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帮”到“兴”,看“万企”如何助力“万村”?
“让我们继续弘扬'义利兼顾、以义为先、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光彩精神,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踊跃投身到'万企兴万村’行动中来,努力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和奉献者,用我们的实际行动感恩党、感恩国家、感恩乡村!”
在7月16日召开的全国“万企兴万村”行动启动大会上,王均金、史贵禄、刘永好等10位企业家代表发出“让我们积极投身到'万企兴万村’行动中来”的倡议书。
2015年至2020年底,全国累计组织动员12.7万家民营企业参与“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精准帮扶13.91万个村,共带动和惠及1803.85万贫困人口,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特殊而重要的贡献。今年,“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升级为“万企兴万村”行动,并被写入年初的“中央一号文件”。
从“帮”到“兴”,一字之差,是在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地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目标任务、思路观念、工作方式、帮扶举措等方面的全面转变。在全国各地,民营企业新一轮“上山下乡”的大幕已徐徐拉开。政府部门加强顶层设计、组织引导,金融机构创新业务模式、加大支持力度,协会、商会、联盟等社会组织搭建平台、凝聚合力,民营企业纷纷响应国家号召,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行动起来,投身乡村全面振兴的大潮中。
产业升级、延展带动各类主体协同发展
2021年1月8日,浏阳河集团牵头,联合83家龙头企业,组建了湖南省旱杂粮产业联盟。联盟以带动农民发展旱杂粮产业为帮扶重点,致力于打造1-2个“万企兴万村”国家和省级产业园、3-5个示范乡(镇)、20个示范村,帮扶带动约15万农民成为“现代农业产业工人”。联盟计划在3年内,将其覆盖范围拓展到60个县,企业成员发展到300家,带动18万户农民。在此基础上,发挥产业联盟资源和资金富集优势,推动联盟核心成员成立湖湘杂粮产业集团,以年产值超400亿元为目标,带动旱杂粮全产业链升级。
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横坡村地处丘陵山区,全村826人,人均山丘荒坡1.59亩,过去农业生产只能“靠天吃饭”。2011年,平遥煤化集团与横坡村成立峰威农民专业合作社,村集体以集体资产入股100万元,农户每户入股1万元。企业聘请上海同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等专家对横坡村产业发展、乡村治理、古村落开发等进行科学规划。如今,横坡村项目每年旅游综合收入3600余万元,累计接待游客180余万人,横坡村民人均收入达17200元。企业结合各村实际,将“横坡模式”复制推广到周边14个村。截至目前,已累计投入1.9亿余元,每年季节性用工3000余人,土地流转费180余万元,劳务费1000多万元。农村面貌、农民收入、农业发展都有了显著提升。
民营企业进入乡村投资兴业,将先进的技术模式、先进的管理理念、现代生产要素等引入乡村,进一步延长产业链、供应链,开发出农业的多种功能、乡村的多元价值,催生出高效农业、乡村旅游、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现代物流等新产业、新业态。随着产业集群的规模优势不断增强,竞争力大大增强。此外,很多企业在巩固拓展原有结对帮扶项目的基础上,将帮扶项目向周边村复制、延展,惠及更多脱贫群众。
变短期帮扶为长期合作,关键在于构建企业与村集体、企业与村民利益密切联结的长效机制,将小农户与大市场有效衔接,带动产业链条上各类联农带农主体协同发展,走合作共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重庆餐饮商会积极推广“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对商会原有的40多个“万企帮万村”产业基地进行升级,从原材料直采转为精深加工,并纳入会员企业产业链。近年来,商会建设的彭水千吨紫薯粉、綦江万吨泡菜、忠县万亩竹笋、荣昌万头生猪等产业基地,都是由村民主导,会员企业提供技术培训、品牌塑造和消费采购。目前基地年产值超过8000万元,会员企业每年采购2000万元。
多元合作模式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走进山东省青州市的九龙峪景区,仿佛置身于森林的海洋。起伏的山岳间,精品民宿、游乐休闲、研究教育、观光农业、颐养康疗等多个版块,令人应接不暇。这个覆盖2个镇12个村的4A级景区,是由青州籍企业家陈欣良回报家乡,总投资50亿元建设而成。
桐峪沟村新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姚媛 摄
