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说徐汇,这些老房子个个有故事!

每一座城市

都有属于自己的腔调与温度

每一座建筑

都因人与人的故事变得格外鲜活

生活工作在这座城市

每一次驻足、每一次相遇

都是独一无二的妙趣横生

请接住我们递来的这只话筒

上海市“建筑可阅读”全民讲故事大赛

用声音传递一砖一瓦的温度

建筑可阅读·名家说徐汇

1

从分配到上海电影制片厂,那个时候我揣着毕业证书,戏剧学院表演系的毕业证书,来找漕溪北路595号,上海电影制片厂,那就找到了徐汇区。华山路其实也是徐汇区,我在读书的地方也是徐汇区。

我就记得我找到电影厂的时候,门房间说你来干吗?我说我来报到。然后我就跑到很破旧的楼里,说是演员剧团,演员剧团就一个人在办公,说他们都在拍戏,在4号棚。

大家知道上影的4号棚是一个最棒的棚,设备最先进的棚。我就跑着找,一路问过去,哪个地方叫4号棚,一看,看到这个地方叫4号棚,红灯亮着,说明里面在拍戏,你不好进去的,我不懂规矩,所以旁边人说现在不能敲门,等到绿灯了,我进去了,一看是一堂大景,电影厂真是一个造梦的地方,整个山、水、亭台、楼梯都可以造出来。

那时候正在拍《聂耳》,在拍献礼片,我是1959年毕业的,正在赶拍一点戏,团长是张瑞芳,所以找到了张瑞芳。张瑞芳穿了一身红的,因为她演郑雷电,红衫红帽红裤,是革命的代表。我就拿出我的报到信说,我说我是来报到的。“啊!来新人了,好的,你是团员吗?”我说是的。“小孙!”往后一叫,孙永平。

孙永平是专门做(扮演)这种小警卫员的,就从后面蹦蹦跶跶的就出来了。那时候他还年轻,我当然更年轻,刚20岁。“小孙来了,你来同志了,梁波罗。”然后我就给他报到。就这样我就加入了战队,没有任何的仪式感,我就是加入了这个队伍。

从那个时候开始,从一而终,一直就在电影战线上,虽然后面也拍过电视剧。我这人也不大务正业,也喜欢一些唱歌唱戏,写点东西。但是从此一直在徐汇区,包括我现在住在徐汇区。

阅读推荐:上海电影博物馆

地址:漕溪北路595号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这里先后孕育了联华、新华、昆仑、文华等民族电影企业,曾被誉为上海电影的“好莱坞”;1949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在此诞生,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三大电影基地之一;2013年6月,上海电影博物馆在“上影厂”原址落成开馆。

2

这个西班牙建筑现在已经修缮得非常的漂亮,有一位著名的作家居住在这里,所以这个地方实际上就变成一个文学的圣地,那么这位作家就是中国新文学的巨匠柯灵先生。
柯灵先生是一个散文大家,他也是个电影的剧作家,柯灵先生除了自己的创作之外,他至少参与了两个非常重要的文化事件。
第一个就是梅兰芳先生的舞台生活40年,是当时梅先生在上海的时候,柯灵先生请他到自己的家里吃饭,跟他说你应该把自己的艺术进行一些总结……
当然这个是在1959年之前,因为柯灵先生是1959年入住到这个建筑里头的。他的晚年,我经常去柯灵先生家里头,有时候在复兴路附近也会碰到柯灵先生。我好几次在附近看见他在遛弯,我就说你为什么在这遛弯?他说我有一个字想不清楚应该用什么字。他就一个人拎着一个小包,在复兴路上踽踽独行,他在想那个词,想完了他再跑回去。
他晚年的时候,我常常去他家里,听他聊一些过去文坛上的故事,特别他谈到张爱玲。他写过一篇文章叫做《遥寄张爱玲》,他回忆了张爱玲先生跟柯灵先生之间的这种友谊。所以我们在谈论的时候,我可以注意到柯灵先生虽然是一个非常含蓄的人,可是谈到张爱玲的时候眉开眼笑,所以他的太太就经常“触伊霉头”……
我那时候晚年去的时候,我记忆当中,柯灵先生跟我说的最多的是什么,就是说做艺术的人,一定要力戒脂粉气,要多一点书卷气,而且你要甘于坐冷板凳,要守得住寂寞。如果你守不住寂寞,你不愿意坐冷板凳的话,那就另一种寂寞会等着你,那就是你会被读者或者观众所抛弃。
等他去世以后,我曾经陪余光中先生在复兴西路的建筑的外头,曾经来回走了这么几遍,以表达对这样的一位中国新文学运动先驱的一种怀念。

阅读推荐:柯灵故居

地址:复兴西路147号

1959年至2000年,柯灵先生与夫人陈国容就住在这栋楼的203室,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柯灵故居设有客厅、书房和卧室,客厅约20平方米,简朴而又雅致,故居内展示了大量柯灵书信、手稿和日常生活用品,包括与周建人、钱钟书等人的往来书信,以及小说《上海一百年》、散文《香雪海》等手稿、札记。

3

建于1918年的交通大学老图书馆,是我们校园里头被称为最漂亮的一栋建筑。从建造投入的时间、费用,是我们这里头花的代价最高的。
它的设计非常精美,建造也非常考究,还有它的内部的使用,在当时的国内同期的大学里头,算是藏书量很大,里面环境很优雅的这样一个图书馆。
整个图书馆,它的位置是在学校的东南角,靠近大门,当时是花了接近5万大洋。整个面积是2700个平方。从立面上来看,它是一个纵向5段式构图,有维多利亚风格,跟整个早期的校园环境是相匹配的。
早期的校园主要是用到了古典式的建筑风格为主,我们这栋建筑也不例外,但是从立面的细节上来看,它用到了大量的很精致的爱奥尼柱式,特别是建筑的正立面上,我们可以看到它做了一个挑出的门廊。
门廊上面是二楼,走出来是一个露台,能够从露台上俯瞰我们整个校园。从门廊下面来看,它是一个三开间的4根柱子,爱奥尼柱式,外面是一个双跑的台阶上去,台阶又做成了很考究的这种古典的弧线形。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它从整体的构图到局部的细节上,都是花了很多心思来设计的,带有英美校园(风格)的很精致的图书馆建筑。

