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A | 扬州大学霍中洋教授课题组侧深施肥对单季晚粳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研究
近期,扬州大学稻麦优质丰产绿色栽培及生态生理研究霍中洋教授课题组完成的题为“Effect of side deep placement of nitrogen on yield and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of single season late japonica rice”的研究论文在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农业科学学报》(英文), JIA) 2021年6期正式发表。
该研究在施氮量300 kg/ha条件下,设置氮肥一次性侧深施(RTN1)、70%氮肥侧深施+30%氮肥分蘖期追施(RTN2)、70%氮肥侧深施+30%氮肥穗期追施(RTN3)、35%氮肥侧深施+35%氮肥分蘖期追施+30%氮肥穗期追施(RTN4)等不同侧深施氮方式处理,同时设置比侧深施70%氮肥用量依次减少10%(RNR1)、20%(RNR2)与30%(RNR3)、氮素穗肥均为30%的3个减氮处理,并以常规精确定量施氮处理(FFP)为对照,研究明确了侧深施氮方式的减氮效应及其丰产高效施用技术。结果表明,相同施氮量条件下,不同侧深施氮方式以RTN3处理的产量最高,其中南粳9108、南粳5718的产量比常规精确定量施肥法分别提高了9.64%和10.18%,RTN3处理的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生理利用率、氮肥吸收利用率也分别比其他处理高8.1%-21.28%、8.51%-41.76%、0.28%-14.52%,RTN3可以实现高产与氮高效的最佳统一。不同减氮侧深施肥处理随着减氮量的提高,其SPAD、LAI、干物质积累、经济产量与氮效率等指标均显著降低, RNR1处理的产量与氮效率均高于常规精确定量施肥处理,RNR2、RNR3则显著低于常规精确定量施肥处理。综合研究与分析认为,采用“70%氮肥侧深施+30%氮肥穗期追施”的“一基一穗”侧深施氮方式,在常规精确定量施氮水平下可增产10%左右,减少施肥次数2次,氮肥利用率提高14%以上;基蘖氮减10%-20%(总氮减7%-14%)后,则可获得与常规高产栽培相当的产量,并减少施肥次数2次,实现水稻稳产高效生产。上述研究可为高产优质水稻简化高效施肥提供依据与参考。
Cite the article:
ZHAO Can, HUANG Heng, QIAN Zi-hui, JIANG Heng-xin, LIU Guang-ming, XU Ke, HU Ya-jie, DAI Qi-gen, HUO Zhong-yang. 2021. Effect of side deep placement of nitrogen on yield and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of single season late japonica ric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06): 1487–1502.
团队简介
扬州大学稻麦优质丰产绿色栽培及生态生理创新团队依托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国家级重点学科、农业部长江中下游作物生态生理与栽培重点实验室、江苏省作物栽培生理重点实验室等多个部省级重点实验室,在张洪程院士带领下,长期从事稻麦(超)高产、优质、绿色栽培技术及理论研究、教学与推广等工作。团队成员现有高级职称人员3名、中级职称人员3人、博后2名、博士2名、硕士20名。先后主持或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江苏省重点科技研发计划等课题30多项;在Food Hydrocolloids、Field Crops Research、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中国农业科学》、《作物学报》、《中国水稻科学》等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团队负责人霍中洋教授作为主要完成人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4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