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广和李世民很像,他和千古一帝到底差多远?一个儿子、儿媳距离

历史上有两个人的经历其实很相似:

两人都是年少之时替父征伐沙场,最终为混一寰宇、定鼎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

两人都是为了皇位,最终狠下心,把自己的老哥给弄死了。

两人都是为了权力,将老爹从皇位上给生生挤了下来,一个是传说中的榻前暗害,一个是史书中有明文记载的让老爹提前退休。

两个人都很喜欢美女,一个娶了自己老爹的妃子,一个抢了自己弟弟的老婆。

两人都曾北上攻击突厥,一个打得突厥分裂,一个打得突厥最终跑路、半身不遂了。

两人都曾出兵西击吐谷浑,拓土万里,再通汉时西域,使得王风之炙,烈烈不已。

两人都曾北征高句丽,最后都以失利告终,不过其中一个人的儿子和儿媳妇倒挺争气,最终算是给老爹扳回了一局。

相信不少小伙伴们都已猜出了这两位是谁——李世民和杨广。

两个经历如此相似的人,最终却在历史上留下了大相径庭的评价。一个被吹捧成了千古一帝,一个被打落尘埃,成为荒淫无道昏君,任后世之人,肆意唾弃。

不得不说,李二的史书修改水平真的很高,“吹”和“黑”都已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他对自己的这个前朝表叔——杨广的PS,真可谓是黑到了极致。

唐太宗总是说以史为鉴,其实他这一辈子所照的镜子里面,看到的那个人,恰恰就是隋炀帝杨广。

他俩很像,但没人敢对他说,因为,真那样说的话,李二绝对会急眼。

那么,李世民能够被称为千古一帝,隋炀帝杨广到底能不能也算是千古一帝呢?

千古一帝是什么标准呢?这个称号,相信不少人会首推秦始皇,毕竟祖龙的功绩,实在是影响深远。

长城、灵渠、郡县制、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哪一项都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创举,秦虽二世而亡,但王朝的余风,却影响了数千年的华夏。

如果您赞成秦始皇是千古一帝的话,那么不妨看看隋炀帝,这个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帝王,他到底干了什么事情。

首先,看一个人不能带有色眼镜看人,而杨广在历史上之所以被深度PS,有三个原因,这几点我们都要绕过去:

隋末大V们的背书,皇帝是个坏家伙。

隋末时期,有个大V祖君彦当时曾经说过一句超酷的话,来形容隋炀帝所干的坏事:

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那么真是这样吗?让我们看看这个喜欢造谣的大V下场:

世充令扑之。既困卧树下,王世充已自欲盗隋,中悔,命医许惠照往视之,欲其苏。郎将王拔柱曰:“弄笔生,有余罪。”乃蹙其心,即死,戮尸于偃师。

祖君彦后来被看不起他为人的郎将,一脚踹死了,让你还拽文,乱说。

《隋唐演义》的广为流传

一本《隋唐演义》,让我们除了知道了不少瓦岗英雄之外,也了解了隋炀帝的很多花边新闻,特别是与宣华夫人的那段,简直炸裂了多少代人的三观,杨广,你这也太不讲究了。

但《隋唐演义》本身洗的是《隋炀帝艳史》一书的稿,所以整本书的文风不正经,其实也很正常,但以这种花边文书为依据来评价杨广的话,很容易令思想走歪。

李世民的深度PS

《隋书》是唐人写的,那么对于逼着老房要史书看的李二,房玄龄和许敬宗两人到底改了多少遍稿子,最终才过审,已经不为人知了,但李二看史书的恶行还是被史官最终记录了下来。

就凭这一点,《隋书》里隋炀帝的那些丑事,可靠性就要打折。

李二自己的那些丑事都要美化,那么前朝那个跟自己仿佛的皇帝,怎么能跟自己一样英明神武呢?

荒淫、无道,走起来!

他到底干啥了?

接下来,撇开这些元素,我们再看隋炀帝,看看隋炀帝所干的事儿,后世别人是怎么执行的,决定好不好,干完才知道,后世不是有一句特别著名的名言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句话,同样也适用于隋炀帝。

首先,让我们看隋炀帝背上的最大一口锅:

高句丽。

对于东北这个立国数百年,控弦数十万的东北强大政权,不少人站着说风凉话,指点隋炀帝不应该耗费国力去打高句丽,几次辽东没有打下来,反而把自己的王朝给打残了。

隋炀帝不是个白痴,二十岁时就担任隋军平陈的统帅, 二十一岁灭陈,二十二岁平定江南叛乱,镇守扬州,三十二岁那年,率军出塞,亲击突厥。

作为一个有着丰富实战经验的统帅,当时到底该怎么干,你能比他还明白?

