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一家初创型公司,值得加入?
这是我的第290篇原创
1
面试时看到的样子
不等于全部
面试是个技术活,也是一个持久战,而很多时候你完全可以从面试过程中窥探一家企业值不值得加入。
从个人层面而言,你需要对自我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认知,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现有的条件是什么,以及根据现状能做什么成绩来。
从行业层面而言,你需要了解你所面试的企业背后代表的行业发展趋势,趋势虽不可主导,但可以预判,比如高速发展的行业就是趋势。
在这里,我们不妨从入职前的招聘面试部分来进行判断,在这里我给你提供5个角度:
1. 招聘职位
看公司,第一眼看的就是职位描述,而这里又包含了“岗位职责”和“任职要求”。
一个逻辑清晰条理分明的招聘官,会详细列举岗位职责和说明,比如在这个岗位上你需要做什么事?需要配合什么部门做好什么工作?后续还需要参与哪方面的管理等等。
一个严谨而清晰的职位描述很能考验招聘官的水平和表达,也侧面而言,也可以看出这家企业本身做事的一个态度。
反之,如果在职场描述上含糊不清,说不出任何重点,满屏看下来就是:
“高薪招人”“期待英才”“福利好前景广”“有期权给干股”各类无法实际表达的内容。
而对工作的事情只字不提模糊带过,说明这家企业自己本身要么就是没有什么核心业务,要么就是根基不稳没有什么可以说的。
2. 人员架构
在观察企业过程中,有一个点不妨可以注意下,也就是企业招聘的人员结构,比如一家人员架构成熟的互联网企业,会涉及以下几个岗位:
技术、产品、销售、运营、设计、市场、行政、管培生or实习生等。
当然,每个公司根据自身业务也会进行不同的设计,比如某电商公司对外招聘的可能更多的就是:
电商运营、直播运营、信息流推广、短视频运营等等。
但如果你看到一家企业人员架构和自己行业基本不符,比如一家做新零售线上服务的企业,在大量招聘地产招标专员,很大程度上说明这个岗位本身就不是这个企业的核心岗。
如果一旦加入,后面所担任的也不一定是核心业务,就很容易被职场边缘化,对后续职场发展也非常不利。
3. 薪资说明
很多初创企业,本身就没钱,但又想招到优质人才,就很喜欢在薪资说明中搞小动作,比如:
一个“活动策划”在新一线城市为例,7~10K算是比较合规的,但是这个企业一上来就说我们公司活动策划岗10K起。
一分价钱一分货,多出来的价钱企业总会想办法拿回去的。
如果你看到高于市场行情的薪资条件,先不要急着心动,有可能这个企业是急招人,或雇主压根没想给这么多钱,最后面试的时候,对方很可能说:
“我们是10K起,但是我们底薪4.5K,其他的提成+绩效+补贴+全勤,如果都达标月薪过万不是问题。”
好的企业就好在敢于和你实实在在谈钱的问题,该多少就是多少,薪资结构和说明也会明码标价写的清清楚楚。
而不友好的企业大多会虚报薪资,先把你骗进去再说,再给你设定一个严苛甚至比较难完成的业务条件,让你基本上每月拿底薪度日。
在这里也多说一句:
不要怕什么谈钱伤感情,你出来找工作第一要务就是赚钱养活自己,如果一家企业在薪资问题上都能和你不兑现承诺玩虚的,建议还是慎重考虑。
4. 业务说明
初创型公司往往很容易犯一个错误就是,很多时候自己核心业务都没有成熟运行起来,就开始想着大批量招人,我就遇到过连一单业务都没有的公司,就开始着急忙慌的招人,结果进去之后发现完全没有业务可做。
一般正常情况下,因为是先赚到钱了,后来发现人工不够,所以加大人工投入扩大生产。
现在很多初创型公司可以说是本末倒置,一开始没有业务、业务线不成熟,在没有任何盈利的前提下盲目招人,最后盈利模式跑不通,就开始拼命裁员。
你看,职场人最宝贵的时间全被耽误了。
所以,面试的时候多问一嘴:
贵公司核心业务是什么?盈利情况如何?
