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空间尺度土壤质量评价研究进展与启示|研究
导 读
土壤质量的含义及其评价尺度,可以因管理和使用土壤的目的不同而异,尺度问题已成为土壤质量评价研究的重要视角。
作者:杨淇钧,吴克宁,冯 喆,赵 瑞,张小丹,李晓亮
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自然资源部土地整治重点实验室
来源:《土壤学报》2020年第57卷第3期,转载自土壤学报公号(2020年4月28日)
土壤质量的含义及其评价尺度,可以因管理和使用土壤的目的不同而异,尺度问题已成为土壤质量评价研究的重要视角。目前国内外研究主要集中在某一特定土地利用类型下或者农耕条件下的中小空间尺度土壤质量评价,而大空间尺度相关研究相对缺位,难以满足日益迫切的广域空间土壤资源管护需求。
为了识别土壤质量评价的核心内容、大空间尺度研究的方法论特征与发展趋势,本文基于概念辨析构建了土壤质量评价相关概念认知框架(图1),通过文献统计明确了大空间尺度的具体范围,综述了国内外10余个在全球、大洲、国家和地区等4个尺度上具有代表性的理论研究,比较了加拿大、法国、新西兰、英国和我国的土壤质量调查与监测实践案例。
图1 土壤质量评价相关概念认知框架
主要结论如下:(1)土壤质量评价研究的大空间尺度范围具体涵盖全球、大洲、国家和地区等4个尺度,这类研究基本遵循了“制定评价目标—明确评价对象和涉及的土壤功能—选取评价指标与评价模型—输出评价结果”的技术路线,在评价目标、对象和指标选取等方面侧重反映土壤的自然资源属性,通常指标体系涵盖了能反映土壤本底属性的固有质量指标,指标总数较少(约6~12个),常见综合评价模型应用。(2)土壤功能分解与表达逐渐成为土壤质量评价的核心,基于其建立的评价目标到土壤性状与过程的映射,驱动了这类研究的多维度、多尺度发展。(3)土壤质量和耕地质量分属环境质量、管理工具,两者内涵具有本质差异,应加以区分。
作者结合开展具体研究时的体会和当前我国土地评价研究热点问题,判断了大空间尺度评价目标识别、数据获取与整合等关键问题,并提出初步突破路径;讨论了耕地质量评价与土壤质量评价分解、耕地功能与土壤功能分解的耕地质量评价的新思路。
文章建议从以下方面开展研究:
一是分析对应复合管理目标的土壤资源空间变异特征,实现广域空间土壤质量统一评价;
二是根据土壤功能分布、土壤类型特征及土地利用方式,识别相应的土壤胁迫风险与土地适宜性,提出广域空间土壤资源分区利用与保护策略;
三是通过多源地学数据集成与基于土壤功能的评价模型研发,明确大空间尺度土壤质量演变的发生条件、过程、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协同大、中、小空间尺度研究以探明土壤质量评价的尺度效应。在自然资源统一管理新形势下,中国应吸收各国经验,尽快开展全国第三次土壤普查,建立国家尺度土壤质量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