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适宜技术——拔罐,有哪些禁忌?
是以罐为工具,借助热力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 使之吸附于腧穴或应拔部位的体表,使局部皮肤充血、瘀血,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常用于感冒、头痛、不寐、肩凝症、腰痛病、项痹病、胃脘痛病、痛经及带状疱疹等疾病。
目前常用的罐具种类很多,如:竹罐、陶罐、玻璃罐和抽气罐等。拔罐方法有火罐法、煮罐法、抽气罐法等,其中火罐法最为常用。操作时用镊子夹住95%的酒精棉球,点燃后在罐内绕1~3 圈再抽出,并迅速将罐子扣在应拔的部位上。这种方法比较安全,但须注意的是点燃的酒精棉球切勿将罐口烧热,以免烫伤皮肤。
根据病情需要,在具体运用火罐时,还有留罐、走罐、闪罐、刺血(刺络)拔罐等方法(具体操作可参照孙国杰主编《针灸学》的相关章节)。
拔罐后将罐子吸拔留置在施术部位5~10 分钟,然后将罐起下。
一般用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的部位,如腰背部、大腿部等。一般选用口径较大的玻璃罐,先在罐口或欲拔罐部位涂一些凡士林油膏、液体石蜡等润滑剂,再将罐拔住,然后用右手握住罐子,上下往返推移,至所拔部位皮肤潮红、充血甚或瘀血时,将罐起下。
将罐拔住后,又立即取下,再迅速拔住,如此反复多次地拔上起下,起下再拔,直至皮肤潮红为度。
将应拔部位的皮肤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或用皮肤针叩刺,然后将火罐吸拔在点刺的部位上,使之出血,加强刺血治疗的作用。一般针后拔罐留置5~10 分钟。
(一)感冒
感冒是常见的外感疾病,四时均可发生,尤以冬、春季气候骤变时为多。表现为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本病的发生是因病邪侵入人体肌表所致。邪气乘虚由皮毛、口鼻而入,偏寒者,则致寒邪束表,肺气不宣,阳气郁阻,毛窍闭塞;偏热者,则热邪灼肺,腠理疏泄,肺失清肃。其诊断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有关标准。本病相当于西医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
治法:
取背部督脉和膀胱经穴为主。走罐及留罐法。
操作步骤:
患者取俯卧位, 暴露背部, 在督脉和膀胱经上均匀涂抹液体石蜡等润滑剂,用闪火法拔罐,将火罐扣在督脉上, 然后医者用右手握罐,以左手扶住并拉紧皮肤,上下往返推罐 3~5 次,待皮肤潮红, 再将火罐分别移至两侧的膀胱经, 用同样的方法在两侧膀胱经上各走罐3~5 次,最后将火罐停于大椎、风门、肺俞等穴, 留罐10 分钟后起罐。起罐后,擦净润滑剂。
特别提示:
此法选用的火罐不要过大,操作时应注意轻吸, 勿刺激过强,皮肤潮红即可。操作完毕后,嘱患者注意覆盖背部,勿使背部受寒。
(二)腰痛病
腰痛病是以自觉腰部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病证,表现为腰部重痛、酸麻,拘急不可俯仰,或痛连臀腿。本病的发生主要与感受外邪、跌仆损伤或劳欲过度等有关。其诊断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标准。本病相当于西医的腰部扭伤、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背肌筋膜炎等。
治法:
取腰部督脉和膀胱经穴为主。走罐及留罐法。
操作步骤:
患者取俯卧位,背腰部皮肤充分暴露。先在背腰部正中均匀涂抹液体石蜡等润滑剂,用闪火法将中号玻璃罐扣在督脉上,医者左手扶住患者肩部,右手握住火罐,缓慢沿督脉推进或拉回,如此往返推拉10~15 次,反复操作,直至皮肤深红或紫色为度。然后于腰部脊柱两侧同法操作。起罐后,擦净润滑剂。1 周1~2 次,5 次为一疗程。
(三)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是由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沿周围神经分布的群集疱疹及神经痛为特征的病毒性皮肤病。表现为患部有束带状刺痛,皮疹呈簇集状水疱,水疱如绿豆或黄豆大小,中间夹以血疱或脓疱,排列如带状,多发生在单侧。疱疹在2~3 周后渐见干燥结痂,最后痂退而愈。本病的发生主要与肝郁化火、过食辛辣厚味、感受火热时毒有关。其诊断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标准。本病相当于西医的带状疱疹。
治法:
局部取穴为主。刺络拔罐法。
操作步骤:
用75%的酒精消毒患处,在疱疹聚集处用三棱针或粗毫针进行围刺,以稳、准、快的手法刺破皮肤,迅速以闪火法拔火罐,留罐5~10 分钟,酌情每罐令出血5~10 毫升,至疹色渐成暗红色后起罐,用消毒干棉球擦净局部。隔日1 次,一般治疗2~4 次。
特别提示:
操作完毕后,嘱患者穿宽松衣服,避免摩擦患处, 勿洗浴。此法应特别注意火罐的清洁与消毒。
1、严重的心脏病患者。
2、患有出血性疾病者。
3、肿瘤患者。
4、患有活动性肺结核者。
5、孕妇。
6、高热抽搐者。
1、拔罐时要选择适当体位和肌肉丰满的部位,骨骼凹凸不平,毛发较多的部位,火罐易脱落,均不适用。
2、拔罐时要根据所拔部位的面积大小选择大小适宜的罐, 操作时动作必须迅速,才能使罐吸附有力。
3、拔火罐时注意勿灼伤或烫伤皮肤,若烫伤或留罐时间太长而皮肤起水泡时,小泡勿需处理,仅敷以消毒纱布,防止擦破即可。水泡较大时用消毒针将水放出,用消毒纱布包敷,以防感染。
参考文献
1、孙国杰.针灸学.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2、石学敏.针灸学.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3、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