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不离宗方为灸

“灸不离宗方为灸”

1990年我在中国中医药研究院(现中国中医药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学习,当时那里举办了一届“全国高级针灸进修班”,当我得知此班授课老师是绝无仅有的像程莘农、郭效宗、田从豁、周楣声、魏明丰、王本显、孙伟修、卢鼎厚、韩世碧、田成文、李定中、王岱、吴林生、金嫣莉、李传杰、程红峰、陆健等清一色大师级人物时,我便请郭效宗老师帮助协调,派我去做本班服务工作,目的是想借机全程参加听课学习,结果我如愿以偿了。本次学习对我收获很大,也终身难忘。

今天我要讲的是跟周楣声老师学灸法的一段故事。

在那个班上,来自安徽中医学院的周楣声老师讲了《灸法》课,其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新灸疗法”;第二部分是“热病贵灸”;第三部分是“对目前针灸学术领域内有关问题的说明”。

周老师学识渊博,古文功底深厚,讲课深入浅出,既认真,又随和,我每次都是听得津津有味的,每到课间休息在给老师添茶时我就借机和老师“套近乎”请教交流,一旦开局,其他学员也就围上来参与。

老师认为古火疗法可分为煴、蒸、熏、熨、灸,其中前四种作用于面,灸必须作用于点,不能作用于点就不能算灸。定点灸,才有循经感传,有感传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他还引用了“气至而有效,乃去之,勿复针”的典语。

这时我拿出一张背部多穴艾柱灸的照片,问老师:老师那这种算不算灸?老师接过照片看了看,又盯着我的眼睛先笑后答道:“算灸”,稍顿片刻他把照片递给我并笑着说:就叫“胡氏矩阵灸”吧!

那次学习班结束后老师赠送给我一本他编写的并非正规出版物的印刷本著作《灸绳》,并在扉页留下了:“身距万里,事业相连;子孙万世,勿负先贤。”的赠言。当年老师72岁,我只有20多岁;他已是被誉为“灸法第一人”的著名教授学者,我只是个住院医师,但在留言中老师落款“胡军同志留念,周楣声一九九零年于北京”,这个“同志”让我琢磨到现在还不得其解。是老师不想认我这个学生?但他为什么把自己尚未正式出版的书稿赠予了我?是老师只把我当成了那个班的工作人员了?但他赠给我那么值钱的书干什么?是他对我的鞭策和厚望?但我又是那么的不配!等等猜想……

想起当年,老师就以其高瞻远瞩的远见卓识预言:“灸法正处在复苏与复兴的时期,在未来的时间里灸法将走向高潮!”,也面对今天如火如荼的就行灸,我把老师《灸绳》中的“灸不离宗赋”推荐给大家,以供大家鉴赏

灸不离宗赋

周楣声

孔子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本末不能倒置,终始自有后先,本末既明,终始有序,则树有本而水有源。

夫灸者艾之用也,艾者灸之法也。灸不离艾,热由艾生,为光为电,难与同论。《王风》作采葛之咏,《楚辞》有点污之笺,却病有三年之用,辟邪焚五月之烟。灸经灸法灸方,功既永垂于后世,医草病草灸草,名亦见重于前贤。冰台常蓄,焫火能然。泽被海南,传有鲍姑之神术,芳流宇内,常留黄帝之真传。

灸不离宗,首先就是要以艾为热源作为灸材,而不是光电领域内或其他发热物质的灸法所能比拟和代替的。由于有了艾,才能使灸法得到长期与广泛的流传。用艾作灸,起源于何时,虽无从考究,但《孟子·离娄》早就说过“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可见在当时不仅用艾作灸已经成为常规,而且艾是越陈越好的这一性能也已为人所周知。

