棧橋
到青島,不能不去棧橋。
那次登上棧橋,已是上午11點多了。那是夏秋之交,夏日冉冉盡了,秋陽悄悄來著。橋上有點海風,風不大,潮水已經退去,棧橋兩邊沙灘開闊,灘上滿是趕海挖蛤蜊的遊人。成群的海鷗接待遊人,遊人給它們餵食,以致越來越多的海鷗飛來,即便遊人身邊,也飛而不去。我第一次感受到人與鳥,可以是這樣的親密和諧!
兒子告訴我:棧橋是青島的名片。現在的棧橋長440米,由海岸延伸到大海,有“長虹遠引”之譽。可最初不到一半,棧橋1893年為清朝總兵章高元所施,那時是膠州灣軍事防地最早的軍用人工碼頭。章高元在青島灣建築一座海上棧橋的意義在於建一條海上軍火供給線,就此扼住膠州灣的咽喉。這一舉動此後不久即被證明是有遠慮的。但看得遠又怎麼樣?1897年11月德軍遠東艦隊從上海趕至膠州灣奔襲時,棧橋依然成了擺設,成了德軍藉口軍事演習的通道,德軍從棧橋登陸,棧橋成為青島德國租借地時代。後來收回,經改建、整修,添色,橋南端還築半圓形防波堤,堤內是一座具有民族風格的兩層“八角亭”。
兒子敬業,求進步,愛國、愛家、愛自己,大學畢業剛參加工作就入黨了。我十分感激兒子在我遊棧橋中穿插的話,中國有不少名勝古蹟,與我們這個民簇,差不多曾受到夷人的覬覦,有過不同的災難。
走近“八角亭”,金瓦朱壁,盔頂飛簷,仰頭可見“回瀾閣”三個筆力雄渾的大字。進入閣內,沿螺旋樓梯登到樓上,四周盡是寬敞的大窗,放眼望去,棧橋酷似一枚銀箭,從海岸筆直一條,射向碧藍大海。又像一個“個”,最南端的“回瀾閣”,立於“個”字形的橋頭,煞是氣勢!
“是日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哪里來回瀾?”我喃喃自語。
兒子解釋說:“你很少來到海邊,只見風平浪靜。其實海的性格多變,漲潮時,海浪拍岸,激起數米巨浪,推波湧浪,轟然作響,怎麼不是'飛閣回瀾’?”
從”回瀾閣“下來,我倚著棧橋憑欄,留了個影。
我後悔這次沒有給海鷗準備禮物,還想來棧橋,感受成千上萬的海鷗在我頭上低飛回翔,與蔚藍的天,遠處的碧藍的海;甚至我還想在一個秋天漲潮的時候,來感受一下那驚濤駭浪,飛濺棧橋,拍打回瀾閣的壯觀!
於是,入夜,我和家人又一次來到棧橋。
“那是海爾!”“那是德國人的建築!”兒子指著海岸邊的樓閣說。
斜倚在棧橋北頭鐵欄上,不斷轉換視覺:燈塔、樓閣、古跡、街市、大海,總有一種留連忘返的夜色的美的對稱的感受:華燈齊放,青岛的景致都倒影波光粼粼中,與遠處的“琴嶼飄燈”遙相輝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