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治病绝招大全』穿刺疗法

(凡是龙型疾病、培根寒性消化不良、痞块、水肿、肌肉肿胀麻、血病、黄水病、关节积水、药物医治无效的其它疾病)穿刺疗法是藏医的常用疗法之一。

【操作方法】

一、穴位

手术旋治的部位有4种,脏腑的部位,脉道要害处,总窍与具体窍道。

具体穴位:心脏有11俞穴,从乳房向上量1寸为心脏的上部,是心与心包之穴,主治心风病。由乳房向背部量1寸是心包疯癫穴,主治龙和黄水侵入心包。向下量1寸是心尖穴,穿刺心脏积水。胸外量l寸至心脏的侧边,是黄水,培根,龙萦绕的穴位。由此在黑自际量1寸,是心肺穴,主治龙型寒症;第7节脊椎的3穴,主治同上。第6节脊椎心包络3穴左侧是飞檐穴、中间是除病穴、从乌鸦眼穴向后量1寸是肋部上下的大分位和小分位穴,再加空嗓穴和天突穴等,主治心、肺、肝俞胸部瘀气、心脏变异,胸部胀满,呼吸短促等。,肺共有22俞穴,即肩胛骨区与肋骨区肺有3个穴位,腋下肋部有6个瘕窍,3个中分穴位,肺区有6个瘕窍、肋部左右有4个穴位,子肺区有8个瘕穴,肺背部的穴位和第4脊椎与第5节脊椎的3穴,是龙、培根疾病入侵的穴位。第8脊椎是隔膜穴,穿刺时主治吐酸水、肝胃寒症。肝、脾有8俞穴,从乳房向下量2寸是膈膜际,其下是肋部3个间隙,右边第1间隙是肝胃之间的瘕穴,中间是脾尖瘸穴,最后是脾下癥穴,左边是脾瘸穴,中间主治肝病,下面治脾瘤,右面治脾肿。背部第9节脊椎与第1l节脊椎的3穴,是龙、培根寒穴。肾有21俞穴,脊椎第14节及左右量1寸是肾黑脉窍,由此再量l寸是肾种穴,再由此量1寸是肾脂俞,从椎尾至黑色大肌量一指是髋骨眼,从肾种穴下量16指处再向四周量l寸,其问共5穴,大腿外侧是黄水穴,诸穴位主治肾寒性龙病。肾脂穴与肾种穴部位,容易患肾痞块。胃有9个俞穴,两个翻转穴,脊椎第12节和12个穴,由。D窝向下量1寸,从此点再向左右各1寸处的三角点是胃脘俞,由此向下量1寸处的三角点是胃癥俞,由此向下量1寸处的三角点是随火穴,胃左右各2寸处是禁针穴。肝扩大时胃禁忌穿刺。为了与痞块区别开,穿刺时,须注意手下的感觉。脊椎第13节、第15节是子宫俞穴,因塞痞块不易受孕时,寒性施治有益。肚脐左右各l寸处是大肠俞穴,寒性培根与龙侵入大肠时,在此窍施治有益。由此左右各量1寸是大肠瘕穴;再加第16脊椎穴,共为大肠5个穴位。脐下1寸处的3穴是小肠上窍,由此向下量1寸处的3穴是小肠下窍,再加脊椎第17节穴,共为小肠7穴。小腹下部从髓骨眼量1寸处为下躯之分俞穴,连同脊椎第18节穴,治睾丸肿胀、寒性尿频,尿闭等有效。四肢和12个大关节积黄水,因关节筋络间也有穴道,施治时触及骨者,须慎重施治。

二、穿刺器械

见表1-2。

穿刺器械

适应症(用途)

巧匠精工制作的青稞头针

蛙头刀

弯刀

矛头针

一卡长的尖锋扦子

扁嘴扦子

空心蛙头扦子

戴胜鸟嘴扦子

笔尖钟

养麦头铜针

心、肺、关节、肾脏等疾病

肝、脾、大小肠的疾病

四肢的疾病

四肢脓液(挑除)

