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银胶囊塔:在解体中再生,在解体中消亡
中银胶囊塔:在解体中再生,在解体中消亡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卷宗Wallpaper(ID:wallpaper_china),作者:何竞飞,编辑:翁家若,头图拍摄:Tom Blachford
东京银座一隅,伫立着一座如同来自未来的建筑——“中银胶囊大楼”(中银胶囊塔,日语:中银カプセルタワービル),这座饱受争议的日本建筑“新陈代谢派”代表作正面临着被拆解的命运。
中银胶囊大楼,黑川纪章
“第一条,胶囊舱体是赛博格建筑。”——黑川纪章,《胶囊舱体宣言》
本想在解体中再获新生的建筑物,不曾想有朝一日会在解体中消亡。
这是已故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Kisho Kurokawa)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世界上第一座胶囊舱体建筑,旨在让建筑在胶囊舱体的替换中持续更新,不断生长。然而因为建筑整体的设备结构老化等问题,核心概念的胶囊舱体从未进行更换,在长达15年的重建与拆解的舆论拉锯战后,管理委员会终于宣布这座大楼将于明年三月被拆除。
中银胶囊大楼,黑川纪章
Fading Landmark:在解体中再生,在解体中消亡
都市的高速发展原本就建立在建筑的新生与消亡之上,人们司空见惯施工现场的轰鸣与烟尘,然而日本民众却独独对这座建筑早已寄予了深厚情感。
黑川纪章的中银胶囊大楼,建成于1972年,此时日本历经东京奥运会、大阪世博会,将将从战败阴霾中走出,并在池田勇人内阁的“国民经济倍增计划”与田中角荣内阁的“列岛改造计划”下,步入经济腾飞的快车道,迅速崛起为资本主义阵营中的第二大经济体。这样一座负载着日本战后复兴,技术狂想巅峰的建筑,凝聚着日本战后人们对于未来的无限憧憬。
拆解消息一经传出,便引起轩然大波,一时间推特上涌现出无数民众的哀叹与悼念,转移保存舱体、众筹调研团队、拍摄记录短片、制作纪念周边……
中银胶囊大楼概念图,黑川纪章
中银胶囊大楼坐落于东京银座一隅,由140个预制舱体组成
上图来源:Flickr/Creative Commons,下图摄影:Alberto Strada
推特上日本民众的悼念推送
Goodbye to the Future,最先锋,最先进
中银胶囊大楼曾是它那个时代理念最先锋、技术最先进的建筑。
一共由139个胶囊舱体和2个核心筒构成,中央深色的核心筒如同生物体的脊髓,承担着机电管道输送和楼梯电梯的功能。在核心筒四周嵌入的胶囊舱体则如同生物的肢体,为上班族住户提供起居功能,是生活所需的最小基本单位。胶囊舱体全部在工厂预制生产,每一个舱体仅靠四枚高张力螺钉的方式安装在混凝土核心筒上,这使得舱体只需在施工现场组装,可以被替换。
舱体内嵌空调/电视/电冰箱/电子计算机/书桌/床位/厕所,将生活基本需求极致压缩在这4x2.5米的空间之内,是工薪阶层的最高标配。外部的圆形窗如同太空飞船的舱体,内部硬朗的家具线条描绘出如同科幻电影般的未来感,这⾥曾一度是日本单身上班族梦寐以求的生活居所。
上图:胶囊舱体的轴测图,黑川纪章;下图:胶囊舱体的室内图,黑川纪章
胶囊舱体的室内,Interior of the capsule | © Noritaka Minami
The Metabolist Dream:新陈代谢派的狂想,将日本建筑推向世界最前沿
中银胶囊大楼的宏大愿景是让建筑承载时间,每25年进行一次的胶囊舱体更换,在维持核心筒水电传输等基本功能的同时,让胶囊舱体始终可以跟随时代变化,更新换代。
然而因为管道老化,漏水与管道破裂问题层出不穷,后期居住者无法使用热水,不得不在一楼单独设立公共澡堂。以及使用石棉等室内污染材料的原因,使得舱体更换难度与成本急剧上升,维持大楼运营的管理资金也一度难以为继,早在2006年时,重建与拆解的舆论争议就已展开,最终拆解反对派向公众募捐了200万日元作为运营资金才得以让中银胶囊大楼延续。
