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求知|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原文】
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1),富而无骄(2),何如(3)?”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4),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5)’,其斯之谓与?”子曰:“赐(6)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7)。”
【注释】
(1)谄:音chǎn,意为巴结、奉承。我认为钱穆先生的解释更与经文意思契合,谄,谄媚,卑屈于人。贫贱者,地位卑微,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所以很容易对地位高贵或富有者奉承、巴结,卑躬屈膝,而对比自己更贫贱者轻视、鄙薄。
(2)骄:钱穆先生解,骄者,矜肆,傲慢于人。贫多求,故易谄。富有恃,故易骄。富贵者,恃其有余,骄满强横,欺凌弱者,是谓骄。不独骄傲、傲慢于人。
(3)何如:如何,怎么样。杨伯峻注:《论语》书中的“何如”,都可以译为“怎么样”。
(4)贫而乐:皇侃本“乐”下有道字。郑玄《注》云:“乐谓志于道,不以贫为忧苦。”
(5)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二句见《诗经·卫风·淇澳》。钱穆先生谓,此语有两种解释:一治骨曰切,治象曰磋,治玉曰琢,治石曰磨。四字分指平列,谓非加切磋琢磨之功,则四者不能成器;一说治象牙骨者,切了还要磋,使益平滑。治玉石者,琢了还要磨,使益细腻。有精益求精之意。钱先生认为,前说合古训,为当。
(6)赐:子贡名,孔子对学生都称其名。
(7)告诸往而知来者:诸,同之;往,过去的事情,这里譬为已知的事;来者,未来的事情,这里譬为未知的事。(杨伯峻先生意见)孔子赞美子贡能运用《诗经》作譬,表示学问道德都要提高一步看。
钱穆先生解:往,所已言。来,所未言。从前释,无谄无骄不如乐道好礼,孔子所已言。而此诗之言学问之功,则孔子所未言,子贡悟及于此,故孔子嘉许其可与言诗。从后释,孔子仅言无谄无骄不如乐道好礼,而子贡悟及此诗,知一切事物皆如此,不可安于小成而不自勉于益求精进。前释平易,后释曲折,今采前释。
【译文】
子贡说:“贫贱而能做到不自卑、不谄媚,富贵而能做不骄满、不凌弱,怎么样?”孔子说:“这样已经很不错了。但是还不如贫穷而好学,富贵而好礼。”子贡说:“《诗》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现在就能与你讨论《诗》了,告诉过你的道理,你能将它推广到未曾讲授的领域。”
【评析】
贫而乐,如果后文没有“道”字,我们会得到出孔子教人安贫乐贫结论。作为社会的贫贱阶层,不仅要安于贫贱的状态 ,还要乐于处在这样一个状态,这明显是一种愚民的思想。会损害孔子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皇侃本“乐”下有道字,所以后世解读,多遵从这个意见。
道,是学理的观念,类似于真理的概念。作学问要以真理为追求目标,所以不能理解为道家所讲的那个道。孔子讲:“朝闻道,夕死可也。”这个道,就是真理的意思,为学者的最高追求。所以我认为,孔子讲乐道,其实是讲好学。贫而乐道,就是贫而好学。讲人虽居贫贱,但一定要有理想,有抱负,有报国保民的高尚目标。这个思想与安贫乐贫不一致,是要教人不忘上进。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已经是很不错了,但还要做到更好,那就是贫而好学,富而好礼。这就是锦上添花,精益求精。《诗》里说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多数学者认为,这句诗文出现在这里是比喻在道德学问上磨砺研修,不满足于小成。
子贡以为做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已经很值得称赞了,但孔子的要求则更高,还要求做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才是《诗》里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如治象牙骨者,切了还要磋,使益平滑。治玉石者,琢了还要磨,使益细腻。
【参考文献】
杨伯峻 《论语译注》
钱 穆 《论语新解》
陈晓芬 《论语译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