胃病

头部

心脏积水

胸部的脓窍,开启出引脓液

水肿及排气

眼翳

诸器械头身皆细,尾部略粗,细而坚硬,全长六指。

三、穿刺分类

穿刺可分寒性穿刺与热性穿刺两种。热性穿刺又有三种情况,将刀针加热后进行穿刺,主治瘰疬、炭疽、痧粟化脓症;火灸后穿刺,有怀疑时,可认清排脓穴位后再进行穿刺。刀针加热穿刺后再火灸,主治瘰疬、炭疽、陈旧疮症、关节积水;冷穿刺后,热水浸渍石子罨熨,主治肌肉麻木、热性肿胀,头部积水、热性痞块、余热积于心脉。一般火灸1次即可穿刺,然后再火灸施治。

四、穿刺法

1.穿刺的姿势患者两腿盘起,两手置于膝盖上,端坐在热褥上,医生在一名助手协助下前后进行穿刺施治。胃穿刺可在饭后进行,用膝盖顶住患者的背部,扳起颈项在空嗓穿刺;两臂伸展,背靠柱子,穿刺施治;站立后在髋骨穿刺,两腿伸直时,在膝部的六环穴穿刺。

2.穿刺的方法分为总方法与具体方法两种。总方法是皮肤硬刺,肌肉柔软进针快,触及骨头时有阻碍感,须在骨间刺入,肋骨部位找好后再刺,贯穿内部,针尖进入要快速。患者的面部表情,标志着针刺所到的位置。右手在刺针尖1分处稳持,左手的手指指明穴位,然后端正地刺破皮肤,逐渐深刺。内透骨肉,须注意五脏的感觉,注意患者的外部表情,持针之手,要象猫头鹰发现了食物,乌鸦发现敌人一样感觉敏锐。另外,穿刺时还需将皮肤提起。具体方法是直刺、横旋、上刺下刺、转动、十字形、外翻、阳转不伤阴、阴转不伤阳等8种。头部、脊椎、下身穴位等须直刺。针尖刺入后左右旋转,对肝、脾、肾等有益。在空嗓、心肺穴、胃脘窍针刺时,针尖须向下刺。针尖向外翻,对胃犏牛眼穴、大腿下方有益。胸部穿刺,须注意不要伤及脏腑;结合眼病、心脏积水,肝痞块、肾肿、化脓等疾病,在要害部位穿刺。针刺近于五脏时,神志紊乱、身体颤抖、眼睛倒翻、针身颤动。穿刺心积水时,针刺有受阻之感觉者,已经触及心包膜,应该沾冷水使患者暂时闭气,再进针一指量。触及心包时,刺针颤抖;触及肺叶时,病人鼻孔张开,微有咳嗽;触及肝、脾时,欲呕吐,流口涎;触及肾时,肾脏疼痛,肾脉欲裂。脏器进针,五脏收缩,犹如毒蛇进了鸟窝,肝、脾、肾三者无此现象。脏器进针,如风卷帘,缓进腑器被推开,快速刺则入腑器。穿刺胃时,先要穿透外侧肌肉,肌肉与胃部中间只有一指间隙,其后触及胃部感觉较硬,比时肝有翻搅感。既有内透,针达宽处,要快速进针。触及肠道时,有拍抚之感,呕吐,发热。触及痞块时,有坚硬刺痛之感。初期周界多疮疥,陈旧后形成痞块,有脓液、水肿、气旋等。头部及四肢关节眼,针刺量与手法同脊肉穿刺,内穿四指触及病处时,刺针颤动,四肢翻转。

【主治病症】

凡是龙型疾病、培根寒性消化不良、痞块、水肿、肌肉肿胀麻、血病、黄水病、关节积水,药物医治无效的其他疾病等。龙型疾病有头风、心风、肺气、肝气、脾气、胃气、肾气、肠气、龙坠入脊椎致病等。药物医治无效的心风、疯癫疾病、黄水症、培根型的疾病、培根受寒、胃火熄灭、胸痞铁垢、头部培根激增、脏腑与关节培根充斥等。消化不良、糟粕停留在本位、痰分粘液扩散者。心、肺、肝、脾、肾、胃、大肠、胆、小肠、膀胱、子宫、一脉等11种痞块和由培根与龙引起的寒性痞块。由血和赤巴引起的热性痞块,医治无效的陈旧热疾。水肿、寒性积水、头部培根充斥、体腔培根与龙充斥、心肺及胃瘀气、肌肉黄水、周身黄水症、化脓等。

