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3-17)

孔子十分重视周礼,对与“礼”相悖的观点都会批评纠正,特别是对于自己弟子言论中所出的错误观点,更是直言不讳加以指责,表明了孔子维护礼制的坚定立场。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注释】

朔,农历每月初一日为朔日。

告朔,古代制度,天子每年秋冬之际,把第二年的历书颁给诸侯,告知每月初一是哪天、有无闰月等等。

饩(xì)羊,杀而不烹的活羊,用于祭祀。

爱,爱惜。

【译文】

子贡要去掉每月初一日告祭祖庙用的活羊。孔子说:“赐啊,你爱惜那只羊,我却爱惜那个(告朔的)礼。”

按照周礼的规定,每年秋冬之交,周天子就把第二年的历书颁给诸侯。诸侯接受历书藏于祖庙,按照历书规定的每月初一日来到祖庙,杀一只活羊祭庙,向天地祖宗禀告治理成果,称为“告朔”;然后回朝听政,称为“视朔”或者“听朔”。

史料记载,周幽王、厉王昏庸无道,在位之时,天子和诸侯都不行“告朔”之礼,致使天下大乱。鲁国到了鲁文公六年,鲁文公每逢闰月都不行告朔礼;到了鲁文公十六年,因病四次没有参加“告朔”;鲁文公死后,“告朔”之礼就每况愈下,鲁国君主每月初一已不亲临祖庙“告朔”,也不回朝听政,只是杀一只活羊应付了事,最后被完全废弃。

当时,子贡看到鲁国君主敷衍应付,不把如此重要的礼仪当回事,属下全都是实实在在做摆设、认认真真走过场,心想何必还要杀羊呢?所以,子贡提出干脆去掉“饩羊”。

孔子对礼仪规范有“与其奢也,宁俭”的主张,如果子贡依此提出“去告朔之饩羊”的想法,也算情有可原。但是,子贡只看到了告朔的形式,没有完全领悟圣人制礼的良苦用心。告朔之礼是圣人希望天子、诸侯都能恭敬为政。饩羊的背后是“礼”,礼的精神在于传承、培养道德仁义。如果还能按时杀羊,尽管诸侯们不亲临现场,至少这种礼制的形式还可以保留,如果连“饩羊”的形式都被取消,这种礼制就将彻底崩溃。圣人为了道德仁义可以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如果能够以此将告朔之礼的本质恢复起来、传承下去,杀一只羊又有什么呢?孔子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对子贡严加指责怪就不足为怪了。

对礼制的恭敬就是对权力的敬畏,就是对民众的谦恭,就是对使命的信守。为政者只有秉持谨慎恭敬、心怀敬畏,始终保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状态,明大德、守规矩、重实绩,才能推动治下实现长治久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