灸和艾的关系,在其他古籍中也不断出现,如《诗·王风·采葛》:“采彼艾兮”。注:“艾,蒿属,乾之可以灸疾”。《楚辞·七谏·沉江》:“唐虞点灼而毁议。”注:“点,污也;灼,灸也。犹身有病,人点灸之。言尧舜至圣,道德扩被,尚点灸谤毁。”《庄子·盗跖》:“所谓无病而自灸也。”在《尔雅》中称艾为冰台,疏:“盖医家灼艾灸病,故师旷谓为病草”。《名医别录》称为医草。《本草纲目》称为灸草,不仅可以灸病,而且更能辟疫。

以三月三日、五月五日采之良。《荆楚岁时记》谓五月五日采艾,悬于户上,可禳毒气。且艾味芬芳,燃之更可驱蚊辟疫。晋·葛洪妻名鲍姑,行灸于海南,每获奇效,所用之艾名鲍姑艾。(见《裴鉶传奇》崔炜)古代之灸法专著虽流传甚少,而由各家缀集成书者多,然亦功在后世,泽及遐方,传轩歧之遗意,为医坛之瑰宝也。

夫灸者灼之用也,灼者灸之法也。灸不离灼,效由灼生,为熏为熨,法用有分。灼肉成疮,功效自能延续;隔姜发泡,触类在于引伸。云灸非灸,云针非针,形既相异,效更难同。喜新不能厌故,发扬在于继承。长短本来互见,新旧可以共存。

灸不离宗,其次就是要保持传统直接与间接的各种灸法。必须要在传统的灸针方法,即以艾为灸材和以手法运针的基础上才能谈改进和发展。离开这一基本原则,都是向他种物理疗法靠拢,非灸非针的灸针方法,失去灸针的本来面目,这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夫灸者穴之用也,穴者灸之法也。灸不离穴,效由穴生,为烘为烤,尽失本真。穴为一点,灸针取点,由点方能生线;面为一片,烤烘成片,可与取暖同称。点面必须分别,灸烘岂可同名。

灸不离宗,其三就是要保持孔穴的地位。既然十分强调“取穴”在灸针作用中的重要意义,为何目前的施灸方法除了直接的化脓与隔姜等少数几种灸法而外,其余均是对身体表面作较大面积的烘烤,而称之为灸疗,这已经失去灸法的基本面目,而与用火取暖无所区别。孔穴是一点,由于对点的刺激,才能出现线的感传。点面的关系既互相混淆,因而灸疗的感传作用也就被埋没。弥补祖国医学的这种巨大损失,已经刻不容缓了!

夫灸者久之用也,久者灸之法也。灸必须久,效由久生,从火从久,灸义可征。上下来回,号称雀啄;左右摇幌,有类飞腾。车薪难仗杯水,炉火必须纯青。位置保持稳定,作用贵在均衡。灸感之三相可以出现,普天之寿域可以同登。

灸不离宗,第四就是要保持“灸”与“久”的关系。灸从火从久,火必久效始生。古法用灸,有数百壮以至千壮之说。如果不能坚持久治,是达不到灸疗效果的。这也就是“灸”字的取义。

今之用灸者,不仅直接灸不能久受炮烙之苦,即以通行之温和艾条灸来说,更是同“灸”与“久”的关系相距万里。总是手持艾条上下来回而称为雀啄,左右幌动而状如飞翔。热未着肤,迅即移去,欲求灸效,岂非空谈。如能久治不厌。久着不移,耐心久待,久而久之,不仅灸感之三相可以出现,而沉疴痼疾亦可得以消除矣。

物不离宗,江汉必朝宗于沧海;事理为道,方园必合乎于矩规。寻事物之本源,则宗派自别;识灸法之要义,则本末可分矣。

宗者主也,道者理也。事有万端,理归一体,《书·禹贡》:“江汉朝宗于海。”亦即百川归海,万物不离其宗之意也。识艾、灼、穴、久,为灸法之所宗,则本末明而用可知矣。

(0)

相关推荐

  • 戊寅.国学堂--灸出健康来1.戊寅【艾灸治病的现状】

    03 - 艾灸治病的现状 古人用艾草治疗疾病.预防调理疾病,从上古就已经发现了,在古书中可以说非常地多.比方有这么一句是孟子说的"七年之疾当求三年之艾".这句话意思是如果说人身体发 ...

