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茱萸汤  中医世家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吴茱萸汤

处方桔梗(去苗)、防风(去苗.叉)、干姜(炮)、甘草(炙)、当归(去苗.微炒)、细辛(去苗),各半两;熟干地黄三分,吴茱萸(汤洗七遍.微炒)二两。

炮制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治妇人脏气本虚,宿挟风泠,胸膈满痛,呕吐恶心,饮食减少,身面虚浮,恶寒战栗,或泄痢不止,少气羸困,及因而生产,脏气暴虚,邪冷内胜,宿疾转甚,并皆治之。

用法用量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八分,细滤去渣,热服,空心,食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伤寒论》:吴茱萸汤

处方吴茱萸6克(汤洗七遍)人参4克 生姜8克 大枣12枚(擘)

功能主治:温中补虚,降逆止呕。治胃中虚寒,食谷欲呕,或呕而胸满,少阴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厥阴头痛,吐涎沫。

用法用量:上四味,以水1升,煮取400毫升,去滓,温服100毫升,日服三次。

备注:方中吴茱萸温肝暖胃,散寒降浊为君;重用生姜辛散寒邪,温胃止呕为臣,人参、大枣补虚益胃,甘缓和中,共为佐、使。诸药合用,共奏温补降逆之功。

摘录《伤寒论》

吴茱萸汤

科普中国 | 本词条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提供内容

审阅专家郑世江

吴茱萸汤,中医方剂名。为温里剂,具有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之功效。主治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食后泛泛欲吐,或呕吐酸水,或干呕,或吐清涎冷沫,胸满脘痛,巅顶头痛,畏寒肢冷,甚则伴手足逆冷,大便泄泻,烦躁不宁,舌淡苔白滑,脉沉弦或迟。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胃炎、妊娠呕吐、神经性呕吐、神经性头痛、耳源性眩晕等属肝胃虚寒者。

中文名

吴茱萸汤

功用

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主治

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

分类:温里剂-温中祛寒

出处:《伤寒论》

歌诀

吴茱萸汤重用姜,

人参大枣共煎尝,

厥阴头痛胃寒呕,

温中补虚降逆良。

用量

吴茱萸 9g,生姜18g,人参9g,大枣十二枚。

用法

上四味,以水1升,煮取400毫升,去滓,温服100毫升,日服三次。

功用

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主治

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食后泛泛欲吐,或呕吐酸水,或干呕,或吐清涎冷沫,胸满脘痛,巅顶头痛,畏寒肢冷,甚则伴手足逆冷,大便泄泻,烦躁不宁,舌淡苔白滑,脉沉弦或迟。

方义

本证多由肝胃虚寒,浊阴上逆所致,治疗以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为主。肝胃虚寒,胃失和降,浊阴上逆,故见食后泛泛欲吐,或呕吐酸水,或干呕,或吐清涎冷沫;厥阴之脉夹胃属肝,上行与督脉会于头顶部,胃中浊阴循肝经上扰于头,故见巅顶头痛;浊阴阻滞,气机不利,故见胸满脘痛;肝胃虚寒,阳虚失温,故畏寒肢冷;脾胃同居中焦,胃病及脾,脾不升清,故见大便泄泻;舌淡苔白滑,脉沉弦而迟,均为虚寒之象。方中吴茱萸味辛苦而性热,既能温胃暖肝祛寒,又能和胃降逆止呕,为君药。生姜温胃散寒,降逆止呕,为臣药;人参益气健脾,为佐药;大枣甘平,合人参益脾气,为使药。

配伍特点

温中与降逆并施,寓补益于温降之中,共奏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之效。

运用

本方用于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临床应用以食后泛泛欲吐,或呕吐酸水,或吐清涎冷沫,畏寒肢冷,舌淡苔白滑,脉沉弦或迟为辨证要点。

加减化裁

若呕吐较甚者,加半夏、陈皮、砂仁以增强和胃止呕之功;头痛较甚者,加川芎以加强止痛之功;肝胃虚寒重证,加干姜、小茴香温里祛寒。

禁忌

热呕吐、阴虚呕吐或肝阳上亢之头痛禁用此方。

重要文献摘要

①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1]

②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1]

③《金镜内台方议》:“干呕,吐涎沫,头痛,厥阴之寒气上攻也。吐利,手足逆冷者,寒气内盛也;烦躁欲死者,阳气内争也。食谷欲呕者,胃寒不受也。此以三者之症,共用此方者,以吴茱萸能下三阴之逆气为君,生姜能散气为臣,人参、大枣之甘缓,能和调诸气者也,故用之为佐使,以安其中也。”

[2] [3]

参考资料

[1]  张仲景.《伤寒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年8月

[2]  邓中甲.《方剂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年9月

[3]  汪昂.《汤头歌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9月

《备急千金要方》卷三:吴茱萸汤

处方吴茱萸6克 防风 桔梗 干姜 甘草 细辛 当归各3克 干地黄9克

制法上八味,哎咀。

功能主治养血温经散寒。治妇人先有寒冷,胸满痛,或心腹刺痛,或呕吐食少,或下痢,呼吸短促,产后益剧者。

用法用量以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二次服。

摘录《备急千金要方》卷三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六:吴茱萸汤

处方吴茱萸 半夏 小麦各9克 甘草 人参 桂心各3克 大枣20枚 生姜24克

制法上八味,哎咀。

功能主治治久寒,胸胁逆满,不能食。

用法用量以酒500毫升,水3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三次服。

摘录《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六

《宜明论方》卷一:吴茱萸汤

处方吴茱萸(汤淘,炒)厚朴(生姜制)官桂(去皮)干姜(炮)各60克 白术 陈皮(去白)蜀椒(去子)各15克

制法上药为末。

功能主治温阳运脾,理气消胀。治阴盛生寒,腹满膑胀,常常如饱,饮食无味。

用法用量每服9克,用水300毫升,生姜3片,同煎至24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

摘录《宜明论方》卷一

《审视瑶函》卷三:吴茱萸汤

处方半夏(姜制)吴茱萸 川芎 炙甘草 人参 白茯苓 白芷 广陈皮各等分

制法上锉为末。

功能主治治厥阴经头风头痛,四肢厥冷,呕吐涎沫。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用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食后服。