如果隋炀帝真的像世人那样,当时干错了。那么后面的李世民,为啥一缓过神就赶紧去PK高句丽?为啥李世民死后,他那个在世人印象中颇为软弱的皇子李治,能够非常血性地继续死磕,最终不弄死高句丽,誓不罢休?

想想北宋的憋屈、明朝的压抑,就能知道为啥杨广非要那么执拗了。

高句丽这事儿,关系生死,不战以后就得面临亡国危险,但征辽东在史书上被人骂成这样子,确实出乎杨广的意料。

我努力,你说我意气,我不干,到时候你又会骂我大意。

皇帝这活儿,真不是人干的!

那么高句丽崩亡之后有什么影响呢?唐朝立国数百年,一直到最后灭国,除了东北那个安大胖子,外面基本没啥大事。一战成,数百年边疆靖,这就是功效,隋炀帝当年干错了吗?没有吧。

其次,再看看被世人唾骂的——大运河

大运河的开凿,和当年长城的修建一样,劳民伤财,动了整个王朝的元气,然而效果呢?

如果没有长城,空虚的关塞,必定无法阻碍北方哒哒的马蹄,或许汉朝不一定能够等到汉武帝时期,积攒出的反击实力。

那么大运河呢?如果没有大运河,北方政权第一难解的问题便会是粮食的问题。单靠陆路+水路+陆路的方式,运输粮食的成本大幅攀升,想吃不一定能买得起的问题,便会非常现实地出现在大家的眼前。

温饱都解决不了,还谈啥奔小康?

同时,如果没有大运河的沟通有无,北方人口众多,南方财粮富裕,这个王朝内部的矛盾就会无解,南北方分裂的可能性便会加大。

北方的退化、落后,南方的富庶、繁荣,最终使得贫富差距悬殊的地域之间,必然会以战争的方式得以平衡。

而恰恰正是这条南北相通的运河,使得南北之间的交流、融汇变得贯通起来,一条黄金水道,从杭州起,西抵长安,北达涿郡,日夜不停的漕粮运输,成为了隋以后,每个大一统帝国,最不伤不起的大动脉,运河一出事,消息第二天就会传到京师。

运河成为了关乎国计民生的重中之重。从隋朝到晚清,这期间,兴起了多少沿途临水而立的城市,扬州、汴州等等,数不胜数。

二十桥明月夜,江南最负盛名的扬州,一半的风华尽在这条水道,京杭大运河,让扬州这座城,璀璨了近千年。

当年杨广的眼光,那可是相当的不错,这也就能解释,为啥后面杨广非要大力翻修洛阳城了,基础设施都铺开了,你不让找个城池对接,那我忙活这么大劲儿干嘛。

从隋朝开始,经济重心已有向东的苗头,唐朝时期还纠结了摇摆了几次,吃饱了就在长安,一饿了就到洛阳。

而到了五代、宋时,都城便东移到了汴州,再也没有回过关内,都挺务实。

然而,那个曾经被“无道昏君”杨广待过的,更为繁华的扬州,却在东面,寂寞地繁华了千年。谁曾记得,当年有一位帝王,见识过她最美的一刻,那年琼花开,那年琼花落......

晚唐愤青皮日休最后说了句大实话: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最后,再看看令当年士族门阀们咬牙切齿的变革——科举进士制度

有人曾说,隋朝灭亡其实就灭在了科举制度上,旧的门阀对于杨广这种掘断他们根基的行为,自然会发起不死不休的反扑,最终隋炀帝的科举制度,让他被掌握舆论导向的士族门阀们,推到了独夫民贼的立场之上。

炀帝始建进士科,这标志着隋朝对于科举这事儿,开始玩真的的了。而作为从晋朝开始数百年的门阀来说,这是要死人的节奏,以后官就不是代代相传了,你只要有真才实学就能当官?那怎么行,这样的话,我爸是X刚又有什么用呢?

于是反叛、叛乱也开始从上层发展起来,小弟们都揭竿而起了,那大哥的处境可想而知。

因此这一块,甭管李世民多生猛,他就敢没学隋炀帝,他怕了。所以有唐一朝,虽然继续执行科举,但朝廷之内,门第观念一直很深,也很管用。直到五代之后,大混乱的条件之下,科举才最终成为了寒门崛起的青云途径。

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心灵鸡汤,才真正成为了一碗营养品,而中国的寒门读书人,千载之下,有多少人,靠着这口老汤,最终一步一步走上青云之端......

隋炀帝,这个雄才大略、文武双全的帝王,论前瞻性,确实不输于任何一个帝王,可惜时不与我,有时候步子跨大就容易扯着了,他的结局让人既感慨可惜,又无奈无语。

说杨广是个千古一帝有些过誉了,毕竟结果在那里摆着,但隋炀帝本人,确实是一位雄才之主,一个狠人,如果你承认李世民算得上是千古一帝会员之一,那杨广其实就和他差了一个儿子、儿媳妇的距离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