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低年级孩子学习数学

1

如何培养低年级孩子学习数学

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那么如何培养低年级孩子学习数学呢?下面,朴新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数学教学策略。

一、童话情境,激发兴趣

小学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对色彩鲜艳、动感强的事物有浓厚的兴趣,在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时,我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用课件展示美丽的画面、有趣的故事情节,来吸引学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保持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例如:教学数学广角中的《排列与组合》时,创设这样的情境,森林王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动物运动会,好多动物都来参加了,(课件演示动物运动会的情境)狮子大王宣布了一条规则:“现在的科技越来越发达,为了让我们的王国变得更强盛,我们不仅要拥有强健的体魄,还要拥有智慧。今天你们要先进行智力闯关挑战,优胜者才有资格成为参赛队员。”“小朋友们,你们要不要参加这次运动会?”“有没有勇气参加智力闯关挑战?”“好,智力闯关挑战现在开始――激趣引入”,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倍感新奇,有了解它、征服它的欲望。

二、故事教学,培养兴趣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爱听故事,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常把书上的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编成一个个小故事,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认知除法”时,我用猴妈妈分桃子的故事引入学习内容:一天,猴妈妈从树上摘下12个桃子准备分给3个孩子一一老大,老二和老三。我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猜猜猴妈妈会怎样分呢?”小朋友们积极参与,非常热闹。有的说老大少吃一些让给老二和老三,有的说老大要吃多一些,否则吃不饱……我先肯定他们说得都有道理,随后话锋一转:“那怎样分才能公平呢?这一节课老师请小朋友都来做评委,好吗?”通过这个故事,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不知不觉地由旧知识引出新知识,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后来,我又鼓励学生用编小故事的方法学数学,学生们学得兴高采烈。

三、通过游戏,提高兴趣

低年级的孩子爱说、爱笑、爱动、爱玩。如果在教学中忽视了这一特点,一味平铺直叙的去讲,必然使他们觉得疲劳乏味,是达不到良好的效果的,事实证明:要妥善地把他们喜欢做游戏的兴趣迁移到课堂上来,让他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产生对学习的兴趣。例如教学有余数除法时,课中有些学生出现注意力不够集中的现象,这时我就进行游戏“老狼和小红帽”。游戏规则是:老狼要吃“小红帽”,“小红帽”们必须团结起来,合力对付老狼。如:请8人上台表演“小红帽”。其余的学生一起说:“老狼老狼几点了?”教师就说:“3点了!”8个学生每3人抱在一起,请其余的学生列出除法算式:8x3=2(组)……2(人)。如不断变换“小红帽”的人数和点数进行游戏。这样,教室立即活跃起来,课堂活了,精神振奋了,思维积极了,学生不仅掌握了有余数除法的知识与技能,而且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

2

培养低年级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充分利用生动、直观的画面,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从小给学生打好数学的初步基础,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教师只有善于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获取知识,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兴趣激发应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环节,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在有效的时间里,心情舒畅地高速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以达到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在低年级,数学课本的特色之一就是通过形式多样、富于趣味性和可读性的主题图呈现数学信息,学生学会看图、读图,对图意进行有序的描述,可以弄清算理,顺利解决问题。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生动、直观的画面,激发学生数数的兴趣。在教学中,除了注意插图所包含的数学知识外,还要充分挖掘插图的趣味性、思想性等因素,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儿童看图随意性大,目的性不强。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有目的地按一定顺序观察画面。对学生的观察要求表述要简练、清晰,培养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画面,从中选择有用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通过用眼观察、动手点数、动口读图,感知事物的数量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分析能力。主题图中有很多非数学信息,目的是为孩子们创设一个有趣的故事情景,提高学习兴趣,随着学生识字量的增大,图文结合的题目也相应增多了,但有的学生往往只注意看图而忽略读文字。针对这些情况,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先读图,了解图中的信息,再去读文字,接着分析已知哪些信息,要求的问题是什么,让学生知道图和文字是有联系的,要把图文结合起来读,结合起来理解。通过认真读图,说出图意,理清图和文之间的联系,解决问题就有理有据了。

数学教学与生活、实践相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教材中,许多内容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让学生通过观察、考察、尝试等活动,增长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加强社会认知。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在实践中成功感受学习的快乐。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学生对直观形象的知识容易接受和理解,所以对动手实践性强的课感兴趣。因此,要根据教材特点,尽量为学生创造一些操作实践的机会,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操作实践中理解掌握新知,提高技能,同时受到学法的启迪。如学习了长度单位,可以回家测测自己和家人的身高,量量自己脚步的长度,算算从学校到家里的路程;认识了人民币,可以用自己的零用钱去买买学习或生活所需要的东西。这样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学得轻松,学得有意义,能学到课堂上得不到的实践经验。二年级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不算多,接触社会的范围也比较窄。

因此,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方向与位置”这部分时,我让学生通过判断学校的方向,再来判断教室的方向,最后再判断自己的位置方向,这样一次次、一层层地认识,加深对着部分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热情和兴趣。又如:在教学“观察物体”时,我改变了只是教师在讲台展示物体,学生在下边观察,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法。而是拿出实物,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然后再走上讲台跟老师一起观察、比较,让学生分别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物体,看一看分别看到的有几个面,并把看到图形画出来。如果单叫学生看书本的画图,学生是很难把空间图形想象的出来的,从不同的角度分别看到了几个面,通过实际观察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然后,我又就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小正方体模具,让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再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看看分别看到什么图形,再动手把它画下来,通过这样动手操作,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这部分的内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从大量的感性认识中逐步抽象出数学概念,并掌握概念的实质,变枯燥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

感受数学魅力

1. 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景

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见的现实,可以促进学生不断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与价值。

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可由“为什么自行车的轮胎是圆形的?”这一司空见惯的现象引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产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意识。教学“求积的近似值”时,出示“妈妈买了1.5千克白菜,每千克白菜0.25元,妈妈应付多少钱?”0.25×1.5=0.375(元)“该怎样付款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这样把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日常生活现象,使学生看到所学的内容就是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物,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从而更加认真地学习数学,进而强化他们从小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

2. 回归生活空间,在实践中做数学

面向全体学生的数学教学应当是学生未来需要的,是具有现实背景的,具有趣味性和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教学的学习内容应当是源于学生的生活,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和学生进一步发展的。应当摒弃那些脱离实际、枯燥无味的内容。因而强化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和应用,必须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去获取数学知识。例如,教学“利息”时,我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计算方法,而是先让学生在课前到银行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利息方面的知识,课上进行交流汇报,这样开放了课堂教学空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自主进行探究与合作学习。学生自觉地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背景紧密地联系起来,真正理解了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与价值。

3.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生活中无数数学问题要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到处都要应用数学。教师一定要充分创造条件,为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供广阔的空间。学了“多位数乘法”后让学生做父母的“小会计”,在买东西时帮父母算价钱。学了“统计”后让学生统计家里一年中每个月的用水量和用电量,制成折线统计图,并分析用水量和用电量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学了“时、分、秒”后,让学生制定作息时间表,树立时间观念。学生在生活课堂里解决了很多身边的问题,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提高了实践能力,收到了“一石二鸟”的效果。

以上是广州朴新教育整理的如何培养低年级孩子学习数学全部内容,更多精选文章请访问数学学习网专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