不要怕没礼貌,能赚到钱的企业对方会有底气告诉你,没赚到钱的公司才会顾左右而言他。
5. 公司地址
很多人找工作其实很容易忽略一个点,也就是公司地址。
其实一个公司地址的选择,也大概可以反映这个公司背后的一些信息。
比如以我之前所在的深圳为例:
互联网企业多聚集在南山深大、科技园等领域;
外贸企业多分布在蛇口、盐田等港口地区;
金融企业多驻扎在福田CBD等商务区;
初创企业多在宝安、龙岗、龙华等地区;
电子产业多在坂田、华强北等区域。
如果你选择的一家企业,公司地址离上述的产业集群分布区域特别远,去面试可能连公交车都没有,或者在一个特别偏僻的工业区。
说明要么就是刚刚成立没多久,要么就是没有认真选择办公地址。
而这2个假设对求职者而言,都不是什么好信息。
2
赚不到钱也学不到东西
才最可怕
如果,你选择的一家初创公司在上面5个细节中,能通通过关,那么恭喜你。
你来到了第2关,也就是在入职过程中,你还是有机会去判断这个企业该不该加入。
可能有很多人说,今年情况不一样,能找到一份工作就不错了,为什么还有挑三拣四?
其实,这并不是故意挑剔,而是让你在最大程度上避免辛辛苦苦找工作,最后发现不合适又跳槽接着找工作的死循环。
职场人最不该被浪费的就是时间,浪费一天就是一天,这是多少钱都买不回来的。
现在连离婚都有30天冷静期,在最开始的时候多花点时间认真考虑下,又有什么错?
在这里,我从入职后的工作部分来进行判断,在这里同样给你提供4个角度进行参考:
1. 入职办理
别小看入职办理这个环节,很多求职者觉得入职能有个什么名堂?这里面学问可大了,先回想下,你上一次去公司办理入职手续的时候是什么流程?
有没有和你签试用期合同?
合同里的有没有写清楚薪资结构?
是按最低工资写还是写真实工资?
有没有让你签署竞业协议?
不要觉得这个和你无关紧要,上面每一条将来都有可能是割你肉的刀。
为什么很多企业会在合同上给你写最低工资,而不是写你的真实工资?
因为一旦发生裁员事件,他们只会按照这个标准给你赔付经济补偿。
而实际上我国《劳动法》规定:
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如果按《劳动法》上写的月工资来赔付,企业方当然是希望当初给你写的越低越好,这样他们就可以少赔付一点钱了,这重要的是还可以少缴税。
2. 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在很多人看来就是一个非常务虚的存在,但实际上它也可能会影响你的职业发展。
每个不同的行业,企业文化都不一样。
互联网行业讲求创新开放,国企就可能比较注重流程化和层级,外企则更多需要向上级汇报。
如果你在面试的过程中,发现一家互联网企业表现出来的样子是一派死气沉沉,毫无活力。
那基本上可以断定,招聘平台上写的“工作氛围好”“工作开发有活力”都是随便写写而已。
还有诸如企业文化比较奇葩的,比如:
狼性文化,其实就是暗示员工多付出;
加班文化,到点了大家宁愿摸鱼都不走;
家人文化,嘴上喊家人扣你绩效是敌人。
企业文化说简单点,其实就是一个企业的精神内核,那种表面上各种伟光正高大上的口号听听就好,但如果真的到了毁三观或者伤害安全和利益的地步了,建议慎重考虑。
3. 领导风格
最近,其实看到很多公号都在写“职场PUA”,在这里多说一句。
一个领导的风格,其实也暗藏了这个领导的格局。
工作这么多年,我确实也见过一些优秀自律且待人温和的领导,但这样的领导毕竟可遇不可求,最让我反感的就是那些自己能力不行还各种打压下属的领导。
你做的好,功劳风光全是他的;
你做的不好,总结会议你背锅;
习惯性否定,就是不让你痛快;
听不得反对意见,就要一言堂。
我以前写过一篇文章,说的是真正厉害的领导是不怕下属能力强过自己(原文链接),只有那些能力一般的领导只好通过否定你,来彰显自己优越感和权威感。
遇上这样的领导,我建议要么苦练能力快速提升自己,要么事无巨细按照他的来。
但话说回来,柿子挑软的捏,他要否定打压你一样会有各种理由。
4. 投入产出
上面我也说到了,不要怕什么谈钱伤感情,你出来找工作第一要务就是赚钱养活自己,如果一家企业在薪资问题上都能和你不兑现承诺玩虚的,建议还是慎重考虑。
在工作过程中,如果你辛辛苦苦做了一个月,发现最后公司以各种名义克扣工资,甚至到手还不够吃饭和交房租,那这样的辛苦又有什么意义?
那说明你的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刚刚毕业的时候谁都很难,但这并不代表你可以委屈自己。
这世上没有一家公司离开你就活不下去了,既然如此,你可以思考一下:
如果按自己的能力和条件,在职场上有更好的选择和配置,为什么不努力向上走一步,给自己一个更好的未来?
毕竟,职场上最痛苦的,无非是既赚不到钱,也学不到东西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