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格严格,功夫到家:聊聊哈工大的校训故事
这两天,哈工大因为两位学生作弊开除被频频推上热搜。
哈工大的校训:规格严格,功夫到家,也是屡屡被大家提起。觉得这校训真是直白、严谨、踏实。
校训是一所学校的精气神,学生身上会带上校训的烙印。哈工大的校友出来,像孙家栋院士、栾恩杰院士、刘永坦院士等等,大家一看,哇,真的是哈工大规格。
那哈工大的校训是怎么来的?昨天已经有好几位网友在问我。我今天就来聊聊这件事。
哈工大历史
哈工大在建校的初期,其实是一所外国人控制的大学。哈工大在1920年创建,原名叫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用俄语教学,招的是中国、苏联和波兰的学生,学历被欧洲国家承认。中间,哈工大曾被中苏共同管理过。
到1935年之后,东三省被日本人占领,哈工大转成日语教学,招的是中国和日本的学生。
到了1945年后,日本投降,我们再次拿回哈工大,还是中苏共管。一直到1950年6月7日,哈工大才正式只归中方管。所以,哈工大的校庆日定为6月7日,今年是哈工大百年诞辰。
哈工大建国初期历史
哈工大在建国初期,在中国大学里面属于非常出类拔萃,因为一直是苏联主管,教员也大部分都是苏联人,学术水平和工业水平比其他大学要高一截。苏联人办学也非常严谨,要求高。
大家都知道,之前,在欧美拿博士学位的难度要低于在苏联拿博士学位的难度。
因此,国家决定,把哈工大作为高校学习苏联的两所样板大学之一。在全国选派讲师、助教和研究生,到哈工大学习,学的是俄语,两年毕业之后,再到其他大学任教。
早期,哈工大只有140多位老师,中国教员只有20多位。随着学生数量的增多,师资不够用。当时,不少优秀的哈工大学生边上课,边当老师。这就是大家熟知的哈工大”八百壮士“。
哈工大八百壮士,平均年龄只有27.5岁,他们一手挑起了哈工大的科研和教育,为哈工大创造了辉煌。
在这里面出来了很多院士,像马祖光院士、刘永坦院士等等。在八百壮士的努力下,他们创建了中国第一个激光专业、第一个航天学院、第一部新体制雷达、第一台弧焊机器人……
李昌和校训
哈工大取得这么大成就,跟哈工大建国后的校长李昌分不开。李昌是哈工大最杰出的校长,哈工大的辉煌由他一手奠定。
李昌是个革命家,他1933年参加共青团,1936年入党。李昌在1935年考入清华物理系,参与了”一二·九“等不少抗日救亡和爱国学生运动。
1953年,本是团中央书记的李昌被调到哈工大当校长,兼党委书记,一直到1964年,他才离开哈工大。李昌自己说,他39岁到哈工大,50岁离开,壮年的心血全在哈工大。
哈工大八百壮士的提法是李昌总结出来的。校训也是李昌提出来,后面的校领导再归纳、精炼的。
在1958年,哈工大招了一批工农兵学员。这不单单在哈工大,可以说全国高校都有这个情况,清华里面也有。这些工农兵学员本身是工人、农民,是劳模,他们文化基础很差。到了大学跟不上,考试经常不及格。
李昌开会和大家讨论,怎么办。有的人说,就降低一点标准,他们已经很努力,但基础差,不容易补。也有人不同意,说让他们延后一年毕业。
李昌最后说,既然要拿到哈工大的毕业证,就要达到哈工大的要求,不能破例。李昌提出了”规格要严格,功夫要到家“这个要求。
后面,1998年哈工大的校长发现哈工大没有校训,就把这句话凝练了一下,规格严格,功夫到家。
铁将军俞大光
其实,虽然到1997年才定为校训,其实规格严格、功夫到家这个精神一直流传着。这句话代代哈工大人都知道。
下面聊个哈工大人严格要求的小故事。
俞大光院士在早期的哈工大名声极大,被人称为”铁将军“,他上的电工基础课被学生称为”老虎课“。据说,俞大光院士离开哈工大几十年后,再回学校,学校里的某位博导说起,当年俞大光院士给了他一个3分,因为有一个概念错了。而且说,铁将军翻了很久的记分册,其他都是5分,如果不是,很有可能就不给他及格。
在哈工大里面,类似的小故事很多,有四大名捕。据说,还有一位老师给一个班批试卷,全班只有3个人及格,学生抱怨,老师答应回去再看看。看看的结果是,只有两个人及格,又增加了一位不及格。
严格是更深沉的爱
名校里面,都有类似的故事。钱学森在中科大考学生考一整天,没几个人及格,他让他们延后半年毕业。清华里面也有四大名捕。前一个月6月9日,清华电动力学期末考试,3道题,从晚上6:30考到11:30,一共5个小时。
就是这些严格要求,才造就一代代的英才。很多人回忆起来,对这些严格要求的老师都充满了感情,学得特别扎实,一辈子受用。
前几天,哈工大开除了两位毕业班替考的学生,有不少人都在叫屈,说什么太严苛了,国家、社会、家庭培养一个优秀大学生不容易。一位大学生在期末考试中,找人替考,明明知道这是严重违反校规,还这么做。如果他得逞,以后会如何?即便他很有才华,又会如何?
一位人才如果连基本的规则都不遵守,对社会究竟是有害还是有利?
我想,哈工大这件事,对这两位学生应该是一个很好的人生教训,要遵守规则;如果你想破坏规则,那么请做好承担后果的准备。
现在很多人既想走捷径,又不想承担责任,世上哪有这种好事?
希望我们的社会能多一点”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精神,也希望更多的大学能抵住平庸,做社会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