后面这段时间中银胶囊大楼向外部开放,艺术家驻地计划,Airbnb住宿,画廊等一系列文化活动试图这座奄奄一息的大楼再获生机,只要得以存在50年就可以被登录为物质文化遗产,免除拆解的命运。然而这段热度也未能让这座老旧的建筑挺过最后的期限,这次拆解的宣告似乎真的要为这座传奇建筑的生涯画上最终的句号。
点击视频播放: Nakagin Capsule Tower: Japanese Metabolist Landmark on the edge of Destruction,Michael Blackwood Productions
上图:実測調査風景と実測図;下图:埼玉県立近代美術館展出的胶囊舱体
广岛原子弹爆炸纪念馆建设中,丹下健三
支撑在中银胶囊大楼如同生物体的“脊髓-肢体”的构造逻辑,持续更替生长的理念背后,是那个时代更为轰轰烈烈的建筑运动:新陈代谢派。
之后丹下健三受邀于MIT和哈佛大学讲学,哈佛设计学院至今仍保留着一个以他命名的特殊教席——“丹下健三教授教席”,授予杰出讲师。
在美国期间,丹下受到了最新的生物学思想“中枢脊髓+替换肢体”的影响,他将这个思想带入建筑领域,迅速组织起周边的朋友以及学生,以1960年在日本召开的“世界设计会议”为契机,成立了冠以生物学名词的学派“新陈代谢派”(Matabolism),成员包括黒川紀章、菊竹清训、大高正人、槙文彦等。
新陈代谢派大家聚会场景;下图:中银胶囊塔建设中
二战后,面对经济高速发展以及巨大的人口压力,都市迅速开始膨胀、拥挤。彼时一度盛行超大都市的构想,新陈代谢派认为,在前工业时代的“机械原理”下追求形态与功能的静态建筑难以负荷都市膨胀的压力,生物原理下的更新与生长才足以支撑未来社会经济的前行。
于是新陈代谢派将核心筒视作建筑生长的轴心,四周舱体视作可被替换的肢体,试图让建筑都市如同生物体一样新陈代谢,延绵不绝。新陈代谢派在1970年大阪世博会走向鼎盛,但也在这场盛会之后,成员之间对于建筑的理念也产生分歧,随之解散。
新陈代谢派是历史的绝唱,是现代建筑史上最后一场集聚在单一宗旨下的建筑运动,也将日本建筑推向了世界的最前沿。
黑川纪章的建筑节点
实现新陈代谢理念的山梨文化会馆,上图摄于1966年,下图摄于1997年
在那个信息技术尚未成熟的年代,一切表达皆需要通过物质外化,建筑则是最集成式的表达,负载着时代中最高精尖技术,最激进的想象。
在10年的发展进程中,新陈代谢派曾涌现出无数令人瞠目的未来畅想,东京计划1960(丹下健三)、海上城市(菊竹清训)、Helix计划(黑川纪章)。然而新陈代谢派宏大构想之下,唯一真实实现了更替与增建理念的是丹下建三的山梨文化会馆,从1966年竣工时的1.8万平方米,扩展到现在的2.1万平方米,至今仍在使用。然而其它新陈代谢派的建筑大多早已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之中。
Metabolism Manifesto,胶囊舱体宣言,进化中的建筑
同为新陈代谢派,菊竹清训执着于让建筑脱离土地,或横架于空中或漂游于海上(例,空中住宅、海上都市);槙文彦致力于在都市规划中利用单体建筑增建实现区域更新(例,代官山集合住宅)。
黑川纪章则是充分吸收丹下建三的生物体理念,以生物形态为根基,利用“预制胶囊舱体”实现建筑的快速搭建与更替,开发出了一系列至今也十分先进的构法/机械节点/施工流程。
由上至下:东京计划1960(丹下健三)、海上城市(菊⽵清训)、Helix 计划(黑川纪章)
在1970年世博会上,他发表了“胶囊舱体宣言”,将自己的实践凝练为以下八条:
第一条,胶囊舱体是赛博格建筑;
第二条,胶囊舱体是为智人(Homo Sapiens)的住所;
第三条,胶囊舱体以“多样性的社会”为志向;
第四条,胶囊舱体以创立“以个体为中心的新家庭”为目标;
第五条,胶囊舱体保有作为故乡的超级城市;
第六条,胶囊舱体是信息社会中的反馈装置;
第七条,胶囊舱体是预制建筑,工业化建筑的究极形态;
第⼋条,胶囊舱体拒绝统一性,体系化的思想。
《黑川纪章的作品》书籍封面
中银胶囊大楼舱体内部细节,摄影:Alberto Strada
