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鉴定宣德炉——辨别真伪从哪些方面看
宣德炉的款识基本上有四种:宣、宣德、宣德年制、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款识的结构和严谨,字形也非常规整。亦有一批没有款识的宣德炉,但是后代人认识到宣德炉的珍贵,往往会自己加上款识,所以现在没有款识的宣德炉几乎已经不存在了。
宣德炉这么大的名气,一定不是白来的。第 一,它用材精良,经过反复冶炼。这个过程不是我们想象的把化成铜水,一铸造就成了。它需要反复冶炼,每冶炼一次就要去掉一些杂质,剩下的就是精华,但分量就会减少。由于宣德皇帝亲自督造此事,所以质量非常高。一斤进贡来的铜材料经过冶炼,最 后只剩4两。这4两还是小两,过去一斤是16两,有个词"半斤八两",说的是旧制,今天应该说"半斤五两"才对呢。
宣德炉最早的设计由于皇帝的亲自过问因此做工非常严谨和保守,对每一处细节的把控都很高,同时也因为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非常大,所以整体风格比较保守,更多的是注重线条的简单与抽象。到了晚明时代和清朝,人们开始大量仿制宣德炉,模仿出来的宣德炉与宣德时期的非常相似,因此也称为“宣德炉”。清代模仿之风盛行,而且朝廷也不过问,因此宣德炉的仿制就越来越“奇葩”,结合外来的器物文化,宣德炉的整体造型变得千奇百怪并且越来越具体化,著 名的“三羊三足炉”完全就是一只羊的形象,寓意着“三阳开泰”,这就说明当时的人已经把宣德炉赋予了某种寓意,宣德炉也由原始的抽象化变为了大众化。
宣德炉的十二炼精铜,就是把铜提炼十二次,使铜达到更好效果。往铜里面多加点锌一次就变黄,根本就不用提炼十二次。精铜《后汉书·张衡传》:“阳嘉 元年,復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宋梅尧臣《吴冲卿出古饮鼎》诗:“精铜作鼎土不蚀,地下千年蘚花幂。大概意思是用精铜制作的鼎埋在土里不被腐蚀,埋地下千年锈迹就像苔藓一样,无根一碰就掉。
在当今的宣炉收藏中,最核心的本源应该是宣德炉如明式家具一般的审美意味,这才是宣炉作为艺术品长盛不衰的根本价值。
宣德炉的材质和来源。多处文献典籍,都记载使用的材料是风磨铜,乃是郑和下西洋从暹罗带回来的贡铜,这应该是可信的。宣德当皇帝时,郑和已经完成了六下西洋,宣德六年郑和受命第七次下西洋,宣德九年还派王景弘率船队出使南洋。皇宫失火烧毁佛像用来作彝器一说显然不足取,即便皇宫失火也会及时救火,烧毁的东西很有限,即便烧毁了几尊佛像也不够大规模设计制造宣德彝器之用。
看造型、铸工、大小以及重量。造型以古雅浑厚为上,有耳足的比无耳足的要好,铸工越精越好。以大小而言,径8-12厘米的炉最常见,属于小号;径15厘米左右的炉是中号,数量比小号少,但价值比小号高;而径大于20厘米的炉是大号,工艺精者稀见,价值也很高。在同样尺寸的情况下,炉越重价值也越高。如友所藏的明末清初的宣炉,径只有15.8厘米,而重量可达7斤,是该尺寸铜炉中的超重量级选手,价值要比普通的重3斤的高数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