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米菜园”为何成为校园网红打卡地|大自然|植物|同济大学

  5月18日是上海小学四、五年级、初中预备年级、初一高一约60万中小学生返校复学首日。回到久违的校园,这个季节,同济大学附属实验中小学“一米菜园”里多年生长的草莓长势旺盛。户外活动时,孩子们到“一米菜园”走一走、看一看,成为校园网红打卡地。

  位于嘉定安亭的同济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和小学,以“一米菜园”为实践基地,开展贯通课程,从学习劳动技能、培育劳动习惯中,提升科创探索的综合素质。今年在线学习期间,水培植物课、居家烹饪美食大比拼,让劳动教育渗透居家在线学习,重返校园“无缝衔接”。

  【五年能为家人烧一桌可口饭菜】

  最近一场校园在线美食烹饪达人比赛中,同济大学附属实验小学学生张书悦脱颖而出。张书悦不仅是学校里的小明星,还是一位劳动能手。居家学习期间,她每天坚持整理、打扫自己的学习小天地,还跟着奶奶学做菜。母亲节前夕,她亲手给妈妈做了一道色香味俱全的番茄炒蛋,获得连连称赞。她爱探索,喜欢研究科技小制作,热爱阅读,创编了校园原创绘本《三只小兔》。

  自2016年建校起,学校就开展了富有特色的一米菜园课程,面向全体学生,通过种植物、玩植物、探究植物,丰富学生体验农事劳动的经历,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根据“一米菜园”四大生态区的功能划分,确立“环保九宫格”和“大丰收梯田”为“小蜗牛”种植实践基地。一年级种大蒜,二年级种向日葵,三年级种番茄,四年级种玉米,五年级种草莓……根据年段特点,结合“自然”“探究”学科特色,坚持学科育“劳”,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种植体验中学习劳动技能,在主题活动中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在实践探究中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立足“一米菜园”学校还开展了“智造小农家”项目化学习,鼓励孩子到社区根据需求,设计菜单,种植后义卖蔬菜。自己种的菜,吃起来更有滋味。“小蜗牛”美食行动中,不同年段的学生能在家长指导帮助下,学习烹饪技能,把菜园里的菜端上自家小饭桌。一年级学煮饭,二年级炒青菜,三年级学做番茄炒蛋,四年级煮小排玉米汤,五年级尝试油爆虾……这里的孩子经过五年学习和实践,能给自己和家人做一桌营养均衡、美味可口的饭菜。

  美好生活,劳动创造。蔬菜包装袋能让“一米菜园”的菜更好送到市民手中,围裙可以避免将油渍溅到衣物上……生活中需要很多小物件帮忙,结合生活实际,鼓励孩子们观察生活,发现需求,发挥创意,设计生活必需品。比如:一年级设计“一米菜园”纸质包装盒,二年级设计买菜环保袋,三年级制作创意围裙,四年级探索香皂制作,五年级开展综合创意行动,通过勤劳的双手、智慧的大脑,让生活更美好。

  “'一米菜园’是同济附小一片特殊的育人试验田。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激发劳动兴趣,发展劳动技能,培养责任意识。'一米菜园’也是一门融自然、生物、劳动、科创和户外教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程团队不断探索学段贯通、五育并举的综合实践活动设计,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劳动、热爱生活。”同济大学附属实验小学校长王建芳说。

  【探究“一米菜园”成科创达人】

  同济附中九年级学生陈怡娴喜欢生物。劳动课程中的植物水培试验中,她意外发现:使用海绵培育幼苗时,幼苗生根后,会产生黏绵现象。这就导致定植移苗时,幼苗根易被拉断。于是,她开始思考如何找到一种海绵,可以使孔隙度增大,解决植物水培过程中黏棉现象,减少绿藻增值堵塞孔隙现象,并且不会对环境产生危害。

  陈怡娴设计了一种孔隙较大的海绵,不仅能够容易拉扯,而且不易积累杂质,有利于植物根部的“呼吸”。她同时找到了解决海绵对环境污染的办法,获得第17届上海市百万青少年争创“明日科技之星”评选活动创意奖。今年居家学习期间,她的探索没有停,学校将生物探究的课程搬至线上持续进行。

  同济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和小学,两校一墙之隔。“一米菜园”不仅是一个“户外教室”,更是孩子们喜爱的网红打卡地。园艺学习之外,以动手操作和亲身实践实施劳动教育,让学生参与学校花园建设过程中,将各个学科有机融合,自然而然地运用生物、化学、科学、语文、美术、劳技等多个学科相关知识。

  你了解每天伴你学习的校园植物吗?“身边的植物”这一主题中,学生通过校园实地观察,采集标本,收集资料,利用地理学科知识,通过对经纬度、地域差异等解释为什么校园里有这些植物。利用语文、英语等学科知识,对感兴趣的植物写诗,也可以载录名人相关诗词……一项校园植物调查关联了生物、语文、英语、地理多学科。除此之外,六年级“我的绿色伙伴 植物要吃饭”主题中,结果光合作用,关联了生物、科学、化学多学科。

  “'一米菜园’以'情境+’为主线,通过'情境+学科’'情境+生活’'情境+技术’让学生能在户外教学中有目的地'玩耍’,力求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打破时间和空间界限,体现综合育人。”同济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校长邵学文说。

  1米*1米的种植箱分为9个小格,每个小方格中种上不同的蔬菜和花草。种植箱由学生们自己制作,蔬菜和花草也由学生们自己计划决定,根据植物所需要的空间决定每个方格中几种植物,菜园里的土壤是学生们自己用厚土栽培的方式获得。学生自行管理菜园,每天对植物观察纪录,小伙伴之间定期分享,等待并照顾这些绿植,直到果实丰收,期间培养了学生意志力、好奇心和责任心。“他们学到的不仅是基本的生活技能,劳动教育与自然教育的结合,通过身体劳作感知学习,与大自然互动中观察探究,让校园空间成为一个充满探索性的场所。”

  【劳动志愿服务传递温暖与爱】

  同济附小四(4)班付继汀乐于探究,在上海市35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荣获一等奖。从身边人的健康状况中,她发现了关于“预防颈椎病”的生活和科学问题,搜集并学习了预防颈椎病的相关知识,确定了得到脊柱外科专家认可的具有预防颈椎病作用的多功能数字化平台设计方案,成功搭建了仿真实验平台。同济附中九(4)班何金峰喜欢数学、物理和化学,日常生活与学习中,他喜欢动手制作3D模型,设计程序。一场创客大赛中,小伙伴共同合作的“车位管家”项目,获得青少年组特等奖。同样,九年级张帅对待学习最爱刨根究底。在她看来,这一项目的成功,缘于一项志愿服务活动。“作为上海汽车博物馆一名小讲解员,不仅热爱汽车文化,认真学习汽车知识。”

  走进安亭图书馆、嘉定图书馆,做一名秩序管理员;走入社区居委会,帮助居委会调查管理垃圾分类情况;来到养老院,传统佳节时为老人们送上温暖与祝福;在汽车博览公园体验小讲解员的公益服务,创造了更多特色劳动的机会……从服务同学,到服务学校,再到服务社会,同济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和小学的同学们传递了一份温暖一份爱。

  每学期,同济大学的教授团队走进校园,为孩子们开课。在邵学文看来,学校上接同济大学百年精神传承,下汲嘉定品质教育文化滋养,高等院校与普教系统的专家教师团队共同努力,让每一个孩子出彩、幸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