  • 艾香五月,端午安康

    农历五月来了,中国北方称农历五月为"毒月"."恶月",古人认为"夫毒,太阳之热气也",五月盛阳,火毒最盛,每逢五月来临虫蛇横行.瘴气流行.瘟 ...

  • 艾香飘飘过端午

       周四是端午节,李老师在周三的最后一节课给我们开展了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活动:自己缝制香囊. 一开始我抱着积极的心态去领取了缝制香囊的材料.有几张非常好看的布,几个颜色各异的流苏和一些精美的绳子,还有 ...

  • “灸不离宗方为灸”——一段学习灸法的难忘故事

    1990年我在中国中医药研究院(现中国中医药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学习,当时那里举办了一届"全国高级针灸进修班",当我得知此班授课老师是绝无仅有的像程莘农.郭效宗.田从豁.周楣声.魏明 ...

  • 常见的16种慢性疾病特别难治,用中药艾条来配穴方艾灸有奇效

         灸法有几千年的历史,历代医学家留下很多著作和大量验案,经现代国内外医学科学实验研究证实,科学性很强,内涵深邃,有理论,有依据,很适合人们防治疾病之用. 1 灸法有奇效       灸法最大的 ...

  • 艾灸益气行血通经络 ,盘点艾灸养生九方!

    艾灸养生是祖国医学的一种治病疗法,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达到艾灸养生祛病的功效.那么艾灸养生秘方有哪些呢?下面中医专家给大家介绍了几种艾灸养生秘方,对症治疗效果更佳,下面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1.补中 ...

  • 【一病一症一方案】高血压的艾灸临床验证方,全网难得一见的对症治疗方案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主要症状为头晕.目眩.头痛.心悸.失眠.乏力等,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慢性肾脏病是其主要并发症. 中医认为,高血压是由于机体内部阴阳虚实失 ...

  • 耳鸣耳聋,3种证型的艾灸配穴方,国医大师医案笔记,十分有效

    大家好,我是 九选艾的小九老师. 很多人在生活中会出现耳聋或耳鸣的情况,可能我们会认为这是正常情况,其实不然,这是身体在告诉我们要开始重视健康问题了.今天就和大家来聊一聊耳聋耳鸣的原因以及如何通过艾灸 ...

  • 冷灸-----半身不遂特效方

    万病皆如痰作怪,左不遂者是,脑右侧血管堵塞,右不遂者是,脑左侧血管堵塞,此法是采用上病下治.温经通络.活血祛风. 化痰消瘀的冷炙发汗疗法也. 配方:白芥子,炮山甲,红海蛤(可用蓖麻子代替),生川乌各1 ...

  • 酷暑来临,如何应对中暑问题?两种证型的艾灸配穴方,亲测有效

    大家好,我是九选艾的小九老师. 夏至已过,三伏天就快来了.炎热的夏季总是让人觉得很难耐,虽然我们现在有空调.风扇.冷饮,但还是避免不了要在户外高温下的活动.一些户外的作业人员在高温天气下,一定要做好防 ...

  • 『医宗金鉴』《医宗金鉴》灸疮膏药歌

    灸疮膏药歌芩连白芷金星草,乳香淡竹当归好.薄荷川芎与葱白,香油煎药粉成膏.注:●以上药味各等分,用香油煎药去滓,再下铅粉熬成膏,专贴灸疮.

  • 『医宗金鉴』《医宗金鉴》灸疮调治歌

    灸疮调治歌灸疮不发气血竭,七日发脓病必除,发热膏贴防外袭,薄连葱荽净疮污.注:●凡灸诸病,灸疮应发不发,是其气血大亏,不必复灸,即灸亦多不能愈.●过七天之后,艾疤发时,脓水稠多,其病易愈,以其气血充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