也正是在这宣言之后,1972年,中银胶囊大楼如同划时代一般,将黑川纪章构想的预制胶囊舱体建筑以最完美的形态呈现在了世人面前。二战后由“控制论”推行的工业进程,概念核心即是反馈机制,在输入外部条件后根据环境的反馈,不断优化结果。
然而建筑的静态形式让其除了以拆解自身的方式反馈环境之外,没有其他任何途径可以让建筑得以优化,这也正是虽然同为某种意义上的机械体,建筑与机械的构件系统相比的劣势,于是建筑一再落后于工业发展的脚步,黑川纪章的预制胶囊舱体实际上实现的控制论的反馈机制,让建筑可以不断因外部条件变化,优化舱体,实现建筑中的进化。
在如今的人工智能浪潮中,所谓的智能建筑,也仍未能脱离这个预制模块,替换更新的核心概念,可见黑川纪章构想的超前。
中银胶囊大楼建造场景;上图:(Project Japan, pg. 238) "Metamorphosis of Tokyo" - 1966 illustration representing Metabolist renewal
黑川纪章的装配式建筑;下图:Kisho Kurokawa, Capsule Village, 1972
然而或许黑川的理念已然超越时代所承受的极限,建筑虽然以最直观的形态出现在人们眼前,但是得以推动时代进步,远不是单纯的建筑理念可以实现的结果。预制建筑时至今日,在世界大多数地区都未能广泛普及,这是由于早期材料施工成本(预制装配建筑建造成本高于传统现浇建筑),后期运营管理,再到更新时的施工成本周期,以及住户安排调整等问题。
而这些实际问题未能在中银胶囊大楼项目中跟进并且摸索出完整的开发运营模式,这也间接导致曾经为工业时代为追求极度效率而生的中银胶囊大楼,最终除了时代情怀,在当下任何社会经济效率的指标面前都陷入了难以为继的窘境。
曾被丹下建三邀请加入新陈代谢派,却婉拒的日本建筑师矶崎新曾说:“新陈代谢派是幼稚的进步主义”,一如其他所有的历史变革,伟大的建筑运动实验也有着其无法摆脱的局限性。
点击视频播放: 黑川纪章2:中银胶囊塔(Kisho Kurokawa Pt. 2: Nakagin Capsule Tower),来源:Tokyo Art Beat;上图:1969年,黑川纪章与 Odakyu Drive-In Restaurant 建筑模型。
Media Architect,媒体建筑师,及其时代
参加新陈代谢派时,黑川纪章年仅26岁,其实是最年少,却又最早熟的成员,曾代表日本参加当时的世界建筑学生会议,年少成名,有着无可比拟的个人魅力。建筑师矶崎新曾称他是:日本第一位也是最后一位“媒体建筑师”,曾作为模特屡次出现在时尚杂志封面,半只脚踏入演艺圈,迎娶知名女艺人为妻,无数媒体都是他的拥趸,一时间风光无两,在黑川眼中,唯一能和他相匹敌的只有后来在自卫队前发表檄文并切腹,并一生充满戏剧色彩的作家三岛由纪夫。
黑川纪章在媒体的烘托之下也因缘巧合与政界建立了联系。任何经济体的崛起都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开发,正是这样的时代,出现了时任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在他的“列岛改造计划”的指导下,全日本上下大兴土木,修建车站机场/铺设高速公路以及新干线铁道线路。
田中是一位痴迷于建筑的政治家,在战前已经是小有名气的地产开发商,制定了日本一级建筑师的考试制度,并自己考取了一级建筑师的称号。然而对于专职建筑师,始终难以接受一位政界人物对建筑指⼿画脚。
当时风头正劲的黑川纪章在电视节目中不留情面地批评了田中角荣的基建理念,也正是以此为契机,田中角荣邀请黑川一起出演NHK的电视政论节目,节目中相谈甚欢,黑川也并由此依托政界关系,成立政府智库“社会工学研究所”,为大藏省、防卫省、厚生劳动省提供基础研究,并得益于政府红利,在海外尤其是中国展开了一系列建筑项目。
上图:时尚杂志封面里的黑川纪章;中图:在电视节目中辩论的黑川纪章与田中角荣;下图(从左至右):社会工学研究所给通产省、经济计划厅、大藏省制作的分析报告
