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悉达多》的几点体会

《悉达多》是赫尔曼·黑塞的一本书。
我看了下作者黑塞的介绍,很有传奇经历的一个人。出生在牧师家庭,所以对各种教会接触很多,这也体现在他的各本书中。十二岁就立志于做一个诗人,为此敢于逃离学校,去当学徒、打零工,自学各种文学大师作品,和大自己九岁的伴侣结婚。种种行为无不体现了他的独特和个性,在194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刚看到「悉达多」这个书名可能比较奇怪,但说「释迦牟尼」差不多每个人都听说过。在佛教里,释迦牟尼姓乔达摩,名悉达多。黑塞在书里以一个印度青年「悉达多」的一生为背景,讲述了他一辈子的求道之路,对外在世界的探寻,对个人理想的追寻,以及对自己内心最终渴望的探求。看完黑塞个人的经历,再看这本书,我想黑塞其实是通过「悉达多」在写自己。
悉达多出生在富裕家庭,接触和学习着上流社会的各种礼仪,但他始终觉得自己的灵魂无处安放,找不到自己内心真正的渴求。
所以在某个瞬间,他决定要辞别他严厉的父亲,慈爱的母亲,离开他所在的繁华鼎盛温柔富贵之地。他要去朝圣,去寻找,去感受,他打算去成为一个沙门,一个苦行僧。他希望通过感受这世上的疾苦,去找到内心深处的自我。
悉达多和他的朋友戈文达跟着沙门一起生活,一起远行,经历了化缘,戒食,乞讨等。他们跟着沙门学习如何自我解脱,如何沉思潜修。
虽然他们学到了很多之前未曾接触过的事情,开阔了眼界和心灵,但悉达多始终在思索,他认为随沙门学到的修行方法,只不过是一些慰藉,是一种对自我存在的苦恼的短暂摆脱,是一种对抗痛苦和生活的无意义的短暂麻醉,通过这些以求得自我迷惑。他的自我审视告诉自己,没有一个沙门找到了那条路中之路。
所以当听到佛陀乔达摩的时候,悉达多立马决定去找他。
他和戈文达一起离开沙门并找到了乔达摩,他们一起看佛陀日常生活,一起听佛陀讲道。戈文达第一时间就打算跟着佛陀做弟子,但悉达多却另有想法。他认为佛陀的思想虽然完美,但存在一个裂缝——没有佛陀自己亲身经历,悉达多认为没有人可以通过照搬别人的学问而得到拯救,他担心自己只是表面地、虚假地让自己达到平静和获得解脱,实际上却依然如故。最终,悉达多准备自己去攀登内心的目标,去体验生活,虽然他还不确定目标是什么。
悉达多现在是独自一人了,他自由自在。觉得一切自然中的事物、景象都能是那么美好,也能为己所用。他悟到:只要人们不是带着深究的目光,而是带着孩子般单纯的目光去观察世界,那么世界就是极其美丽的。
他在路上遇到了名妓卡玛拉,被她的魅力所吸引,于是他去找她。虽然他还是一个沙门,但他能量十足,没有任何贬低自己,因为他觉得自己可以做任何事。他给卡玛拉即兴作诗,请求卡玛拉赐予她的吻。卡玛拉无疑喜欢这个独特的沙门,他让悉达多去找富贾卡马斯瓦密。
悉达多找到卡马斯瓦密,他在这个城里最富有的人面前不卑不亢,并表现了他这个沙门的独特之处。
于是卡马斯瓦密收留了他,并让他协助打理生意。悉达多学得很快,他善于思考、倾听、等待,他对待卡马斯瓦密不低声下气,平等相处,对待生意伙伴也是如此,他不害怕失败,即使生意没做成他仍然遵循与人为善的做法。他能体会各种贩夫走卒的不易与诉求,他对待那些富有的外国商人和对待一个为他理发的仆人以及那些沿街叫卖的小贩毫无二致,他购买香蕉时总听任他们多要几文小钱。
悉达多很快成为了一个富商,随着财富的增长,悉达多的灵魂里渗入了世俗气和懒散习气,但他又觉得自己高于他人,比旁人优越,于是他常带着嘲讽和轻蔑生活。矛盾的是,他自己向他们学习的只是那些令人不快的、他自己也很轻蔑的东西。就像一个人嘴里骂着世道,但又无时无刻在和他们同流合污。
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到悉达多四十多岁,他越来越陷入恶性循环。他赌博成瘾,醉生梦死,因为唯有在那些游戏中他才多少感到有点幸福、有点陶醉。但某一个醉酒后的夜晚,当他想起自己曾经的希望、努力、梦想后,他对自己失望透顶,他悄然离开了城市,打算结束自己的生命。
就在悉达多准备在曾经找寻佛陀经过的河里结束生命之时,仿佛有一道光击中了他。他想起了神圣的“唵”,促使他认识到了自己的不幸和迷惘,竟然为了寻求内心的安宁而不惜消灭自己的肉身。
于是他在河边睡过去了,仿佛很久没睡过那么好的觉。醒来后他遇到了仍然在修行中的戈文达,悉达多似乎找回了曾经的自己,他想重新像个孩子一样生活,去寻找自己内心喜欢的事物。
悉达多决定跟着船夫华苏德尔,他想成为一名船夫跟着河水学习。河水奔腾不息,无论什么情况,始终默默地按照自己的节奏向前。
他向河水学习倾听,学习河水只专注于当下。于是悉达多在倾听河水、帮人渡河的过程中又找回了那个曾经喜欢思考、等待、善良的自己。
但书在这个地方又出现了一个反转,卡玛拉之前怀了悉达多的孩子,在孩子稍微长大一点后,母亲决定卖掉房子去找寻佛陀,但在路上母亲被毒蛇所咬,悉达多正好救了他们。
卡玛拉终究是没救过来,悉达多把所有的爱想给到孩子身上,因为他经历过各种问题,但这反而给孩子带来了逆反心理。一个自出生就没见过的父亲,即使没有直接的言语伤害,但隐形的禁锢让孩子如坐牢笼,最终孩子离悉达多而去。悉达多自我怀疑、痛苦不堪。
虽然与儿子不能相聚,但仍然是睿智的华苏德尔与永不知疲倦的河水带给了悉达多安宁与启发。在最艰难的时刻,悉达多听到了内心的“唵”。
书的最后又回到了悉达多和戈文达的对话,一个历经生活磨难而自我升华,一个跟着佛陀长期修行。他们聊到了探索和寻找,知识和智慧,道德和拯救,轮回和涅槃。
写在最后
《悉达多》整本书语言优美且富含哲理,特别是后几章,简直是最优美的散文,黑塞对文字的驾驭能力无与伦比。写石头、写河水、写人生,平凡之物提现着最深的人性。看完这本书,我更体会,或者说更理解自己,以及身边不同人的表现和诉求。
最后,用黑塞自己的一段话来结束吧。「看透世界、阐释世界、蔑视世界,这是一个伟大思想家的事。对于我,唯一可做的事情是:能够爱这个世界,不蔑视它,不去憎恨它和我自己,能够怀着爱、惊叹和敬畏的感情去观察它、我以及其他一切生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