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园林植物病害易发、难防还难治!
正反叶面白粉点,扩大成圆白粉斑;
温暖高湿连成片,很像叶面撒了面;
后期严重成黑点,叶片易脆功能完。
以上“打油诗”描述的正是易发、难防、难治的“白粉病”!
“白粉病”无人陌生,从农田到园林,有植物的地方多半就有它的身影。
植物一旦染上白粉病,发展快、根难除,往往造成严重的影响。眼下正值春夏之交,各地气温上升较快,昼夜温差较大、栽培环境干湿变化比较频繁,极有利于白粉病的发生,防和治要同时举措。
1
白粉病主要危害大叶黄杨、月季、黄栌、紫薇、丁香,国槐、狭叶十大功劳等植物,危害的部位有叶片和嫩梢,也危害枝条、叶柄,花蕾、花芽等,这些部位感染白粉病后,主要表现有:
1
叶片出现退绿斑,初期不仔细辨认,很难发现;→之后,植物叶片上能看到白色菌丝;→之后,叶片上有白粉状斑点相互融合;→最初是叶片正面→再到叶片背面。
2
幼嫩枝梢染病后也覆有白色粉斑,使新梢发育畸形,病芽不能展开或产生畸形花,新梢生长停滞,使植株失去观赏价值。
最后整体叶片布满白粉,无法正常光合作用和呼吸,叶片卷缩、枯黄死亡。
3
花受到感染以后,植物开花的花瓣或者花蕾上形成类似于白粉类的物质。
4
白粉病的白粉在不同的植物体上表现不同,白粉以及白斑的形状也有所差异:禾本科植物上成条点状,白粉有时稀薄或不明显;木本植物上呈现比较浓厚的毛毡状。
1
易发/难治的原因
1
1.温度
一般为春秋两季发生,秋季更重。同时适宜发生温度范围大,环境温度18℃~30℃均可发生白粉病,在20~24℃时,最有利于白粉病的发生和流行;温室环境特殊,所以周年可以发生。
2
2.湿度
白粉病对湿度要求不高,它虽然喜欢温暖潮湿的环境但是也比较耐干燥,空气湿度在25%~85%都可以存活,但最适宜繁殖的湿度是35%~45%。
3
3.土肥环境
氮肥施用过多,缺钙或过干的轻沙土,都有利于白粉病的发生。
4
4.生长环境
隐蔽、窝风地,通风不良的环境;或植物徒长严重、密植均有利于白粉病的发生。
5
5.抗性产生
白粉病病菌很容易产生抗性,这也导致白粉病很难防治。
6
6.治疗的时间太迟
白粉病发病初期,白粉斑点在1~3mm时,及时跟上药剂防治,一旦病斑扩大,一方面是大量的白粉孢子已经成熟,会造成快速扩散;二是叶片内细胞的营养已经被白粉孢子榨干,抗病能力大大下降。当病斑扩大或大面积暴发的时候,受大量叶片的阻挡,药剂难喷均匀,防治起来难度就大了。
7
7.持续用单一药剂
白粉病病菌本身就很容易产生抗性,一种药剂多次使用,这样一来病菌抗药性只会更强。
8
8.未进行多方位综合防治
药剂防治要趁早,同时在发病前要通过加强栽培管理如合理水肥、及时修剪、改善通风透光等创造一个不利于白粉病发生发展的环境。
1
防治须做到
1
1.改善通风透光条件:种植密度适宜,及时修剪、清除残枝病叶。
2
2.平衡施肥
施足经过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增施磷、钾肥,避免因氮肥过量而贪青旺长。如使用园林专用肥“乌龙珠”,含有氮磷钾和有机质,满足和适合园林植物的生长需求。
3
3.尽早防治
白粉病菌落在叶片上即可发芽侵入,1天叶片表面就可长出菌丝体,5天侵染处形成白色菌丝丛的病斑,7天病斑老熟并产生分生孢子飞散传播。此时病菌繁殖数量快,病害流行也快。所以,在病害发生初期进行防治是十分重要的。
病害的发生往往也是伴随植物生长的菌原数量的积累过程。因此,在每一个生长季节的初始就采取措施,把病菌数量始终压制在最低水平,即便是在白粉病易发时期,防治起来也不会太难。等到白粉病已经爆发再找所谓的特效药,是最愚蠢的应对策略。
4
4.选择合适药剂
根据植物生长特性和病害发生阶段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杀菌剂。
石硫合剂主要用于发病前保护,对白粉病几乎无治疗效果。
苯醚甲环唑、腈菌唑、丙环唑等,对白粉病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但还要考虑这些药剂对植物的安全性以及对病害的抗药性。
防治白粉病选用莱恩坪安御锈,高效悬浮剂,兑水300-400kg进行喷雾,在水中溶解均匀,悬浮率高,具有内吸作用,兼具保护和治疗双重功效。
御锈
5
5.加大喷水量
白粉病菌的分生孢子本身含水量高,在湿度较高时,极易吸水破裂死亡。所以,低浓度、大水量喷药,将叶面全都喷湿,会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END
本文撰写排版:王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