桐峪沟村原本是一个闭塞落后的小山村,企业将土地全部打包流转,并整体规划建设新村,打造102套鲁派民居,村民不花一分钱就搬入了新居。如今,景区年接待游客60万人次、拉动周边经济达1.5亿元。村民年人均纯收入由8900元提高到3.5万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由3万元增加到100多万元,新村先后获评山东省最宜居乡村、山东省美丽村庄示范村。
这是一个村企联建、合作共赢的典型例子。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到乡村建设中来,投资建设农田水利、农村路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等项目,既“扮靓”了村庄,让村民实实在在地受益,又为企业拓展了发展空间,也有效地促进了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民营企业有着决策机制灵活、市场反应灵敏、配置资源高效的优势,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探索出了形式多样的帮扶模式。
“在二十多年扶贫开发过程中,我们感受最深刻的是,人才短缺是乡村发展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新希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永好感慨地说。2018年,新希望集团发起“十万绿领新农民培训”项目,计划用五年时间培训十万职业农民。截至去年底,已线下培训6.1万人,并总结形成“5+N”特色培训体系。
上海市复星集团开展的“乡村医生”公益项目,以帮扶乡村医生为切入口,开展乡村医生技能培训、村卫生改造升级、医疗保险保障等方面的建设,致力于解决贫困人口的基本医疗保障需求。
2012年,李士强辞去河南亿星实业集团董事长职务,回到家乡当选沈丘县李寨村党支部书记。在企业带动产业兴村、生态美村的同时,李士强和村“两委”着力抓好民风建设,在7个村民组和11个村集体产业设立党小组,为全村30名无职党员“设岗定职”。签约“百佳支部联盟”,与全国先进村开展支部联建。在党支部领导下,设立村民红白喜事管理小组等9个村民自治小组,努力形成组织完善、民心凝聚、村庄和谐、高效有序的治理效果。
相比之下,“万企兴万村”的涵义更加丰富。民营企业通过形式多样的合作模式,广泛参与到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的全面振兴中来。不仅要打造富民产业,还要注重乡村的整体发展。在吸纳群众就近就业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合作社负责人、致富带头人、乡村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在改善乡村人居环境的同时,还要用优秀的企业文化来影响帮扶村,改善乡村治理。企业广泛将参与到乡村医疗、教育、村民服务、养老助残、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事业发展中,为乡村振兴蓄势添力。
系统谋划引导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在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中,要保证企业有效参与,需要财政、金融、土地、人才、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多方面的支持,这就要求政府进行系统谋划、有力引导,确立坚实的组织保障,形成左右联动、上下贯通的支撑格局。
今年5月,四川省制定了《四川省关于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的实施意见》,统筹“十个结合”,实施“十个一批”任务,力争到2025年,组织动员1万家民营企业和商会,助力1万个行政村稳定巩固脱贫成果,为乡村全面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截至今年3月,江苏省已有近7000家民营企业、商会与5600多个村签订联建项目协议6000多个。江苏省建立健全了责任传导、部署推进、调研核查、宣传激励、信息使用、服务跟踪6项机制,推动组织动员、村企对接等基础性工作扎实开展。针对企业反映用地难等问题,明确“落地园区,利归乡村”“新增建设用地不少于5%用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项目”等举措。
湖北省多地已初步探索出切实可行的推进方法,武汉市全面开展“三乡工程”,襄阳市、黄冈市、随州市动员“能人回乡”,宜昌市推进“村企结对全覆盖”,荆门市推广土地流转、入股分红、电商消费等“六种模式”。
银企联动是重要支撑。中国农业银行与全国工商联共同推出“联企兴村贷”金融服务模式,专门为“万企兴万村”行动优质下乡企业和带动的整个乡村产业链条,提供有力的信贷支持和综合金融服务。
近期,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局签署了三方战略合作协议,与中国农业银行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通过在机制、行动、资源上协同,为民营企业参与行动创造良好环境;在政策、模式、担保上创新,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姚媛
原标题:全国“万企兴万村”行动启动——从“帮”到“兴”,民企再发力
监制:李国龙 编辑:陈艺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