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第二场|在今天的时代,我们为什么还要读古诗词?

诗经·秦风·蒹葭 刘冬颖 - 风雅弦歌——刘冬颖古诗词吟唱(第一辑:琴瑟和鸣)

在昨晚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第二场的节目里,选手陈燕惜败于上期擂主李佰聪。
虽然没能赢得比赛,有些遗憾,可作为一名特殊教育学校老师的陈燕,却给诗词君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她用来自千百年前的古诗词,为无法听到这个世界声音的孩子们搭建了一座沟通的桥梁——这座桥梁通向深深渴望被接纳、被平等对待、被呵护、被爱的心灵。
视频来源:《中国诗词大会》官微
而正是无数个如陈燕一般热爱古诗词、善良且温暖的人,让诗词君看到了:诗词之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意义。
它不仅具有着沟通心灵的力量,更彰显着我们这个古老民族对至真、至美和至善的不懈追求与传承。

而作为中国古诗词的源头,《诗经》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
正如主持人龙洋所说的:
“人们在《国风》当中,歌唱对自由的向往,对英雄的崇敬,对幸福的渴望,也在《雅》、《颂》当中,抒发对先祖的追忆,对礼乐的敬仰,对道德的崇尚。
三千年前的每一次辉煌,都铸就了今天每一次回望。
他们其实并不遥远,就在身旁,那是我们民族的故土,是精神的家园。”

01
爱情的至真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第二场节目的开始,“云中千人团”齐声诵读《诗经·秦风·蒹葭》中的诗句,音韵婉转,气势恢弘,令人深深动容。
这也是《诗经》里诗词君最爱的一首诗篇。
它所讲述的是一种对爱情不离不弃追寻的态度。
在一个深秋清冷的早晨,“我”立在静寂的河畔,久久伫立,望着远方那道迷离的身影。“我”时而逆流而上,时而顺流而下,哪怕道路险峻难攀登,哪怕道路崎岖而漫长,我也绝不会放弃追寻。
秋水、蒹葭、伊人都笼罩在一片茫茫的雾中,有着扑朔迷离如梦幻般的诗境,是一曲优美而深情的恋歌。
而这样深情而浪漫的诗篇,在《诗经》里比比皆是。
野有蔓草,零露漙(tuan)兮。
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rang)。
有美一人,婉如清扬。
邂逅相遇,与子偕臧(zang)。
《郑风·野有蔓草》,是最古老的“一见钟情”。一对青年男女偶然邂逅,在浩荡的田野间无声对视,便成就了一段美好姻缘。
这样的结合纯粹、直率而神圣。
我看到的是爱情最真的模样——爱情,是一个灵魂对另一个灵魂的态度。没有任何外在的条件,靠的仅是一颗心与另一颗心相遇时的无声颤动。
大车槛(kǎn)槛,毳(cuì)衣如菼(tǎn)。
岂不尔思,畏子不敢。
大车啍(tūn)啍,毳衣如璊(mén)。
岂不尔思,畏子不奔。
穀(gǔ)(谷,活着)则异室,死则同穴。
谓予不信,有如皦(jiǎo)日。
《王风·大车》里,则是女子对爱情发出的决绝誓语:
今生活着的时候,如果不能结为夫妻同居一室;那么死后,我也希望能和你同葬在一个墓穴中。日后你若不信我的话,请抬头看看天上的太阳,它将为我作证。
就仿佛汉乐府《上邪》里那位指天为誓,高吟着“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的女子,那单薄的身影里流露出的坚定与决绝,让人无比动容且叹服!
《诗经》里的爱情总是如此,它是热烈浪漫的,也是坦率真挚的;它是坚守爱情时的忠贞不渝、生死相守,也是遭到背叛时的坚定放手、决绝离开。

作为中国古代爱情诗的滥觞,《诗经》里所提出的忠贞不二、生死相守和捍卫自我尊严和爱情神圣性的爱情观,也对后世影响深远。
从卓文君《白头吟》“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的美好愿景;到汉魏时期哀怨缠绵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从李商隐诸多格调凄美的无题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到后来《牡丹亭》的“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诗经》中爱情诗,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之恋的诗意美感。
在这个缱绻的爱情愈加渺茫、人人都脚步匆匆的时代,它让我们看到了爱情最神圣、纯粹的姿态。

