斋堂老粮库升级,成京西第一大原粮库

青山绿水间,黄墙蓝柱的斋堂粮库粮仓,非常醒目。近日,斋堂粮库地下仓升级改造竣工,仓容从原来的7000余吨提高到5.2万吨,提升7倍。地下库的升级,也使得整个斋堂粮库的仓容提升至9.5万吨(近两亿斤),成为京西第一大原粮库。

斋堂粮库位于门头沟斋堂镇,建于1960年代,是北京市53个粮食储备保留库点之一,目前隶属于首农食品集团旗下北京京门良实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公司。其中粮库的地下仓,与斋堂水库建设还有一段渊源。上世纪70年代,建设斋堂水库大坝时,曾在此处取土,挖下的深坑后来就因地制宜建成地下粮仓。1976年建成的地下仓,总存储量7400吨。

由于建设时间较早、技术水平落后,存在仓房单仓仓容小、仓顶严重漏雨不易维修、仓体开裂、无先进的通风熏蒸系统、计算机管理系统等问题,地下仓已无法安全储粮。

2016年起,斋堂粮库就计划利用现有场地条件,拆除原地下仓,在原址扩建一栋新型平房仓,以提高和改善仓储设施条件及仓储能力。2019年8月底项目开建,施工中克服疫情带来诸多不利因素,于今年6月完成全部建设项目内容,并顺利通过竣工验收。

三面环山,一面敞开,新建的平房仓根据地势条件依山而建,南北长120米、东西进深35米。仓体全高20米,一半处于地下,一半处于地上,可降低粮仓的自然仓温,节能减排效果显著。

过去老旧的地下仓,占地面积虽大,但建筑面积小,改造升级后在占地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建筑面积从原来的2771平方米提高到4200平方米,明显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北京京门良实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公司副总经理律宝林介绍,该仓装粮高度达16米,突破以往散装平房仓装粮高度,是目前本市乃至全国首座装粮线达到16米的现代化平房仓,设计仓容5.2万吨。项目完成后,斋堂粮库的总仓容也由原来的4万余吨,一下子提高到到9万余吨。

由于仓体进深大、粮面高,为达到入粮均匀、减少人工参与,仓内还专业设计轨道式皮带入粮机,跨度35米,设3个卸粮口。这种入粮形式也是本市第一座平房散粮仓所独有的形式。 升级改造后的粮仓还引入智能化粮库管理系统,对进粮、出粮、温度、湿度等实现“无死角”远程监控。

随着近年来本市储备粮布局调整,原粮逐步转向产区代储,本市各区原粮储存规模均逐渐减少。为保障本市粮食供应安全,根据相关规划,全北京国有粮库将保留50个左右,并向规模化、集中化发展,每个区要有一个存储能力在1亿斤(5万吨)以上的中型粮库。斋堂粮库此次地下仓改造完成后,可达到规划要求。

作为各级储备原粮的主要储存库点,斋堂粮库将为该地区乃至门头沟全区几十万人口粮食的安全、稳定提供保障,也为当地政府在灾难、疫情等突发事件发生时及时采取应急措施提供保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