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三次顶嘴孔子,回答了世人三个问题,成为儒家三段佳话
孔子是万世师表,是至圣先师,倍受后人敬仰,包括追随孔子做学问的“孔门十哲”、“七十二贤”,也都享有很高的历史地位。孔子的众多门徒大多是老实听话的乖学生,唯有季路(也称子路)鲁莽冲动。经常和师兄弟争执得脸红脖子粗,而且从来不把顶撞孔子当回事儿。
孔子偏爱颜回,所以颜回在论语中占有的篇幅也多。季路的名气没有颜回那么大,论语对他的描述也相对较少,但在为数不多的言语中,一个质疑老师、勇敢务实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季路跟孔子顶嘴是家常便饭,他曾有过三次著名的顶嘴,被选入儒家经典。
什么是勇气
季路是个充满勇气的人,甚至有点鲁莽。他跟孔子是截然不同的性格,孔子骨子里偏向于文弱,遇事犹豫不决。不然,那么多君主请他入仕辅佐,他总是站在“危邦不入,乱邦不居”的立场,拒绝给位君主的美意。
季路觉得孔子行事过于谨慎,便跑去质疑孔子。论语·阳货里记载说: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季路问孔子说,君子是不是应该比常人勇敢一些。他觉得自己可以说服孔子,或是得到孔子的认可。孔子回答说,君子的基本素养是具备仁义,君子做事只考虑勇气而忽视仁义,这是一种鲁莽的表现;小人只有勇气而放弃仁义,那就是欺世盗名。
生活中,经常听到一句话叫“好心办坏事”,它与孔子的观点一样。君子与勇敢不存在直接的关系,君子的标准是有一颗仁义的心,若是勇敢也是一种美德的话,那么君子的格局实在太小气了。稍有不顺心,就要把自己的勇气表现出来,人际关系岂不是乱成一锅粥。
所以,儒家用“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评价君子,把勇气放在末位。有勇气固然是一种美德,但勇气不到万不得已,最好别用。
什么是迂腐
卫出公跟子路交情很好,观念也非常相似。他很欣赏子路,多次邀请子路来卫国做官,子路欣然同意。时间不久,子路向卫出公推荐孔子,说老师的才能比自己更大。卫出公便想召见孔子,让师徒一起辅佐自己。
子路兴高采烈地跑去找老师,众多师兄弟中,只有自己为老师找到一条出路,老师肯定会表扬自己。没想到,师徒见面后,引出儒家历史上一次著名的顶嘴。论语·子路是这样记载: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贼夫人之子。
子路先问孔子说,假如卫出公邀请你来辅佐他,老师会如何治理卫国。孔子想了想说,若是非要我去的话,那就从纠正名分开始吧。子路听后,双目瞪着孔子说,先生居然如此迂腐。
这段对话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子路认为孔子是个迂腐的人,也就是后世所说的愚忠。卫灵公驾崩后,按照继承的流程,应该由蒯聩继承卫国君主的位置。由于蒯聩被流放,孙辈卫出公成为卫国君主。孔子却主张卫出公应该把王位让给父亲蒯聩。
孔子的回答实在令子路难以接受,到底是天下事重要,还是王位的继承更重要。很显然,子路的观点是国事更重要,所谓的名分只是虚名。子路一气之下把老师奚落一顿,说他是井底之蛙没有远见。最后把孔子气得说“你小子害人不浅”。
什么人可以共事
子路年纪不小,他只比孔子小九岁,无论学问还是魄力都远在其他师兄弟之上,孔子对他更是疼爱有加。虽然师徒二人经常顶嘴,但他们属于亦师亦友的关系。
子路属于江湖侠客一类的人物。由于孔子的仇家很多,在周游各国时,必须有子路陪伴左右保驾护航。孔子也十分感激子路对自己的恩情,所以才有论语中那句: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出门的时候,经常遇上仇家半道打劫,只能乘船外出,跟随孔子的人必须是子路。子路勇敢过人,在勇气这方面,孔子对他实在无可挑剔。但是孔子对子路也表达出敬而远之的态度,他说:
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孔子认为,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也不知道想办法绕道过河,这种人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我是坚决不会和他一起谋划大事。果然,卫出公与父亲蒯聩发生矛盾,子路替卫出公去见蒯聩,最终死在蒯聩的刀下。
子路之所以能位列孔门十哲,他的故事成为儒家经典,一方面是他敢说敢做,另一方面也有孔子的感情因素。毕竟,子路的人际关系非常广,孔子云游四方,需要子路和江湖朋友打招呼。他有恩于孔子,有功于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