02
劳动的至美
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第四场比赛的“飞花令”环节,双方选手要轮流背出带“月”字的诗句。
你来我往数轮后,来自上海复旦附中的武亦姝,以一首《国风·豳风·七月》掀起了当场诗词大会的高潮。
当她行云流水般地吟诵出“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时,多少人都被她圈了粉,自叹弗如。
这大抵就是诗词所加诸于人的无穷魅力。
这首《国风·豳风·七月》,是《诗经》里最有名的一首劳动诗。通过对周代早期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描述,真切地展现了劳动之美。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先民们的勤劳与智慧,产生了许多关于劳动的美好诗句。
而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甚至有了专门的一类诗——农事诗
相比《国风·豳风·七月》,一首名为《国风·周南·芣苢》的小诗,则更为轻松欢快些,全诗充满着人们在劳动中获得的乐趣,以及对劳动的赞美。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整首诗分三章,每章只有四句,且重章叠句,仅仅只变换了少数几个动词。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重复迭唱中,我们仿佛身临其境般,能看到这样一幅生动鲜活的画面:
在风和日丽的春日,平原浩浩荡荡,有成群的妇女,正欢欢喜喜地采摘着车前子草,口中还唱着欢快的歌谣。
那该是多么令人心往神驰的画面与情境呀!
劳动之于我们,其实不仅仅是获取一份温饱吧,它也是我们精神得以永续存活的重要载体。
正如路遥在《平凡的世界》里所写的:
“一个人的精神是否充实,或者说活得有无意义,取决于他对劳动的态度。”
劳动是美的,我们也需要去努力从劳动中获取到美,滋养我们的心灵。
03
赞颂与反抗的至善
《诗经》里,除了爱情诗与农事诗外,还有两类诗比较突出,一类是赞颂诗,一类则是怨刺诗。
如果说“赞颂诗”所表现的,是对民族光辉历史和优秀人物的歌颂与怀念;那么“怨刺诗”所展现的,则是对社会黑暗的批判与反抗。
两个看似极端的类型,其实所指向的是同一个字——“善”。
歌颂光明是善,反抗黑暗又何尝不是善呢?
厥初生民,时维姜嫄。
生民如何?克禋克祀,
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
攸介攸止,载震载夙。
载生载育,时维后稷。
这首《大雅·生民》即是一首赞颂诗,歌颂的是周部族的始祖后稷。
后是君王的意思,稷则是一种著名的农作物名。周人以稷为始祖,以稷为谷神,以社稷并称作为国家的象征。
在古代传说里,后稷是农神,是传说中农业的发明者。
人们通过追忆后稷的事迹,赞美民族领袖人物及其丰功伟绩,展现出对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浩浩昊天,不骏其德。
降丧饥馑,斩伐四国。
旻天疾威,弗虑弗图。
舍彼有罪,既伏其辜。
若此无罪,沦胥以铺。
相较之下,这首名为《小雅·雨无正》的诗歌,则是一首怨刺诗。
诗歌的首章就以无限感慨忧伤的语气,埋怨上天的不公,丧乱、饥馑与灾难一起降在人间。而真正有罪的人,却依旧逍遥自在。
表面上是埋怨上天,实际上却是在讽刺周幽王的昏暴、朝廷大臣的误国。
在对“恶”的讽刺与反抗里,我们所能看到的恰恰是正义的微光,是“善”的奋起。
爱情的至真、劳动的至美与赞颂与反抗的至善,所构成的便是《诗经》的核心,亦是我们这个古老的中华民族最精华的力量与精神。
如果你问我:穿越三千年的文明,在功利主义至上的今天的时代,我们为什么还要读《诗经》,读古诗词?
那么我想用叶嘉莹先生的一句话回答你:
学习古典诗词最大的好处,就是能让我们的心灵不死。
诗,有一种独特的生命力量,它可以让人的心灵保持对一切事物的好奇、关怀和同情。这样,我们的内心就能一直活泼,永不衰老。

越是在社会快速发展、急剧转型的时代,人们就越是会功利主义至上,内心时时躁动不安,我们就越是需要诗词这样一处心灵的避风所、理想国。
苏轼说:“此心安处是吾乡。
古诗词,对许多人来说,就是他们的心安之乡。
而今中华文化产物《诗经》以及由此源流而来的三千年古诗词,在《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上重获生机,大放光芒。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幸运。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幸运,也是无数热爱诗词的读者们的幸运。
我们珍惜这种幸运,也会努力去传承这样一种幸运。
但愿我们的古诗词,能在人们的心灵间,永远不老、不死!

【版权声明】本文由诗词世界原创发布,作者:叶寒。后台回复签约作者即可了解重酬征稿详情,转载请联系授权,加粉丝群后台回复加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