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临渭 郭进红】原创//庙前“古槐"
2019第356期
总第970期
庙前“古槐"
在东原龙尾坡坡头新道与原老道交汇处向南有一条南、北大道,便是通往灌芝村的南北主干道。沿这条大道向南约一公里是灌芝村程家楼,再向西便是灌芝村七组——庙前头。
庙前头只有一条东西主干道,从村东进村,远远看见在村道中间有一棵古槐。
这棵古槐,树身径围 3.6 米,树高约 8米,树体木质部大部分以锈蚀中空,仅有五分之四树体外围存活的少部分木质与树皮相连接,西侧宽约一尺有余已枯无树身,向一扇天然门窗,好似具有生命力的鲜活板材围了个半圆圈,可进入树洞内。树洞能下一个成年人上下,树上主干也成空洞,大枝已存留无几,树皮如同穿山甲鳞片,龟裂粗犷,但新枝乃旺盛生长,活象一棵古槐活化石,大有古木蓬春那种苍劲之感。
古槐历经千年岁月,在狂风暴雨,酷署,严寒的交替浸蚀下,历尽沧桑,伤痕累累仍依然挺拨俊秀,,生机盎然章显着玩强的生命力。
这棵古槐村中现在世的老人也说不清它的历史,只知道古槐已伴随了他们好几辈人了,至于何时成为空洞,何时部分身躯成为沧桑枯木,人们都说不清。年代久远,无史证可考,只了解到近代的一些事儿。
庙前头原驻户姓何,西原王村一王姓,名叫王安家族后落户本村,距今已十四代,古槐是王姓家族先辈栽植,还是迁来时就有己无从考证。
早些年间,该树茂密,是夏季村民乖凉的好去处,村民三、五成堆,妇女掐着麦辫,男人们吸着早烟在树下聊天,成为村上不可缺少一大宝贝,深受人们爱护,才能延续存活至今。人民公社集体化时代,庙前生产大队全集社员开会常在树下召开。
村民还在槐树与附近一棵杨树上系邦横木,拴上秋千,村中的娃娃和附近村中的娃娃们都来荡秋千,穿树洞,捉迷藏。
乡民传说 古槐有灵性,前些年,树上一大枝风拆落地,一户人家捡回当做薪柴,在辟柴时伤了手指。还有一村民修路时,段了古树一测根,不几日在修缮房屋时不幸摔伤,伤了腿脚,从此以后,村民再无人伤及这棵古槐,从那时起便传说古槐是棵“神树"。
2014春节正月十五,一村童点灯宠,选成古槐空洞内枯木起火,火势凶猛,村民在情急之下,拨打了119,消防队员及时扑灭了熊熊大火,才保住了这棵古槐的生命。
古槐后经省绿化委员会签定;树龄1000年,属特级保护树木。
庙前古槐历经沧桑,虽已斑痕累累,满目疮痍,确顽强的扎根于这块大地,努力刷新着生命的奇迹。狂风不知多少次吹折了它的枝躯,它乃努力顽强的生长。它是历史的见证,默默矗立,守望着沧渔桑田的变化,从枝到叶都刻印着灿烂丰富的文化,它是活着的文物,大自然的神迹。倍伴着这里一代又一代热爱它的乡民。
仰望这棵穿越千年时空,见证千年文明与发展历史的古槐,使人油然而生,联想万千。
这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顽强不屈,抗御外侮,自強不息的缩影!不正是长寿原祖祖輩辈勤劳善良的先辈改造大自然,艰苦创业的写照!
寒冷的隆冬,望着那苍劲的古槐,让人内心惆帐,悄然生有一种酸楚的感觉。多么可望古槐再长千年,见证新中国的强大、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中国梦实现的新时代。
图片来自作者
作者照片
作者简介
郭进红,渭南长寿塬人,生于六十年代初期,1981年渭南农校毕业参加工作,先后在乡镇工作20多年,担任过乡镇领导,后调区政府机关工作。现代表区城建办参于农村扶贫工作。《汗滴化雨伴笔耕》特约撰稿人。
汗滴化雨伴笔耕
文学交流的平台 文友聚会的乐园
搜索关注:k524522468
美文不断 精彩常现 喜欢就关注我
读者赞赏作为稿酬
其中三成留作平台维护费用,七成发给原创作者!
赞赏金额系统设定七日到账,到账后及时发放
平台公告
汗滴化雨伴笔耕平台承蒙各位文友支持与厚爱,目前发展良好,为感恩各位,特决定推出三重好礼送文友。
一曰:文之有礼
每周选出最具人气文章一篇(阅读量不少于200且最高),送红包(10元)!
二曰:转之有礼
每周选出转载量最多的文章一篇(转载量不少于20次且最高),送红包(5元)!
三曰:言之有礼
每周选出留言最多的文章(留言获赞量不少于30个且最高),送红包(5元)!
以上好礼从2019年5月4日起执行。欢迎大家踊跃参与!
具体实施以平台解释为准。
告作者书
由于编辑时间有限,无法保证逐字句推敲审核,为提高文稿质量,建议所有来稿请自行核对,对文中文字、标点符号严格把关,减少失误,如编发后发现错误,会在文后留言更正,同时,来稿尽量附作者简介和照片,方便对作者宣传推广。
谢谢合作!
投稿邮箱:524522468@qq.com
主编:康国光 首席评论员:祝红利
欢迎关注我们
有您参与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