【注意事项】

医生对寒热疾病施治失误,热病热刺,在两、三天内患者就有反应,疾病加重。寒病寒刺立即会出现反应,诱发零星龙症,须立即用抑制龙的药物外敷、熏疗施治,进食骨汤、红糖酒、按摩风窍。穿刺流血,凝聚要用熏烤。水痞块穿刺扩散;致使腑器肿胀,以热性药物施治。一般要结合冷熨施治,危及五脏六腑的要害时,按创伤施治。本法能抑制龙,增强胃火、破痞块、散积消聚、治身体肿胀、排除脓液、干涸黄水与水肿等。

(0)

相关推荐

  • 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之《刺热》

          刺  热 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热争则狂言及惊,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庚辛甚,甲乙大汗,气逆则庚辛死.刺足厥阴.少阳.其逆则头痛员员,脉引冲头也. 肝脏发生热病,先出现 ...

  • 『民间治病绝招大全』粗针疗法

    (带状疤疹.神经性皮炎.多发性神经炎.丹毒.湿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坐骨神经痛.急性腰骶关节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梨状肌综合征.中风半身不遂.瘫痪) 粗针又称巨针,系由<内经>中" ...

  • 『民间治病绝招大全』水针疗法

    (臂丛神经损伤.腋神经损伤.肌皮神经损伤.正中神经损伤.坐骨神经损伤.腓总神经损伤.胫神经损伤.脑瘫后遗症.瘘证.颈椎病.肋软骨炎.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呃逆.胃下垂.哮喘.急慢性支气管炎.阳痿.遗 ...

  • 『民间治病绝招大全』口针疗法

    (中风偏瘫.小儿麻痹后遗症.坐骨神经痛.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神经性头痛.落枕.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 口针疗法,是针刺口腔粘膜上的穴位,以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方法.脏腑通过经脉与口密切联系:足阳明经 ...

  • 『民间治病绝招大全』手针疗法

    (急性腰扭伤.腰椎间盘突出症.落枕.头痛.牙痛.膈肌痉挛.肋间神经痛.带状疱疹.休克.昏迷) 手针疗法是针刺手部一些特定穴位,用以治疗全身各部疾病的方法.是以中医经络理论为基础发展而来的.早在< ...

  • 『民间治病绝招大全』七星针疗法

    (感冒.哮喘.咳嗽.胃脘痛.呕吐.腹痛.腹泻.眩晕.中风后遗症.痹证.头痛.不寐.胁痛) 七星针疗法亦称梅花针疗法和皮肤针疗法.它是用丛针在体表一定部位上扣打,施用不同的手法,以达到治病目的的一种方法 ...

  • 『民间治病绝招大全』结扎疗法

    (痔核.瘊瘤.鼻衄.麦粒肿.毒蛇咬伤.大血管破裂引起的大出血) 结扎疗法又称压扎疗法和缠扎疗法等,是用缠线或扎带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北宋时的<太平圣惠方>中已有记载,至明清以后,应用更为 ...

  • 『民间治病绝招大全』铁落疗法

    (暴怒发狂.贼风流关节不能转动.狐臭.癞狂.扭伤.神志错乱.啼笑无常.狂躁不安) 铁落疗法是用铁落或辅以其他药物来治疗疾病的方法.铁落又名生铁落.铁花.铁娥.铁屎.铁液等.是生铁落至红赤.外层氧化时被 ...

  • 『民间治病绝招大全』蜡纸疗法

    (不思饮食.口渴.消瘦.咳嗽.太阳经头痛.头重.昏晕) 蜡纸疗法在彝族民间仍被广泛使用,是用一张草纸裹成筒,表面涂上蜂蜡,一端紧贴穴位,另一端则点燃,任其燃烧,快燃完时取下,可见被取部位的肌肤上有一层 ...

  • 『民间治病绝招大全』三角灸疗法

    (疝气偏坠.奔豚上冲.妇女不孕.两丸蹇塞.冷疝心痛) 三角灸法,属艾炷灸法的一种特殊类型.因所取穴位的连线呈三角形,故名.本法首见于明·陈会著<神应经>中.具有温补元阳之功效,多用于下元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