“靠近权力时,便有拥有权力的错觉”,这句话也正映衬了黑川纪章与政界的跌宕起伏的关系。东京曾于2007年申办2016年夏季奥运会,黑川纪章与时任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私交甚笃,然而黑川没有料想到好友石原慎太郎绕过自己,启用当时知名度最高的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为申奥委员会理事,并任命他为体育馆的设计师。黑川纪章以此强烈反对东京申办奥运会的计划,也对安藤忠雄是否能独自展开奥运会设计方案的个人能力产生强烈质疑。
上图:中日青年交流中心,黑川纪章,李宗泽;下图:2016年东京奥运会场馆方案,安藤忠雄
然而在与好友石原慎太郎数次商讨无果的情况下,黑川纪章抱着对依附政治人物的强烈不安感,终于意识到自我掌握政治权力的重要性,决定要亲身参与选举,在媒体前列数好友石原慎太郎的三条罪状“无视议会,任人唯亲,鲁莽申奥”,宣告与其私交终结。
随后毅然决然成立新党派“共生新党”,参加2007年东京都知事竞选,然而政治操作的复杂程度以及分寸把握远非建筑可比,最终黑川以票选的第三的成绩惜败,不甘如此的黑川稍作调整便再次出击,同年参加竞争更为激烈的参议院议员竞选,也几乎是意料之中,再次落败。黑川想要东山再起,但命运这次不再眷顾,2个月之后黑川纪章便因病发去世,令人唏嘘。
直至死后,他的妻子若尾文子才公开黑川纪章其实于2年前早已身患胰腺癌。中银胶囊大楼拆解前最后一次黑川纪章这个名字出现在公众视野,是因为他去世之后,事务所于2016年因资金链断裂宣布破产。这样一位一生传奇的建筑师的故事也就在此告一段落。
黑川纪章的葬礼上,矶崎新致悼词
上图:黑川纪章在东京都厅下的竞选演说中;下图:竞选时的胶囊舱体式的游街车。
建筑是建筑师永驻的灵魂,逝去的黑川纪章至少有伫立在世的建筑作品替他表达曾有的意志,然而如今中银胶囊大楼面临的命运,也标志着一个终将逝去的时代,在这泡沫经济破碎疲软的三十年中,已难见上个昭和时代曾有的奋起与意气风发。回溯过往,中银胶囊大楼曾频繁出现在好莱坞影视剧、国际时尚杂志、电视广告、MTV等媒体中,已然成为在国际上具有日本识别度的象征物。新陈代谢派中也只有黑川纪章,可以将国际影响力延续至今。
日本普通民众、东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日本建筑学会、日本建筑师联合会、日本建筑家协会、甚至日本通信公司巨头Docomo都曾奋力挽留这座建筑,为挽留逝去的时代,挽留消散的精神。对于中银胶囊大楼的哀悼不仅仅是为保存建筑这么简单,但其命运似乎就是黑川纪章人生的写照,在出发时让他们踌躇满志、生生不息的因素,也导致了最终如此令人惋惜不已的,几乎已成的定局。
中银胶囊大楼舱体外观;下图:(Project Japan, pg. 406) Nagakin Capsule Tower (1972), Tokyo
本文参考文献:
1,レム コールハース,「プロジェクト・ジャパン メタボリズムは語る」, 平凡社, 2012
2,⼋束はじめ,「メタボリズム・ネクサス」, オーム社,
2011 3,⼋束はじめ, 吉松秀樹「メタボリズム―1960年代 日本の建築アヴァンギャルド」, INAX, 1997
4,黒川紀章,「メタボリズムの発想」, ⽩⾺出版, 1972
5,黒川紀章,「ホモ・モーベンス―都市と人間の未来」, 中央公論社, 1969
6,「メタボリズムの未来都市展──戦後日本・今甦る復興の夢とビジョン」, 新建築社, 2011
7,Koolhaas, Rem, Hans Ulrich. Obrist, Kayoko Ota, and James Westcott. Project Japan: Metabolism Talks. Köln: Taschen, GmbH, 2011. Print.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卷宗Wallpaper(ID:wallpaper_china),作者:何竞飞,编辑:翁家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