阅读推荐: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

地址:华山路1954号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是目前国内唯一一个跨越三个世纪、保留发源地与早期办学地的高等学府所在地,校园内现存早期建筑是近现代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已被列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妥妥的一座“建筑博物馆”。

4

我生在衡复,长在衡复,到现在没有搬过家,从一而终。曾经想过搬家,人家跟我说,现在还有谁有机会能够继续生活在你出生的房子里呢?我想这个事儿是,那我就不搬了,我一直就生活在湖南街道。
对我而言,比如说像汤老师的店(武康大楼下的元龙书店),在我印象中怎么是书店呢?这是个洗衣店。你那个店(城市交集Urbancross Gallery)是药房。再往边上走一点,像现在老麦咖啡后面那块地方,这是一个肉铺,肉铺的掌柜叫老王,老王当时也住在我们武康大楼楼上,拿把很大的斧子“仓仓仓”,是我们对于他的记忆,所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记忆。
武康大楼很麻烦,因为确实它的保护,外观都做好了,大家在外面拍照很愉快,但总有很多人有好奇心想进去,但这个里面现在是正常的生活区域,不能让你每天参观,所以门房说实话工作压力很大,因为他得辨别你到底是不是住在里面的,如果你是找谁、快递等等,奇奇怪怪啥方式想进去的都有。
(0)

相关推荐

  • Citywalk回顾 ‖ 第97回:2020.4.11「衡复风貌」复兴路徒步

    前言 上海中心城区的12片历史文化风貌区,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简称衡复风貌区)是最大的一片.风貌区占地面积7.66平方公里,分属徐汇.长宁.静安和黄浦四个区.范围东到重庆南路.黄陂南路,西到 ...

  • 荡荡马路 ‖ 跟随曾经的“小朋友”,一探“大家”居所

    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上海老底子事  忆上海老底子人 诉上海老底子情 每一座城市 都有属于自己的腔调与温度 每一座建筑 都因人与人的故事变得格外鲜活 关于年 ...

  • 陆文三 | 老房子里的故事(八)

    老房子里的故事 (八) 矮屋前,是一块空地,我们叫晒场.它是我村历史变迁的见证者,这里像一部活的电视剧一样,上演着不同时期的悲欢离合.它早先的时候是我家的菜园子,后来填平当了晒场.同时在晒场的东面建起 ...

  • 陆文三 | 老房子里的故事(七)

            老房子里的故事 (七) 我家的鸡窝自从小屋里移出来安在街沿一角后,开鸡舍门放鸡的任务就落在我的头上了,成了我一件很繁重的任务,其他季节还可,在冬天可就苦了.每天早上我必须早起,不能懒床 ...

  • 陆文三 | 老房子里的故事(六)

    老房子里的故事 (六) 约在上世纪70年代初,我家的猪栏由矮屋移到我爷爷的旧房子里去了,鸡舍也移到街沿去了,矮屋一下子显得宽敞了起来.母亲不知从哪里弄来了一台麦磨,又从二伯家搬来了一个碗橱,屋子里一下 ...

  • 陆文三 | 老房子里的故事(五)

    老房子里的故事 (五) 东阳我们画水那一带有个奇怪的现象,镬灶总是与猪栏同屋的.可能是因为从镬里洗涮下来的东西可以随时往猪槽上倒的缘故吧,方便饲猪,猪栏有猪尿沌,厕所往往又是同猪尿沌联用的.所以在农村 ...

  • 陆文三 | 老房子里的故事(四)

    老房子里的故事   (四) 楼上是我安静读书的地方,它成了我小时候的一片广阔天地.楼梯口是上下楼的地方,靠墙放着一条木头梯子,上面有两块玻璃瓦,显得比较明亮.楼梯口的左侧边放着一张非常陈旧小方桌,桌面 ...

  • 陆文三 | 老房子里的故事(三)

         老房子里的故事         (三) 大约是1973年左右,我村里才通了电.当时我家也还没有装电灯,看到别人家里亮堂堂的,心里也很想自己家里也有电灯.但母亲却说:电费贵,我们还是点煤油灯吧 ...

  • 陆文三 | 老房子里的故事(二)

    老房子里的故事 (二) 我家只有一间楼房,再加一间矮屋.楼房下是父母的卧室,放着一张花床,一张长条五个抽屉的桌子,一个柜子,在一张旧春凳上放着一对木箱.床前有一条木踏床,父母的床是我家最奢侈的东西了. ...

  • 乡下老房子要拆掉?不如把它改造,做到这几点,新房子也不如它

    中国七十.八十年代的老房子,经过几十年的经济高速发展,很多老房子都丢弃没人住,或者拆了重建,实在可惜.老房子也在其存在的历史意义,它见证了一代的生活方式. 其实老房子只要给予新的设计理念加以改造,也能 ...

  • 九位名家笔下的荷花仕女图,个个清雅神韵!

    张大千常说:"赏荷.画荷,一辈子都不会厌倦!" 张大千还自道:"眼中恨少奇男子,腕底偏多美妇人." 荷花是张大千最喜爱描绘的题材之一,仕女更不必说,而两者的意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