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时节“春夏养阳”

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1个节气,代表着长夏(也称季夏)的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小暑,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小暑时节江淮流域的梅雨即将结束,全国大部分地区天气开始炎热,但还不到最热的时候。

小暑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意思是小暑过后,空气中的风都带着热浪,天地之间仿佛变成了一个大蒸笼;由于炎热,蟋蟀在庭院墙角的洞穴中避暑;老鹰则因地面气温太高,而选择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雏鹰则感受肃杀之气后,开始练习飞翔。

小暑时节,虽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但因气候炎热,人们出汗多、消耗大,易导致心烦不安、疲倦乏力,因此人们在工作之余,要劳逸结合,保护好阳气,及时调整饮食、起居等,以顺应“春夏养阳”的原则。

饮食养生

1.清热解暑勤补水:

小暑时节,空气潮湿闷热,人们出汗多,体液损耗较大,此时饮食应以清热解暑为主,同时应勤补充水分。解暑最佳食品莫过于绿豆,绿豆性凉,具有清热解暑的功效,食用方便,可做成绿豆汤、绿豆粥,也可搭配其它食材如薏苡仁、薄荷等,做成可口的汤食。

此外多吃各种应季的瓜果蔬菜也能起到清热解暑、补充水分的作用。如西瓜、桃子、黄瓜、西红柿、苦瓜、芹菜、藕、小白菜等。

2.清淡饮食少冷饮:

小暑时节受炎热的气候影响,人们的消化能力普遍较弱,易食欲不振,此时应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少吃高油脂,可适当选择一些带有芳香味的食物,以刺激食欲。

不宜过多食用冰冷食物,如冰镇饮料、雪糕、冰啤酒等,否则易伤脾胃,聚湿生痰,诱发肠胃疾病等。

起居养生

1.规律作息,重视午休:

小暑时节天气炎热,昼长夜短,作息应“夜卧早起”,充分利用夜晚时间,以恢复体力和精力,同时利用午睡来弥补夜间睡眠的不足。午睡时间虽短,但能有效消除疲劳,改善大脑供血,增强身体抵抗力,提高工作效率。此外午睡还能起到消暑解热、缓解紧张的作用。

2.防潮除湿勿贪凉:

时至小暑,空气潮湿闷热,居室内要做好防潮除湿,同时在室外也要注意防潮湿,俗话说:“冬不坐石,夏不坐木。”此时室外木制的椅凳湿气较重,不适合在上面久坐,以防湿毒侵袭人体。

此外,因高温酷暑,人们对空调和风扇的依赖较强,但切忌不要贪凉,空调温度不宜过低,同时电扇和空调出风口不宜正对着人体直吹,否则易受寒,诱发感冒、头痛、关节不适等疾病。

运动养生

1.适度运动:

受炎热天气影响,人们出汗较多,能量消耗较大,所谓“无病三分虚”,因此运动时要适当控制强度,不宜过于剧烈,运动量要适中。

运动方式可选择林间慢跑、健走,或者游泳等,运动时间最好选择在清晨或傍晚,尤其是傍晚,既能消暑,促进消化,又能锻炼身体,排出毒素,可谓一举多得。

2.注意防晒勤补水:

小暑时节,日晒时间长且紫外线强,因此运动时最好避开强烈的阳光,做好防晒工作。同时运动出汗多,加速体内矿物质流失,因此运动后要及时补充水分,但不要过多地喝纯净水,最好是淡盐水、盐糖水或茶水。此外,切记运动后忌喝冷饮!

情志养生

心静以养阳:

小暑时节,炎热的气候易使人感到心烦不安、疲倦乏力。中医认为此时宜养心,有“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之说。因此遇事一定要平心静气,切忌大怒和大喜。《灵枢·百病始生》记载:“喜怒不节则伤脏。”指出人体的情志活动与五脏有密切关系。

所以心情烦躁时,要学会情绪转移,可以采取听音乐、练习书法、与人下棋、钓鱼等方式,让自己的心静下来。

疾病预防

1.心血管疾病:

盛夏时节,人们出汗较多,血液粘稠度较高,此时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应提高警惕,防止心力衰竭。尤其是有高血压病史的人要格外注意,在平稳控制血压的同时,及时补充水分,平时要逐步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合理膳食,保持情绪平稳,若感身体不适,应及时就医。

2.腹泻:

小暑过后,即将迎来初伏,此时各种细菌、病毒大量繁殖,如诺如病毒、痢疾杆菌等。加之人们为了解暑而贪食冷饮,导致脾胃功能较弱,一旦感染病毒,极易导致腹泻。因此夏季发生腹泻时,应及时就医,以便尽早对症治疗。同时日常应注意饮食卫生,防病于未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