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六病版《伤寒论今释》之表部部证之葛根汤证第32条
三部六病版《伤寒论今释》之表部部证之葛根汤证第32条
表部病辩证
一、太阳病
二、厥阴病
三、部证
葛根汤证
3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云用后第四方
成氏云:伤寒有合病,有并病。本太阳病不解,并于阳明者,谓之并病。二经俱受邪,相合病者,谓之合病。合病者,邪气甚也。
方有执《伤寒条辨}云:必,定然之词。自,谓自然而然也。伤寒无他故,自然而然下利者,太阳阳明合病。经中之邪热甚,胃气弱,不化谷,不分淸,杂进而走注,所以谓之必也,但以葛根汤泻经中之寒邪,而以不治治利也。
渊雷案:
旧注皆谓有太阳证又有阳明证者,为太阳阳明合病。今验之方药,葛根汤但治太阳证兼下利者,若有阳明证,辄不效。然则合病之说不足据也,辨在阳明篇二百二十七条(经方中医程医生注:398条本之第219条)。本条殆以下利为阳明里证,故谓之合病耳。其实,此证之下利,初非大小肠本身之病,何以知之?治方用葛根之升津,知津液之不上升,不外达。病属表证,知正气抗病之势,固欲祛毒外出肌表,体内积有祛毒之力,欲出而未能竟出,则迫及肠中之津液,下注而为利矣。是此证之下利,正由表证造成,非里证也。葛根汤以芍药破毒害性物质之结,且以缓弛腹内组织血管之挛急,以麻桂开汗腺而祛毒出表,以葛根输达津液,使消化管中之营养液,吸收于血管,灌输于肌表,则项强自除,下利自止。至于麻疹、天花、猩红热等,其毒害性物质必须排泄于肌表者,得葛根汤,则疹点亦随外达之津液而透发。由是言之,东洞创葛根加大黄汤,其未达古人立方之意乎?葛根汤,所以吸收津液,灌输于肌表,大黄所以急速排除肠内容物,使津液不及吸收。仲景方,未有葛根与大黄并用者,亦未有发汗与攻下同方者。贤如东洞,不免小疵,甚矣方伎之难也。
下利有寒有热,葛根汤治热利之有表证而无汗者,不可以治寒利。《明理论》云:下利家,何以明其寒热耶?且自利不渴属太阴,以其脏寒故也(二百八十条)(经方中医程医生注:398条本之第277条);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也(三百七十七条)(经方中医程医生注:398条本之第373条);故大便溏,小便自可者,此为有热(似二百三十五条存疑)(经方中医程医生注:398条本之第229条);自利,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此为有寒(二百八十五条)(经方中医程医生注:398条本之第282条);恶寒脉微,自利清谷,此为有寒;发热后重,泄色黄赤,此为有热,皆可理其寒热也。
原注一云用后第四方者,谓用葛根黄芩黄连汤也。《千金翼》亦注云:一云用后葛根黄芩黄连汤。盖二方皆治热利,无汗恶寒,表热盛者,宜葛根汤。汗出而喘,里热盛者,宜葛根芩连汤。
《漫游杂记》云:一儿年五六岁,病天行痢二日,发惊痫,直视挛急,身冷脉绝,医将用三黄汤。余止之曰:痫发于初病时,腹气坚实,虽危不死。今外证未散,而用三黄汤,则痢毒郁积(案:当云表热内陷),将迁延数十日而不愈,彼时腹气虚竭,再发痫,则不可救矣。今日之证,唯须发散耳。乃以葛根汤发之,稍加熊胆,经五日而痢愈,痫不再发。
渊雷案:
观于此案,有当注意者二事焉。其一,小儿得急性热病,热高者,往往发痉挛,时医谓之急惊风,其实非真正脑病,急解其表热,则痉挛自止。其二,病有表里证者,当先解其表,表解而里未和,然后乃攻其里。此皆治病之大法,学者宜拳拳勿失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