摘录《审视瑶函》卷三

《医宗金鉴》卷四十四:吴茱萸汤

处方当归 肉桂 吴茱萸 丹皮 半夏(制)麦冬各6克 防风 细辛 藁本 干姜 茯苓 木香 炙甘草各3克

功能主治祛风散寒,温经止痛。治妇女经行腹痛,胞中不虚,惟受风寒为病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医宗金鉴》卷四十四

《卫生宝鉴》卷十八:吴茱萸汤

处方黄芪40克,川芎40克,炙甘草60克,吴茱萸(汤泡)20克。

功能主治益气固胎。主气血两虚。

用法用量上为末,每服8克,温酒调下。

摘录《卫生宝鉴》卷十八

(0)

相关推荐

  • 吴茱萸汤,吴茱萸四逆汤

    吴茱萸,祛寒湿,治疗寒症,尤其是肝寒症.肝在脾胃之上,肝寒对脾胃影响也很大,容易脾胃虚寒. 吴茱萸性味辛苦性温,能够温胃暖肝驱寒,还能够和胃降逆止呕. 1.吴茱萸加生姜,人参,大枣,吴茱萸汤.治疗肝胃 ...

  • 方1500

    柴胡桂枝干姜汤 [方源]:<伤寒论> [组成]:柴胡15克,桂枝12克,干姜6克,瓜蒌根12克,黄芩9克,牡蛎20克,炙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和解散结,温里祛寒. [主 ...

  • 这两味药都叫茱萸,区别很大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的这首诗,家喻户晓,诗中"茱萸"指的就是吴茱萸,香气浓郁,也是一位很常见的中药.很多人对于吴茱萸和山茱萸,概 ...

  • 中医世家独创五步调心法,对抗肺癌、肝癌、宫颈癌,疗程短见效快

    中医世家独创五步调心法,对抗肺癌、肝癌、宫颈癌,疗程短见效快

  • 中医世家祖传秘方验方,(赶紧收藏)

    为了振兴中医,弘扬国粹,决定贡献出付氏家传特效秘方和本人的临床经验方.让大家小病,慢性病不用进医院,自己按方配药即可,疗效非常的好. 都是本人一直珍藏多年秘而不宣的珍宝,望见者珍惜,并相互转告,造福众 ...

  • 夜间流口水?用吴茱萸汤啊

    吴茱萸汤治疗入睡口涎外流 作者/杨承岐 家住县城的高某,2013年由一位故友带来我处,说他虽年近三十,却每晚睡着后口涎外流,醒后枕巾弄湿一大片,非常难堪,一直羞于治疗.最近听人说这种毛病日久可能导致脑 ...

  • 浅谈吴茱萸汤

    吴茱萸汤辨证的特异性指标是:头疼吐涎沫. 特点有三: 头疼具体位置-前额及眉棱骨疼, 头疼累及眼睛-疼时睁不开眼, 头疼伴随呕吐-疼时吐涎沫. 郭生白模糊方: 吴茱萸25克   生姜25克    大枣 ...

  • 中医世家

    中医书籍 <组织学与胚胎学> <邹孟城三十年临证经验集> <子午流注针经> <子午流注说难> <自我调养巧治病> <竹泉生女科集要&g ...

  • 一起学经方之:吴茱萸汤古代的温热性止吐止...

    古代的温热性止吐止痛剂,主治以腹痛.干呕.吐涎沫.头病.吐利而手足厥逆为特征的疾病. [用方指征]舌淡.苔白滑,脉弦迟而又兼有下 列各症之一者,皆可用之.1.脘腹作痛,食谷欲呕,吞酸嘈杂  2.颠顶头 ...

  • 【新提醒】吴茱萸汤合小半夏汤止胃酸

    萸夏止酸汤,是用吴茱萸汤合小半夏,再加茯苓汤调配而成,可治吐酸病. 章浩军,是福建省名中医,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岩中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第二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第六批全国老中医 ...

  • 经方100首速记歌诀(背诵版)安溪中医世家 岐黄学术

    经方100首速记歌诀(背诵版) 安溪中医世家 岐黄学术 100首经方易记歌诀 1.桂枝汤 头项强痛汗憎风,桂芍生姜三两同,枣十二枚甘二两,解肌需藉粥之功. 2.桂枝加葛根汤 葛根四两走经输,项背几几入 ...

  • ​中医世家出身、神经内科专家黎发本先生有一个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验方

    中医世家出身.神经内科专家黎发本先生有一个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验方,此方由14味药组成: 白芍,延胡索,当归,赤芍,川芎,丹参,钩藤,白芷,生牡蛎,细辛,全蝎,蜈蚣,红花,甘草. 功效:理气活血,缓急止痛 ...