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连载(295)《颜渊篇》第2章,“仲弓问仁,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经史合参读经典
日积月累学圣贤
【原文】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原文朗读】

【注释】

仲弓:姓冉名雍,字仲弓,鲁国人,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29岁,冉家三兄弟“冉耕、冉求和冉雍”都在孔门“十哲”之列,一门三贤,号称“三冉”。他与“颜回、闵子骞和冉耕”四个人在德行方面最为出众,冉雍沉默厚重,为人仁义,不花言巧语,是一个德行修养很高而又气量宽宏的人。

大宾:犹贵宾,古时多指君王的宾客。

:诸侯之国。在邦:指仕于诸侯。

:大夫之领地。在家:指仕于大夫之家。

【白话翻译】

仲弓向孔子请教什么是仁。孔子说:“出门好像去见贵宾一样恭敬,役使百姓好像承当重大祭祀一样郑重。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强加给别人。做到了这些,不管是在邦国里做官,还是在卿大夫家做事,或者在自己的家族中,都不会招来抱怨。

仲弓说:“冉雍我虽然不太聪敏,但我能老老实实照您说的去做。”

【解读】
1、“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孔子主要从为政的角度,告诉仲弓如何修养仁德。

“仁”是孔子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和最高境界,既有丰富的内涵,也比较抽象。所以针对不同的学生问仁,孔子的回答是不一样的。

上一章颜渊问仁,颜渊是孔门中悟性最高且一门心思修身求学问的弟子,所以孔子告诉了颜渊最根本最全面的东西,对颜渊提出了最高的标准,那就是“克己复礼”,要从各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也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这一次是仲弓问仁,仲弓也了不得,位列孔门十哲之一,在德行科仅排在颜渊之后。在《雍也篇第六》中,孔子曾说过“雍也可使南面”,称赞仲弓有君王之才之德。但他的悟性跟颜渊还是差了那么一点,所以当仲弓问仁时,孔子并没有像回答颜渊那样谈大道理,而是主要从为政的角度告诉他如何去实践。

第一点,“出门如见大宾”,讲的是待人处世的基本态度。就是出门到外面去,在人与人的接触中相以仁相处的道理。对任何一个人都要恭敬,都要有礼貌,就像看到贵宾一样,很诚恳地对待每一个人,不能看不起任何一个人。

第二点,“使民如承大祭”,讲的是做事的责任感。为百姓做事就像承担举行祭祀大典那样庄重,对待百姓要像面对神灵祖先那样敬畏虔诚。

第三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的是居心的大原则。这句话在《论语》中出现过两次,另一处在《卫灵公篇第十五》。我们一般的普通人,都有一种心态,就是自己不愿意的都推给人家,自己所乐意的就揽到自己跟前。因为你是普通人,这也符合人之常情,所以没有什么大错。但你如果要实行仁道,并想把它延伸到为政中,那就不同了。你自己不愿意的,就要想到别人也不愿意;你自己想得到的,就要想到别人也企求。怎样使人使事都达到平和的境界呢?那只有一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四点,“在邦无怨,在家无怨”,既讲做事的准则,又展现最后的结果。无论你在哪里做事,都要任劳任怨,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本句话中的“怨”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自身的怨,一个是他人的怨。我们每个人,自己心中都有很多的怨,即使你对别人没有怨,也会怨自己的命不好,怨自己生不逢时,怨自己生活的环境恶劣。总之,对自己的怨,就是对人生的不满足,没有对自身的怨恨,这是很难做到的。另外,人与人之间相处,同事之间相处,上下级之间相处,彼此之间也会有怨恨之心,其主要原因是相互缺乏沟通,或没有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如果你能做到一事当前,先为别人着想,先替他人打算,首先想到的是他人的利益而没有丝毫私心杂念,时刻都能做到体恤属下,不强迫别人,设身处地为人思虑和谋想,才能够将心比心,以心换心,最终定能唤取民心的归附。一般来说,任劳容易任怨难。

2、“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仲弓答应好好照着做。

在上一章中,颜渊说“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仲弓和颜渊的回答一模一样。这说明,即使孔子从具体的方面告诉仲弓如何修养仁德,仲弓也觉得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

3、给我们人生的启示
不管是作为一个领导,还是作为一个员工或老百姓,都能从孔子这段话中得到启示。那就是,做人做事都要懂得敬重,出门如见大宾,待人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关注公众号“把经典还给老百姓”,跟着张武忠老师学习《论语》、《道德经》、《周易》等国学经典。

版权声明:图片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