈恒主编,都市文化研究 城市史与城市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15.10,第18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